宋代是历代王朝的经济鼎盛时期,为何还有“租房族”的社会现象?

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的房价疯涨,买不起房的只好租房,于是衍生出了

“租房族”,大规模的租房现象不止出现于现代社会,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房屋租赁业成为东京最赚钱的一种行业”。当时社会的上层阶级中,官员、外戚、举人、军人等住宿都以租房为主,宋代房屋租赁业呈现出一片兴盛的趋势,而这种租房现象是如何出现?又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一、宋代租房现象的成因

虽然宋代实施的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使得宋代“积弱积贫”,但是在中国历代王朝,其经济、文化、政治确实属于鼎盛时期,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曾说过:“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上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然而这个人均收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却出现了大规模的租房现象。

宋代是历代王朝的经济鼎盛时期,为何还有“租房族”的社会现象?

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宋代流动人口的增多

据史书记载,虽然宋朝军队兵员众多,但是由于鉴于唐朝末年的藩镇之乱以及五代的权势过大危及皇权的教训,宋代的军队制度实行将兵分离的制度,造成了宋朝军队实力衰弱,靖康之难后,皇室南迁,定都临安即如今的杭州,大量宋朝百姓也随皇室往南方迁移;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官员去往别地就职;以及商业贸易的逐渐增多,以上这些原因,都造成了流动人口的增多,也造就了宋代租赁业的兴盛。

首先是百姓的南迁,以靖康之乱为例。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徽、钦二帝及宗室子弟、妃嫔以及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城破之后,金人烧杀抢掠

,抢夺财物,连妇人头上的金银首饰也不放过,除有金人抢掠之外,而开封府为赎回钦帝,曾派官吏直接闯入百姓家中搜括金银,横行无忌,如捕叛逆,当时百姓五家为保,互相监督,如有隐匿,即可告发。

就连当时的贱籍之人如工伎、倡优等,也在搜刮之列。百姓苦不堪言,纷纷随着皇室南迁,南方城市如临安等涌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随皇室在南方定居,但是由于战乱之时,财物被抢夺,无力购房,只能租房而住。

其次是官员的流动。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世家实力衰微,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宋朝有相当一部分官员是寒门出身,他们家底微薄,根本无力支付购房费用,只好租房。

宋代是历代王朝的经济鼎盛时期,为何还有“租房族”的社会现象?

而宋代的官员选任制度沿袭前朝,是为三年任期制,官员不能回故地任职,亦不能长时间的在一个地方任职,所以宋朝官员的流动性大为增加,同时由于宋朝朝廷的财政紧张,绝大部分官员尤其是低品级官员的俸禄并不高,对于他们而言,租房是无奈之举也是必要之举,无怪乎曾有宋朝官员感慨:“虽室有十钱之物,亦尽为薪米,屋直之费。”而靖康之难后,举国南迁,北方士子在南方为官,使得租房需求大量增加。官员的流动性是他们租房的最主要原因。

北宋著名政治家韩琦就曾说过:“自来政府臣僚,在京徽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兹乃常事。”而理学家朱熹也言道:“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可见宋朝官员赁屋之普遍。

2、外交政策上的支出大

宋代经济发达,但是军事实力弱于当时的金、辽等少数民族政权,就如同小儿抱金于市,引人觊觎。为保边疆安稳,也为了安抚辽金等国,签订了不少和约,如《

檀渊之盟》、《海上之盟》等,和约中约定辽金等国向宋朝称臣,结为兄弟之国,双方互不侵犯,宋朝就每年给予辽金等国大量的岁币、绢帛等物。宋朝的财政收入多是税收为主,外交上的巨额支出,使得朝廷财政紧张,在官署、军队营房以及薪俸上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如宋真宗景德二年,宋朝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合约:辽宋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边界以白沟河为界。虽然据史料记载,真宗景德年间,商税的收入就已达450万贯,对朝廷来说负担不算太重,但是此后,辽金等国越来越嚣张,索取之金额也越来越大。

北宋末年,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合力灭辽,然而宋军攻辽失败,金军却势如破竹,一举攻下辽中京等,辽国灭亡,原本的燕云十六州也尽入金国手中,为了赎回燕云十六州,宋朝承诺以二十万两银、三十万匹绢给金,并纳燕京代

租钱一百万贯,金才归还燕云六州及燕京,撤军之前,还将城中财物抢劫一空,仅留空城。

宋代是历代王朝的经济鼎盛时期,为何还有“租房族”的社会现象?

檀渊之盟

从上可知,宋朝因为势弱,每年在外交上的支出越来越大,而这些支出,最终还是要平摊至百姓身上,苛捐杂税过多,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使得百姓无力建房、购房,只能以租房为主。同时外交上越来越大的支出也使得国家财政紧张,官署破败、营房破旧无力维修,低廉的

薪俸也迫使兵吏外出租房以安身,促进了宋朝租赁业的繁荣。

3、宋代的城市化水平高

宋代的城市化水平之高,在我我国封建历史中还是首屈一指的。宋朝疆域较前朝小,但是人口却比前朝多,农村容纳不下那么多人口,只能往城市发展。这也促进了宋代城市的发展,并打破了前朝的坊市制度。

梁庚尧先生推测,南宋“大部分的城市户口比率可能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四之间,但也有少数城市户口比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几至四十几”。这样高的城市化水平。使得城市人口开始向城外溢出,打破了传统的城墙限制,如宋真宗年间,由于“都门之外居民颇多”,所以“置京新城外八厢”。城墙的打破,使得城市逐渐向外扩张

除此之外,宋朝的城市都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如钱塘县:“昔岁风物,与今不同,四隅皆空迥,人迹不到。宝莲山、吴山、万松岭,林木茂密,何尝有人居!”大量人口的涌入,城市空间变小,道路也拥挤不堪,据《梦梁录》

记载来看:“临安城郭广阔,户口繁黔,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巷陌奎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这些都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具体表现。

宋代是历代王朝的经济鼎盛时期,为何还有“租房族”的社会现象?

宋朝疆域小,人口却在逐年增多,人地矛盾不仅体现在农村,城市也是如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同今天的北京城,原有居民尚且拥有安身之地,但是新增的城市人口却无力购房,租房才是最佳选择。

二、宋代租房现象的影响

租房现象对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租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它的出现繁荣,是宋朝商业兴盛的代表之一,管中窥豹,从租赁业的繁荣可以窥见宋朝商业经济的发达;与此同时,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也带来了社会治安隐患。

1、宋代商业的兴盛发达

租房现象作为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好的产物,它的出现,代表着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兴盛,以商税为例,太祖年间,商税收入为400万贯,之宋真宗年间,商税已增加至450万贯,到了天禧末年,商税已激增之1204万贯,可见商业贸易之兴盛。

而宋朝商业之兴盛,离不开统治者的倡导。宋太祖赵匡胤就曾鼓励百姓经商:“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而他的继任者也积极继承了这一思想,神宗甚至提出了“政事之先,理财为急”的口号,可见宋代经商之宽容。宋朝商业发达的证据之一,就是出现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还有了经济法,如盐法、茶法等。

种种迹象可以说明,宋朝的商贸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地步,王曾瑜先生甚至对此发出感慨:“商业、租屋业和质库业,似可作为宋代城市经济的三大支柱。”可见宋朝商业之繁荣,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封建社会中,不依靠农业税收,改为依靠商税。

宋代是历代王朝的经济鼎盛时期,为何还有“租房族”的社会现象?

2、社会治安的隐患不断

租房现象虽然代表着宋朝商业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相当多的社会隐患。租房的存在,降低了城市的进入门槛,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城市就业岗位的缺失,使得城市出现了相当多的无业游民。而宋朝坊市制度的打破,原本“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然而坊市制度被打破之后,一些廉价的出租房甚至成为了藏污纳垢之所,罪犯、三教九流之人藏身其中,给城市治安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据记载,北宋时“京师承平之久,无知之民,游手浮浪最多,平居除旅店外皆在火房、浴堂、柜房,杂居里巷。”这些无业游民聚居在此,终日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坑蒙拐骗无所不作,南宋临安城中“人物盛黔,游手奸黯,实繁有徒。有所谓‘美人局’,‘柜坊赌局’,‘水功德局’,不一而足。”

从上可知,租房现象的出现促进了宋代租赁业的繁荣,但是社会治安的隐患却也变多了。

宋代是历代王朝的经济鼎盛时期,为何还有“租房族”的社会现象?

三、小结

综上所述,从宋朝的租房现象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相当之高。从记载中可以知晓,宋代人口的流动、外交政策下的压力以及当时较高的城市化水平都推动了宋朝租房现象的产生,而与此同时,租房的大量出现,推动了宋朝的经济发展、商业繁荣

,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治安隐患。但是具体来看,租房现象的产生,对宋朝社会来说是利大于弊。

参考文献:

1、梅波.宋代租房现象研究

2、韩凯凯.宋代官员群体租房现象探析

3、杨林颖.宋代举子赴考生活研究综述

4、李晓钰.科举考试制度下的宋代房屋租赁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