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作家袁枚趣文:沙弥思老虎。这才是“女人是老虎”的源头


清代大作家袁枚趣文:沙弥思老虎。这才是“女人是老虎”的源头


五台山某禅师收一沙弥,年甫三岁。五台山最高,师徒在山顶修行,从不ー下山。后十余年,禅师同弟子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识也,师因指而告之曰:“此牛也,可以耕田;此马也,可以骑;此鸡、犬也,可以报晓,可以守门。”沙弥唯唯。少顷,一少年女子走过,沙弥惊问:“此又是何物?”师虑其动心,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骨无存。”沙弥唯唯。

晚间上山,师问:“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曰:“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

清代大作家袁枚趣文:沙弥思老虎。这才是“女人是老虎”的源头


这是一则流传很广的民间笑话,令人解颐又发人深省。

古今中外的禁欲主义者的共同特点,就是极力把男女情爱渲染成十分污秽或有害的事情,让人感到羞恶或恐怖。他们一方面喋喋不休地说教,一方面严设禁令加以防范和惩戒。

对于人类来说,男女情爱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而是关系着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国古代的儒家创始人,原本是不太赞同禁欲主义的,讲究“非礼勿动”的孔夫子也曾无奈地感慨:“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亚圣孟子则更坦率地承认:“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只是秦汉以后,他们后世的门徒们,出于维护封建专制政体的需要,炮制出越来越苛细的道德伦理的法规教条,极力压抑扼杀人性正常的需要和欲求。而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之说,又使之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同样,中世纪的欧洲,禁欲主义成了基督教神圣的教规,以维护其至高无上的神权的尊严。而佛教的“色戒”,则是他们信仰“空寂”的佛理的基础。但是不管他们讲了多少深奥神秘的道理,设置了多少严厉苛刻的戒令,却总是难以扼止人性自然的、合理的要求。

尽管老和尚把女人说成吃人的老虎,小和尚却偏偏喜欢那“老虎”,真理往往就是这么简单明了。

清代大作家袁枚趣文:沙弥思老虎。这才是“女人是老虎”的源头


本文选自袁枚所撰文言小说集《子不语》。全书二十四卷,续十卷,后因见元人小说有同名者,遂改称《新齐谐》。该书多记怪异之事,其自序云:“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等,祖籍浙江慈溪,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乾嘉三大家之一、性灵派三大家之一、与纪昀齐称“南袁北纪”。他提出的“性灵说”是清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

清代大作家袁枚趣文:沙弥思老虎。这才是“女人是老虎”的源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