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落魄后找人借钱,他说:150万以下,支票随便写

杜月笙落魄后找人借钱,他说:150万以下,支票随便写

说起杜月笙,很多人想着该不会是那个"杜月笙"吧?与此同时,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个一度在上海好似皇帝般存在的人物。是的,就是那个曾经足以使上海风云变色的"杜月笙",只是即便是这样一个大人物,晚年也曾落魄的不得不向人借钱,而那两次的借钱经历也让他铭记了一辈子。

杜月笙落魄后找人借钱,他说:150万以下,支票随便写

第一次做一件事总是让人记忆深刻,更何况是这样一个人物,为了生计,第一次开口向朋友借钱。正值十年内战后期,国民党已经面临失败的境地,杜月笙审时度势,不得已离开上海去到香港,那时候的香港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即便原来手头有再多的势力和资源,在这个对他来说算是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几乎没有一点施展的余地。

杜氏家族人员庞大,全靠杜月笙一生维持生计。而他因为离开了上海,之前在上海滩的生意也没有办法继续经营,可以说是没有了经济来源,这更是让他头疼。杜氏家族因为当初在上海无比风光的相对奢侈的日子过惯了,又或是他想要维护脸面,还按照以前的生活。

所以光是维持整个家族的生活开销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之前带过来的积蓄也用的差不多了。

杜月笙落魄后找人借钱,他说:150万以下,支票随便写

到后来,杜月笙甚至把之前买下的房产对外出售,换成现金以维持生计,然而这笔钱也只是杯水车薪,勉强能坚持了一两年。

尽管处境这般艰难,即便他知道如果他去借钱多少能借到些,更何况当年借钱给一些朋友还留下了一堆借条,他也没有想过伸手借钱,更甚于都没有去想着把钱要回来,而是试图重新白手起家,再创当年辉煌,不愧是曾在上海呼风唤雨的一代枭雄。

然而事不如人愿,由于资金的不足,做生意难免会遇到周转不过来的情况,这一次,恰近年关,资金严重不足,眼看就周转不过来了,他把希望寄托在银行贷款上,想着若是以一处的房产作抵押或许可以向银行贷到迫切需要的三十万元。

没想到香港的银行贷款审查非常严格,银行里的人经调查得知杜月笙曾经有过黑道经历,对他的还款能力抱有怀疑,拒绝了他的申请。

杜月笙落魄后找人借钱,他说:150万以下,支票随便写

这个噩耗着实给了杜月笙一个巨大的打击,让他开始对未来有了一些迷茫。正当杜月笙面临绝望的边缘的时候,家中突然来了有一人,声称自己可以借三十万给他。

来人名叫钱新之,在上海滩的一些金融大佬中算比较出名的一个,虽说他认识,却并未曾与之打过太多交道。钱新之的出现让杜月笙有一种绝处逢生的惊喜,对于他这种雪中送炭的义举,杜月笙非常的感激,也不扭捏,大方接受,并立即提出要用自己的房子抵押写下欠条。但钱新之拒绝了,只丢下一句话,一句让杜月笙铭记一生的话——他说:"我不要什么抵押,杜老板的信誉就是最好的借条"。

杜月笙落魄后找人借钱,他说:150万以下,支票随便写

杜月笙的第一次借钱就是以这样的形式结尾,充满了信任与感动。钱新之欣赏的是杜月笙的信誉,被他为人的义气所吸引,愿意无条件的帮助他。而杜月笙也感念钱新之的慷慨与信任,感恩他的雪中送炭。两人可以说是君子之交,彼此珍惜,后来他们两人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还有一次让杜月笙难以忘怀的借钱经历,想起这次经历,杜月笙心中甚是感慨,快意溢于言表。那时候杜月笙因为战略形势的原因,转移到重庆,陌生的地方没办法进行之前的生意,没有了收入来源,经济上便十分窘迫。

一筹莫展中,他想起刘航琛,便抱着试试的心态来找刘航琛。没想到还未开口,刘航琛便写下了一百五十万的支票,还慷慨的说道:"一百五十万以下,支票随便用;一百五十万以上,先生说一句便是了。"

刘航琛一点都不在意这些钱的用途,这让杜月笙很感动,当年只不过是寻常的无心之举的滴水之恩,他却涌泉相报。然而杜月笙当年的"无心之举"对刘航琛就是再造之恩啊!

杜月笙落魄后找人借钱,他说:150万以下,支票随便写

一开始刘航琛和杜月笙并不相识,一次的军火生意中刘航琛不幸被仇家盯上,对方不惜花大价钱雇了黄金荣去绑票他。要知道,黄金荣可是上海滩的黑帮老大,而且为人狠辣,只认钱不怕事。刘航琛在一番审时度势后,觉得只有杜月笙可以救他了,于是抱着侥幸传话给杜月笙。没想到素来讲义气的杜月笙竟会真的愿意搭救这个素不相识的人。

死里逃生的刘航琛决心日后一定好好报答这个救命恩人。没想到祸不单行,离开上海时又因其万贯的家产被军阀王瓒盯上,要杀了他。这一次,杜月笙又救了他,还派亲信顾嘉堂保护他回重庆。杜月笙的这番义举,让刘航琛感激万分,这便有了后面的借钱事件,刘航琛终于有了报恩的机会。

杜月笙落魄后找人借钱,他说:150万以下,支票随便写

杜月笙一生都忘不了这两次的借钱经历,而钱新之和刘航琛也被杜月笙的信誉和义气折服。由此可见,讲义气的人会互相吸引,这就是所谓知己,惺惺相惜。

其实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多,风光无限时可以和你谈笑风生的大有人在,遇到困难不幸失足时落井下石的也不在少数,而那些危难之际仍然愿意伸出援手、无条件信任和帮助你的人,才是那些值得珍惜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