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

石瑛鐘


吕后是汉朝初年的统治者,在她统治期间,可谓是飞扬跋扈。而吕家其他的人,也托她的福,在朝堂上可谓是相当的专横。结果在吕后死后,吕氏家族整体遭到清算,几乎所有人都被杀掉。

而几百年之后,同样的问题出现在武则天的家族身上,当时武则天更加专横,并且把李唐皇室的人几乎都杀光。但是在武则天死后,武则天家族并没有立刻遭到清算。这恐怕和当时当皇帝的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吕后只有汉惠帝刘盈一个儿子,并且很快刘盈和他的几个儿子都去世了。结果到了最后经过一番厮杀之后,由汉文帝刘恒继位,但刘恒


和吕后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所以吕后家族就悲剧了。

而武则天家族不同,武则天虽然把李唐皇室都杀得几乎殆尽,但是留下来的却是武则天所生的几个儿女,并且最后登上皇位的是武则天的儿子李显。而且还有一点,因为李显早早的就被贬到外面去了,所以和武氏家族的人并没有太多的仇恨。李显回来之后不久,武则天还有意让武氏家族和李显家族联姻,双方是亲上加亲。

还有一点,因为李显长期在外,所以在朝廷里面没有什么根基。首先,为了平衡弟弟相王李旦的势力,自己的亲家武三思是一个好的选择。同时,在逼武则天退位的时候,那些功臣也是李显不得不防的对象。所以,这个时候,武氏家族就有了如此大的作用,收到李显的重用。不过,武氏家族也没有猖狂多长时间,被太子李重俊和后来的李隆基两次剿灭,几乎所有的武氏家族成员都被诛杀。

所以,武则天家族因为和后来上台的皇帝有血缘关系,所以暂时逃过一劫。但是也没有猖狂多久,很快还是被诛杀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武则天死后,自己儿子当皇帝;吕后呢,别人的儿子当了皇帝。

先看武则天

自己的儿子李显仁孝,虽然母亲让自己吃了很多苦头,但毕竟是自己血亲;其次,李显需要借助武家制衡自己的弟弟李旦,李旦被废后一直待在长安,有很大的势力,而李显则是长期被流放在湖北,远离政治中心,因此,李显武三思结盟,逼迫李旦辞去禁军要职;最后,武则天所处的时代,开国郧贵势力与新贵已经平分秋色,天下向李之心虽重,但武则天是自己退位,也算是给了大臣们不以清算的借口。

反观吕后,

自己儿子早亡,自己这一脉的皇帝幼小,且当时汉开国元老都在,陈平,周勃那都是跟刘邦喝过酒的人,吕后在众人敢怒不敢言,可一旦吕后死了,吕家以及当朝小皇帝更本没法压制住他们,被清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六州歌头


吕后死后,吕氏诸侯王都被清理了,这也是有法可依的,因为刘邦临死与大臣白马盟誓,异姓不得为王,否则天下共诛之。

而武则天死后,情况不一样,不能说就没事,但更为复杂,最关键的还是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从中插了一杠子,把这个局面搅得更混乱。

01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大封武氏宗族为王。

据《则天皇后本纪》记载:

追尊神后父赠太尉、太原王武士..为孝明皇帝。兄之子文昌左相武承嗣为魏王,天官尚书武三思为梁王,堂侄武懿宗等十二人为郡王。

对于武则天所立武氏诸侯王,最终的命运各不相同。

武则天称帝后,武承嗣、武三思都在积极谋求太子之位。

武则天对武承嗣很信任,觉得武承嗣等人所言“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也有道理,在立子、立侄为太子的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

但在朝中大臣李昭德、狄仁杰、吉顼等人的不断劝说下,最终做出了立子不立侄的决定。武承嗣因太子之梦的破灭,忧愤而死。

武承嗣死后,其长子、唐中宗女永泰公主李仙蕙驸马武延基,继承了“魏王”爵位。武则天厌恶其名,该其号为“继魏王”。

因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帝。之前,武承嗣、武三思兄弟争先为他们执鞭牵马。

但武延基却与唐中宗长子邵王李重润等一起窃议张易之兄弟,武则天敕令李重润、永泰君主、武延基皆赐死。“魏王”由其弟武延义承袭。

武则天在位时,就在清洗武氏宗族的不安定分子。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太子李显与宰相张柬之等大臣发动“神龙革命”。武则天被迫禅位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

当年十一月,武则天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岁。

02

唐中宗登基后,并没有对武氏宗族进行清洗,这与他的经历及与武氏家族的关系有绝对的关系。

第一,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继位。由于李显庸弱无能,政事皆决于皇太后武则天。

仅仅做了五十五天皇帝的李显就被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立中宗之弟李旦为傀儡皇帝,是为睿宗。

李显被废,先后软禁在均州、房州达十四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

李旦逊位,武则天登基后,李唐宗室子弟被杀戮者不可胜数,李显闻知整日提心吊胆。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重新把李显召回,立为皇太子。

李显重立之后,很注意搞好与母亲武姓族人的关系,决定与武氏联姻。

就这样,中宗的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中宗与武家结亲,无疑是想通过裙带关系稳固自己的地位。

这正因为这个关系的存在,中宗继位后,武则天还没有去世,虽然武承嗣及长子武延基已经病死或被武则天处死,但武三思还在。中宗的地位还不稳固,还需要武氏宗族帮助他巩固政权。

第二,废帝睿宗还在,其势力依然强大。

李显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利用武氏宗族的势力来牵制废帝李旦集团。

李显复位后,马上立相依为命的韦氏为皇后,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破格追封韦氏之父为王,并让韦氏干预朝政,对张柬之等“神龙革命”的功臣却不加信任和重用。

李显庸弱,韦后为了巩固其地位,在上官婉儿的引针穿线下,与武三思关系暧昧。而且十分信任亲家武三思,并以此结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韦氏与武三思左右朝政,李显对此也无能为力。

神龙三年(707年),武三思谋废太子李重俊,但却在景龙政变中被李重茂所杀,唐中宗李显却追封他为太尉。

至此,武氏宗族的主要势力武承嗣、武三思都已经不再存在。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李显病逝,据说是被韦后和韦后之女李裹儿合谋下毒暴毙身亡,终年五十五岁。韦后立中宗幼子温王李重茂为帝,临朝称帝,欲重演武则天的故事。

同年六月,废帝李旦三子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其姑姑、李显之妹、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联合禁军诸将葛福顺、陈玄礼等人,以兵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并韦氏、武氏等,史称“唐隆政变”。废掉少帝李重茂,奉迎其父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自此之后,唐朝的帝位才转往李旦一系。

李显、李旦都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儿子,分别是武则天的三子和四子。

李治死后,武则天专政,废李显立李旦,废李旦自立,李显复位,韦后干权,武三思政变、韦后垂帘听政、李隆基唐隆政变、李旦复位、李旦禅让、先天政变诛杀太平公主等等,从一系列宫廷内斗来看,说不上是谁杀谁,就是一帮兄弟姊妹、表兄弟、亲家、姐夫小舅子之间的内斗。

由此看来,中宗虽然复位成功,但由于错综复杂的宫廷关系,特别是专擅朝政的韦后与武三思结成了政治联盟,在这个情势下,不可能采取清洗武氏宗族的行动。

在之后的宫廷争斗中,武氏宗族与韦氏宗族联合,还是没有斗得过李氏宗族势力。

这个结果,并不能说武则天死后,武氏宗族就没事,但也不像吕雉死后,吕氏家族被一刀切的清除干净。

总之,一切都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说不上谁仁慈谁凶残,一切都是情势的不同,政治需要不同罢了。


豹眼看历史


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这是因为吕家和武家所属的地位不同。虽然吕家和武家都有显赫的背景和家族势力,但是他们面对的势力集团和君王力量不同,所以结果也就不同了。

吕后的儿子早逝,吕后去世后只能由孙子刘章继位,当时的刘章年幼,只能听吕氏家族和功臣集团的,吕后去世前,安排刘章娶了吕家的女儿,也是为了能继续吕家的美好生活。吕后去世后,吕家开了个家族会议,大概意思是为了能让吕家继续掌权,想将不是吕氏家族的人都清除掉。嫁给刘章的吕家的女儿知道这件事之后回到宫里,不小心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刘章,刘章一听,这样不好,刘家江山要变吕家江山了。所以就急忙联系功臣集团,正好功臣集团有意想除掉吕氏家族,所以吕后死后,吕家就被连根拔起了。

而武则天则不一样了,武家拥有武则天留下的财富,还有武则天在世时给武家的权力,后来武则天去世,让唐中宗李显继位,当时的李氏家族势力庞大,而对于李显来说,真正的威胁并不是武家,而是自己的李氏家族,万一自己做不好或者把握不好,那可能当皇帝的就不是自己了,所以这时候的李显很会用人,他依靠武家的势力来制衡自己的李氏家族。

所以,同样的权力王者,但是去世后家族的下场却不同,如果吕后知道自己的家族会遭到这样的对待,可能会在去世前对家人安排好吧!或者吕后已经安排好家人了,但是家人没听她的而已,才会有如此下场。


丫丫说史


这有三个原因。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主,吕后和武则天常常被后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这两个人的共同点很多。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武则天就更进一步,是唯一一个称帝的女性。

两个人的政治才能都得到了世人公认。司马迁认为吕后治下的汉朝“天下晏然”;武则天治理的大唐,上接“贞观之治”,下延“开元盛世”。

两个人处理政敌毫不手软。吕后杀害戚夫人,打压刘氏。武则天迫害李唐宗室,杀人如麻,令后世胆战心惊。

所以,后人才说吕武之才,吕武之恶。

这两个人死后,家族的命运全然不同。吕氏一族被汉初的元老功臣和刘氏灭族,连婴儿都没有留下;武则天死后,武家渐渐走向没落,但是称得上平安落地。

武家的后人武惠妃还成为唐玄宗的宠妃之一,差点再次把具有武家血脉的人推上太子宝座。武惠妃死后被追封为皇后,也算是武家的回光返照了。

一个被灭族,一个被全身而退。武则天做的事情在封建道德下来看,比吕后更过火,为什么武氏一族能够获得比吕氏更好的结局呢?

答案之一封建社会上的一个特点——封建母权。

举一个大家最为熟悉的例子,贾母。

贾母有两个儿子,贾赦和贾政。这使得贾母最为贾府辈分最高的女性,是贾府里权力最大的人。

贾政从来不敢惹贾母生气。贾赦想要纳鸳鸯为妾,贾母一炮轰,立即不敢打鸳鸯的主意。

封建社会讲究女性“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实际情况却和封建礼教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封建社会还有一个更加核心的基础是孝道。

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摆在首位的。这是历朝历代任何一个阶层的规范基础。

那么,当女性地位碰到孝道问题,孝道第一,女性第二。

所以贾母说了贾政几句,贾政吓得忙不迭磕头赔罪,不敢惹母亲生气。

武则天死前,命令去帝号,回归到李家儿媳妇的位置上,就得到了母权的保护。

即使她杀了李家那么多人,杀了好几个孙子孙女,只要她回归到李家长辈的位置上,她都是安全的。

这何尝不是一种和解的姿态。

这样一来的话,只要坐在李家皇位上的人还是武则天的子孙,她在家庭地位上都是安全的。

封建社会下,大家族中长辈的安排和意愿对于子女来说,是具有非常强大的执行力和压迫力的。这就是后世所谓的“祖制”的力量。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说,母权的强大。

北宋宋神宗推送变法,希望能够强国富民。变法损害到官员和皇室的利益,遭到官僚阶层的强烈反对。

宋神宗在位期间,他的母亲高太后再怎么反对,都仅仅局限在后宫之中,不敢干预前朝之事。

宋神宗死后,局势就不一样了。高太后以祖母的身份扶持年幼的孙子宋哲宗继位。高太后不满宋神宗变革祖宗家法,全盘取消新法。如果这件事情是宋哲宗来做,这是儿子否认老子,那么北宋政坛上另外一起“礼仪争斗”又得开始了。

儿子不可以否认老子,但是母亲否认儿子,就没有那么多话了。群臣也无话可说。

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死在吕后前面。等到吕后身死,大臣们不承认汉惠帝的子孙,等于否认了吕后和汉惠帝这种嫡系的传承。西汉的帝系从汉惠帝转入汉文帝一脉。汉文帝不能对嫡母吕太后做什么。但是对于她的娘家,那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毕竟,庶子和嫡母,隔着好大一层。

吕后输就输在,她的儿子死了,孙子们没有坐稳地位。

武则天死后,武家依旧权势煊赫。但在武则天死的时候,他们没有夺权的举动。唐中宗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了。

武家和李家联姻颇多。武则天当皇帝的时间有15年,加上前期几十年的经营,两家的亲缘关系已经稳定。吕后虽然也强行安排吕氏的女子嫁给刘氏,但是吕家女子言行恶劣,加上吕后掌权的时间前后也就十五年,时间太短,还没有消化好这种关系。

除了以上两点原因,第三点原因元老功臣的力量。

汉高祖和吕后清洗了不少有功于汉朝的功臣派,但并不代表这股力量彻底消失。毕竟,这夫妻俩没有像后代朱元璋那样,找了一个筛子,把元老大臣诛杀殆尽。

周勃和陈平在吕后死后,迅速联合刘氏宗室的力量,开始诛吕行动。

这两个人的号召力真的不是吹的。

等同样的形势到了武则天这里,形势却不一样。诛吕时大家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铲除吕氏力量。神龙政变首先是产出张氏兄弟对唐中宗李显的威胁,神龙政变的力量中有不少李姓子孙,但也没有缺少武家人的力量。加上武三思等人和唐中宗都是儿女亲家。张氏兄弟进谗言,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孙女、孙女、孙女婿和外孙, 倒是让李家和武家的一部人结合起来。

综合下来,武家人的力量得以留存,吕家被灭族。一样的弄权,不一样的家族命运。这大概就是同一条河流,什么人走,就有不一样的道路。


熊沾沾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吕后死后,吕家之所以被清算,在于继位的汉文帝与吕家没有血缘关系。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这是因为继位的李显是武则天的亲身儿子,天然上亲近武家。

一、吕后死后,吕家为什么被清算。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而且吕雉也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帝制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

后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而班固作汉书时仍然沿用,也是她开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后虽是个成功人士,但最终却是个失败者。

在她死后不久,那些原来在她面前唯唯诺诺装糊涂的人,马上把吕氏家族赶尽杀绝,让吕后精心打造的吕氏集团瞬间土崩瓦解。

在诛杀诸吕的过程中,周勃和陈平是核心人物,而这两个人是最会装糊涂的。

吕后当权后想让娘家人也封王,可刘邦活着的时候曾和手下盟誓,把这条路给堵得死死的。

然而吕后却不甘心,找第一朝臣、右丞相王陵商量,王陵回答得斩钉截铁说:“高帝说过那不行。”

吕后回过头来又征求陈平和周勃的意见,这两个人却说:

“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封吕氏诸兄弟为王,那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呀!”

陈平与周勃的回答让耿直的王陵义愤填膺,说:

“你们违背与高帝立下的誓约,我看将来你们还有什么脸面见高帝于黄泉之下!”

面对王陵的责难,陈平、周勃回答得相当平静,说:

“如今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据理诤谏,我们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汉天下,安定刘氏后代,您又比不上我们。”

一句话把王陵说得是哑口无言。

吕后在弥留之际,也担心自己死后大臣们会发难,专门交待吕禄与吕产说:

“现在我们吕家的人被封为王,大臣们心中不平。我如果死了,他们恐怕就要作乱,你们一定要握住兵权,保卫皇宫,千万不要为我发丧,不要被人所制服。”

吕后考虑得可谓周道,但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初给她装糊涂、让她放松警惕的那些人个个都比吕禄、吕产厉害百倍,真真成了吕家的杀手。

先看看陈平与周勃,吕后一死,他们没有了最害怕的人便决心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他们设计让吕禄上当,乖乖交出了兵权,为诛灭吕氏开了个好头。

再一个刘肥的儿子刘章利用自己护卫皇宫的便利带兵进入未央宫,诛杀了吕产。

吕禄没了兵权,有兵权的吕产又被杀了,装糊涂的周勃这时长长出了一口气,由衷地说了一句心里话:“刘氏天下就要安定了!”

于是,他发兵“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并迎立代王刘恒做皇帝,实现了他当初装糊涂时对王陵所承诺的“定刘氏之后”的诺言。

二、武则天死后,武家为什么没事呢?

武则天晚年,李显通过神龙政变好不容易又做回了皇帝,群臣上奏要求废除武家人的王爵。

结果李显对武家还挺有感情的,硬是不让,仅仅降爵了事,王爵降郡王,郡王降国公。

武崇训娶了安乐公主,结果后来安乐公主和武延秀好上了,等到武崇训死了,安乐公主便嫁给了武延秀。

大家都知道安乐公主十分之得宠,夫凭妻贵,武延秀跟着安乐,混得也着实滋润。不过,等到安乐她亲妈韦后被杀,这夫妻俩便也走到了尽头。

再说回武三思,这货更了不得了,很得李显的宠信,甚至把帮助李显复位的敬晖等人都给贬斥了,还把从前被敬晖等打压的亲信又重新提拔了起来。

可以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权倾朝野,比武则天在位时也不差什么了。

当时的太子是李重俊,跟武三思和安乐公主都不对付,觉得自己地位不稳,便造反了,杀了武三思武崇训及同党十余人,最后不幸兵败而死。

亲儿子死了,李显却为武三思罢朝五日,又给武三思追封了梁王,武崇训追封了鲁王。

安乐公主甚至还拿兄长李重俊的头去祭奠武三思和武崇训,终李显一朝,武家人都活得挺滋润。

直到李旦即位,把武三思等人定为谋逆,武家人才倒了霉,被杀的七零八落,但其中又有两人很特殊。

一个是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李旦刚即位没多久他就死了,死的很是时候,再加上一个得力的老婆,这家伙还被追封为定王。

不过,太平公主一坏事儿,他的坟便也跟着遭殃了。

而另一个人,武攸绪,才是个传奇。

他是被武则天坑死的武惟良的儿子,武则天在位时,武攸绪被封为郡王,不过人家很快便弃官归隐嵩山了。

等到李显即位,召他为官,结果回来没多久,人又客客气气的辞官归隐了。

于是,等到李旦朝武家人动手时,只有他还好好的,甚至李旦还专门下旨表扬了他一番,六十九岁,年终而卒。

总结

综上所述,吕家被清算,而武家却没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吕后死后,继承皇帝的汉文帝皇位不是吕后所给的,而李显通过神龙政变登上皇位在程序上是受到武则天禅让才做了皇帝,所以二者在感情上是不一样的。

2、汉文帝刘恒不是吕后亲生儿子,诛杀吕家没有心理负担,但是李显却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并且李家、武家多有联姻,感情上不愿意清算。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新锐历史


导语:

武则天与吕后同为我国女性政治家的典型代表,但对比发现,其实无非就是谁更懂得知进退,明得失而已,双方政绩暂不讨论,但是纵观最后的结局,两人的政治觉悟以及思想格局,立刻高低立现!

吕后切实是为了吕家利益

吕后当初嫁给刘邦,即使有一定的机缘巧合,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多年来默默无闻的牺牲与付出,实际上吕后承载的也是整个吕家的家族使命,实际上吕后的所作所为,已经招致了刘邦的恐惧与反感,而且当初在刘邦离世之前,也特地嘱咐:非刘姓子弟不得称王!实际上就是为了告诫吕后要收敛,但是显然这句话还是未能动摇吕后将来施展自己政治野心的决心。

武则天则更注重江山社稷

武则天尽管有强烈的政治愿望,但是在当时,她还是比较明事理的,如果不是自己的儿子不争气,她怎么会接连废黜两任呢,迫不得已自己上位,总比把大好河山交给没有政治经验的儿子们祸祸强,而且武则天多年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政治基础,只要能够突破内心的自我障碍,实际上在政治上一点也不输男儿身。

尽管武则天当时也制定了严格的谏言举报制度,但是这终究也是一种极其必要的政治举措,晚年的武则天也明白,李唐王朝终究是要归还的,既然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下一代接班人,此时交给李家顺利脱身,也相当于变相给武家子弟一种庇护。

武则天当女皇帝魄力无穷

女权干政最大的影响实际上不是对于政治方向的不明朗,而是一方面要消除自己内心的恐惧,另一方面是要有足够的抗压能力,能够抵制外界的压力,毕竟在思想有一定局限性的古代,女性即使能力出众,要想力排众议,得以掌一国之权柄,需要付出比男性大得多的努力和胆魄。武则天比吕后更具魄力,这一点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吕后想干政其实畏手畏脚

吕后没有敢迈出去的那一步,武则天做到了,吕后在整个过程中,其实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政治斗争之上,但是却基本上没有顾及自己这样做的深层次本质,毕竟无论谁想坐到那个位子上,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江山社稷,但是吕后从当时铲除异姓诸侯王,设计陷害韩信之时,就已经暴露出了自己强大的政治野心,以德服人显然不可能,只有通过必要的权谋手段维持政权稳定,显然是不能放到阳光下面的极不得民心的举措。

结语:武则天与吕后的最大区别,导致了她们身后事的不同!

值得一说的是,吕后与武则天所处的外界环境确实并不相同,如果将两人的位置对调,也许她们也会做出和对方相似的举动,尽管吕后势力不得民心,但在当时却可能是必要的维持稳定的一股力量,因为当时正值汉帝国根基未稳之时。而武则天并不需要担心那么多的外患,只需要处理好政权内争即可。两人的执政能力实际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环境,这里并不做孰是孰非的过多讨论。

武则天对于政权的接收也算是无意识的无奈之举,但是吕后对于政权的渴望,却是整个家族多年来的苦心经营,当然不可能轻易放弃,两者目的不同,最终也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泰林说趣史


因为吕后死了之后,吕氏家族并没有一个强力的人物能够控制大局,再加上他们和新即位的汉文帝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所以等到汉文帝登上台,吕氏家族只能够全灭了。



而与之完全不同的是,武则天死后新上台的李显,还有后来的李旦,事实上都是武则天的儿子,因此从这种程度上来讲,李显李旦和武三思他们都有非常近的血缘关系。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因为俗话说得好,血浓于水,虽然他们以前有过不少的仇恨,但是到了最后还是能够化干戈于玉帛,就因为这个血缘关系,而吕氏家族和汉文帝之间显然就没有这种关系了。



还有一点,就是武则天打算把皇位重新还给礼堂皇室的时候,就让李显家族和武三思他们联姻。从这种情况上来讲,他们就等于是亲上加亲,因为李显和武三思已经是亲家了。还有武氏家族的人之前并没有对李显动过手,因为李显在武则天还没有登上皇位的时候,就已经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去了。



事实上吕氏家族开头也和刘氏皇族联姻过,当时吕后也想到了这一点,只不过因为吕后相当的霸道,结果他们家族嫁过去的那些女子也是同样的霸道。而且对于地处偏远的代王刘恒,吕后并没有用心,所以也没有跟他联姻,导致吕氏家族和刘恒几乎没有任何的关系。等到代王刘恒上台当了汉文帝,吕后家族的末日自然就来了。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很简单啊,吕后的唯一儿子刘盈没有后代了啊,都在政变中死的死了,到后来的西汉皇帝,和吕后有没有什么血缘联系,吕后权倾朝野,早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这样一来,吕家被清算,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武则天不同啊,武则天时就把除她自己后代外的李氏家族斩杀殆尽,这导致武则天死后一直到唐末,所有的皇帝和武则天都有血缘联系,武家自然也不会有很大问题啊。

还是要看这一点的,就是后来者和她们的血缘联系。


张杰谈史


这个问题提的好

吕后虽然是皇后身份,但是太史公在《史记》中为她做了《本纪》,能够写《本纪》的必须是皇帝身份,而在《史记》中不是皇帝的二位项羽和吕后也都做了《本纪》,项羽无可厚非,尽管没有称帝,灭秦他是首功,并且也做过天下之主,吕后在刘邦死后,主持朝政多年,不是皇帝胜似皇帝。而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所以吕后虽名义上没有称帝但是绝对有资格和武则天相提并论。

如题,吕雉去世之后,诸吕被铲除的一干二净,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什么事呢?

一、武承嗣要是死在武则天之后,下场要比诸吕悲惨的多

▲武家内部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糟糕

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yue),他一生中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叫相里氏,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武元庆,另一个叫武元爽,相里氏去世后又娶了名门之后杨氏(和隋朝文帝杨坚,后来的杨贵妃,都是一个家族)为妻,生了武则天三姐妹,唐高祖李渊死时,武士彟也因怀念先帝悲痛的吐血而亡,这时的武则天才十二岁,父亲死后,武则天的异母哥哥们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官职,便开始冷落后母杨氏和妹妹们,杨氏因不堪受欺便带着孩子们回了娘家。

武则天后来做了李治的皇后,为了表达不计前嫌,她让皇帝追封自己的父亲,然后又给欺负过她们母女的哥哥们封官和赏赐,可是哥哥们并不领情,反而对她说,加官进爵是理所应当的,因为父亲是大唐的功臣。这就招致了武则天母亲杨氏的不满,在新仇加旧恨下,武则天便请旨将他们京官外放了,名为升职实则发配,最终这两个哥哥死在了异地。

诸如此类武则天降罪武氏家族成员的事情还有不少,更恶劣的是还给他们改姓了,不允许姓武。

★ 由此看来,武家人内部并不团结,关系非常不融洽。

▲二圣临朝,武家内部突然空前团结,全部俯首武则天脚下

武家在经过一系列变故之后,内部关系本已山穷水尽,也许是之前武则天对他们的打击,让他们心有余悸,又或者说武则天已经做到了一手遮天,面对权力和地位,剩余的子侄们必须要对自己的亲姑姑俯首称臣。

随着“二圣临朝”,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改元大赦天下,武家的侄子们陆续的从外地回到了京城,对姑姑唯命是从,武家开始空前的团结,而武则天也就不计前嫌,给侄子们都大肆封赏。

★ 为了得到权力,武家的子侄杀父之仇都不报了,委身侍奉姑母武则天。

▲武家两个最有名的二世祖,武承嗣和武三思

这哥俩是堂兄弟,都是武则天的侄子,他们对待武则天百般尽孝,武则天对他们的表现也很满意,先后给予两位侄子非常高的爵位和官职,甚至让他们替天子行祭天之礼。

武承嗣相比武三思要有政治智慧,但是武承嗣要比武三思狠毒的多,他经常替姑姑出手除掉李家的宗室,所以他最遭人恨,本来武则天想把皇位传给武承嗣,但是被大臣李德昭劝阻了。

李德昭上书“: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 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北宋王溥.《唐会要》

李德昭是一语点醒梦中人,他说的很对,天底下哪有侄子当皇帝给姑姑立庙的,况且武则天有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武则天思前想后还是决定不立武家人为储君了。武承嗣多年如一日的伺候姑姑,为的就是要做太子,这一下子就泡汤了,这家伙气性大,活活的被气死了。

武三思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虽说他也陷害过李家宗室,但是他没有武承嗣狠毒,最关键的是武三思和李显是亲家,而且武三思会来事,武则天死后李显先做了皇帝,他总不能把自己最宠爱的闺女的老公公杀了吧,除此之外,武三思和李显还是姑表兄弟,这层关系,也为他续了几年命。

▲武家子弟并非没事

武三思在李显一朝继续得势,他勾结韦后乱政,还淫乱后宫,意图谋反,被太子李重俊诛杀,后来李旦继位,还将武三思父子从棺材里拖出来暴尸夷墓,下场不比诸吕好到哪里去。

二、关于吕后和诸吕

▲吕后其实是个悲惨的女人

吕后和刘邦是结发夫妻,刘邦混到好几十岁了还游手好闲,是个二流子,可吕后是个标准的“白富美”,二人年纪相差不到20岁,就因为吕后的爸爸吕老太公给刘邦相面贵不可言,便把闺女嫁给了他。

嫁给刘邦后,吕后没有一点怨言,放下了大小姐的架子,在家相夫教子,伺候公婆。刘邦起事后,吕后及家人被数次抓走,也从没有背叛过刘邦,在刘邦继位之后,吕后又帮他铲除了异己,巩固了大汉江山。

可刘邦却见异思迁,喜欢上一个又一个女人,尤其是这个戚夫人,竟然要抢班夺权,人家吕后为大汉江山风里来雨里去的,一个戚夫人用美色迷住刘邦,就要架空吕后,还要废了刘盈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才令吕后忍无可忍,痛下杀手。

如果吕后不得人心,那么陈平,张良等也不会献计,说明在刘邦的老臣心里吕后是他们的好大嫂。

▲诸吕不是弄臣而是权臣,所以必被诛杀

刘邦杀白马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死前刘邦已经预料到事情会如何发展,所以才玩了一处杀白马为盟,吕后上位之后,大封其宗族诸吕,让他们当王,当候,其实吕后最初的目的并非要对刘家斩草除根,她这样做是为了给太子刘盈做铺垫,可惜刘盈命短,有没有子嗣,吕后才改变了想法。

诸吕并非是弄臣,他们虽没什么本事但也不是玩闹之徒,吕后给他们安排的职务都是非常有权力的,所以他们是权臣,是掌握着生杀大权的人,可惜政治觉悟太低,没有及时的调头,才惨遭灭门,吕后临死前已经忠告他们了,可惜他们没听进去,这不赖别人,就赖他们自己。

★ 大汉江山毕竟是刘邦带领着老臣们打下来的,所以老臣们必然拥护刘氏子孙,而吕后一脉已经没有了,传统观念使然,必须要有接班人,所以他们要保刘邦之后。

★ ★ 值得一提的是,都说刘邦不讲良心,杀韩信、彭越等异姓功臣,其实仔细想想刘邦杀的人都是半路跟随刘邦的,再看看刘邦从沛县带出来的那帮老兄弟们,好像都过得很好,平定诸吕靠的就是这帮人。

小结:

无论是武则天的家人还是吕后的家人都因为党争乱政最后导致了灭亡,这就说明一个道理,给你富贵,你就踏踏实实的好好过日子,别有非分之想,玩火真的容易自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