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行軍打仗的時候,一般都吃什麼用來裹腹?

俗話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就包括了人吃的“糧”和牲口(馬騾)吃的“草”。用今天的話來說,糧草屬於後勤物資保障的重要內容,是決定軍隊能不能打勝仗的關鍵。

古代士兵行軍打仗的時候,一般都吃什麼用來裹腹?

古代運輸條件差,道路情況又異常複雜,這對於保障供應,是絕大的挑戰。好比三國時蜀漢軍隊“六出祁山”,最難解決的,就是糧草的供應問題。所以諸葛亮才發明了善於在山地運行的“木牛流馬”。而圍繞木牛流馬,蜀魏還有一次交鋒,都是在做糧草的文章。後來魏軍大將鄧艾繞過蜀軍重兵防守的劍閣,偷渡陰平,通過幾百里山徑,直撲涪城,佔領成都。鄧艾這是兵行險著,因為陰平小道為“七百餘里無人之地,山高谷深,糧運艱難”;主將鍾會與鄧艾父子有隙,他之所以答應鄧艾出兵,一個險惡的意圖,就是想讓鄧軍自困而亡。

古代士兵行軍打仗的時候,一般都吃什麼用來裹腹?

你只要翻一翻三國演義,裡面許多故事都會提及“糧食”問題。而許多大戰,如著名的官渡之戰,之所以勝利,就是曹軍出奇兵燒了袁軍囤積糧草的大營。

古代戰爭的記述中,常出現兩個詞,一個叫“聚屯糧草”,一個叫“堅壁清野”,一方盡力搜刮,一方盡力不叫人搜刮到,還未交鋒,糧草之戰先開始了。因為大家知道,吃不上飯的大軍,必敗無疑。

古代大軍所行之處,都得“埋鍋造飯”。軍人在外拼命,吃飯得飽就好,不可能講究太多,包括食材和炊具。所以不可能頓頓烹炸煎煮燉,天天換口味,主要是最簡單的燉和煎!亂七八糟的食材往鍋裡一擱,支上火,倒水加油,就開始——亂燉翻煎。嫌口味不夠?再剝幾瓣蒜,多撒兩把鹽。

古代士兵行軍打仗的時候,一般都吃什麼用來裹腹?

古代應該也有類似“炊事班”的編制,負責供應一定規模連隊的吃飯問題,屬於後勤雜役,平時只操瓢把,不操練,但遇戰鬥緊張時,扔下鍋碗,接過刀槍,也能填補幾個戰位。這是大軍不緊不慢行軍時的情況。

如果是急行軍,或戰鬥任務緊急,飯不能不吃,則直接摘下頭盔,拿過金角,扣過來就是一口小鍋,隨便煮點吃。差不多一個小隊,各自自主“造飯”。《史記》記載,戰國時,齊軍在孫臏率領下,初入魏國時,“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而魏軍統帥龐涓通過齊軍的灶數,即能初步判斷齊軍的人數。

如果軍情特別緊急,熱飯熱菜就進不了嘴了,從懷裡掏出乾糧——如我們熟知的紅軍的炒麵——往嘴裡一塞,再猛灌幾口涼水,就聊以餬口了。軍隊往往會額定每個單兵所能負載的重量,除了兵器彈藥,就是乾糧和水壺水袋了。

古代士兵行軍打仗的時候,一般都吃什麼用來裹腹?

大軍行進處,往往會跟隨大量的隨軍小販,他們和軍隊做生意,軍隊需要什麼,他們賣什麼。當然軍隊不會找他們買兵器火藥,他們售賣的,主要就是生活物資,比如蔬菜啊、瓜果啊,以及牛羊肉禽蛋等等。這些小販趕著大車,隨大軍流動,我記得一個典型例子,是《悲慘世界》裡隨軍小販德納第,商販們的隊伍,不比軍隊短多少。這些人一邊和軍隊做交易,一邊等軍人戰死發死人財。

除了隨軍小販,還有大軍駐地的百姓,也能為軍隊提供必要的補給。在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軍隊所到之處,都有不少中國百姓,向他們售賣生活必須物資,這些人被朝廷和官員痛斥為“漢奸”。在兩次鴉片戰爭期間,這種與侵略者做生意的現象非常普遍。

但像後一種情況一般來說畢竟為少見,多數軍隊還是要依靠自己的補給線,或以劫掠、搶奪為重要補充。這使得軍中飲食總是缺乏必要的保證,尤其當戰事焦灼、反覆拉鋸或戰事不利時。

古代士兵行軍打仗的時候,一般都吃什麼用來裹腹?

為了防止軍中斷糧,軍中糧草官要預先囤積大量的“乾糧”,就是便於士兵隨身攜帶且保質期較長的食物,如干肉之類。比如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無論對於哪一方,供給都是大問題,有些軍隊甚至將死人肉醃漬後做成乾肉條,以充作軍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