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的屈辱人生

伍秉鉴(1769年—1843年9月4日),又名伍敦元,生于广州,祖籍福建。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晚清的世界首富。

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那么如此富有的商人,为什么小编为什么要说他的人生屈辱呢?

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的屈辱人生

第一,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他们捐赠巨资,以此换取毫无权力的品戴,伍秉鉴也花费巨资换取了一个三品顶戴,但他十分低调,只是在生日的时候偶尔戴戴,即使如此,也依然受到皇帝和官府的索贿和盘剥,连他在1826年,将怡和行交付给儿子伍绍荣时,还要向朝廷交付50万的巨款;一句“天子南库”是最好的解释。为讨好官员,伍秉鉴成为了官员随时提取现金的小金库,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宁做一只狗,不做行商首”。

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的屈辱人生

第二,被置于历史的阴暗面,成为鸦片战争的罪人。当时实行“保商制度”,十三行要为前来贸易的外国商人提供担保,一旦外国商人出问题,十三行的商人们要承担连带责任。1817年,美国商船私带鸦片被查获,作为担保人的伍秉鉴被罚白银16万两;1821年,道光帝以知情不报,通同舞弊之罪,摘取他三品顶戴花翎。

第三,周旋于列强和清王朝之间,背起“卖国贼”的骂名。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伍秉鉴被派去让洋人交出鸦片,伍秉鉴劝说无果,只得自己出资赎买,为此赔出110万两白银。

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的屈辱人生

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兵临广州城下,伍秉鉴的儿子伍绍荣又受命和知府余保纯出城议和,最后一纸《广州停战协定》,清王朝要给英国600万元的赔款,才换取英军退出广州城外200里的结果,这600万的赔款中,伍秉鉴出资110万元。正是这次赎城之举,让人们对十三行的商人更添恶感。不少人认为他们是充当了清政府屈辱投降的中介,当时广州城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四方炮台打烂,伍怡和银子顶上”。

晚清世界首富伍秉鉴的屈辱人生

心灰意冷的伍秉鉴于1842年12月23日,给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友人库欣写信时说到,若不是年纪太大,经不起漂洋过海的折腾,他实在十分想移居美国,通篇怆然难禁之情。

1843年9月,风烛残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鉴,溘然长逝,终年74岁。他去世之后,广州十三行逐渐衰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更是被一场大火焚烧,化为灰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