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战争本应庆贺,为何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民众反而不高兴?

1868年,明治政府决定打开日本新局面,实行维新,变革图强,以期"驱除鞑虏",将西方"蛮夷"赶出日本,恢复主权独立,这种奋发有为的姿态,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日本国内由此迸发出建设国家的强大能量,一个"新日本"在人们的期待中启程了。

的确,随着改革的强力推进,近代日本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与日俱增,这是令人鼓舞、可喜可贺的事,但成绩面前如何保持定力,戒骄戒躁,就显得弥足珍贵。

遗憾的是,伴随着日本国力的提高,一部分日本人开始沾沾自喜,变得傲慢起来,想当然地要做亚洲盟主,必要时以武力征服他国,俨然学会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做派,对千百年来友好近邻实行炮舰外交。

赢得战争本应庆贺,为何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民众反而不高兴?

1879年,日本不顾清朝的反对将琉球吞并,见清国无能为力,便野心膨胀,蓄势待发,终于在15年后发动甲午海战,一举击溃清国北洋舰队,从而获得了3.6亿日元的巨额赔款,而日本战前年度预算只有8千万,等于说经此一役,日本意外获得4.5倍的赔偿;此外,还攫取了大量土地,这无疑让日本朝野喜不自禁,愈发欲壑难填。

果不其然,在甲午海战后的第十个年头,为争夺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日本各个政党、媒体记者、公知分子无不要求对俄强硬,发动战争。一时间,日本全国弥漫着打仗的气氛,幻想着击败沙俄后获得更多的赔款和土地。

于是,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次年在美国的调停下以微弱之势取胜。消息传到国内,日本民众却没有载歌载舞以示庆祝,反而群情激愤,对政府表达强烈不满,甚至于掀起暴动,这是何故呢?

赢得战争本应庆贺,为何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民众反而不高兴?

付出太多,伤亡惨重,难以接受

日本经过维新变革,虽然实力倍增,但是与俄国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这从1891年,俄国皇太子尼古拉在日本考察期间,遭遇大津警察津田三藏行刺,日本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可以看出端倪。当时包括维新领袖伊藤博文在内的政府高官,大都要求将凶手处以极刑,以博得俄国谅解,但大审院法官儿岛惟谦坚持依法办事,引起内阁个别要员愤怒,他们甚至发出威胁,"如果俄国不满判决,出兵报复,日本可能会亡国!"

鉴于此,1904年日本发动对俄战争,其陆海军高层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是一种冒险行动,然而国内好战媒体大肆鼓吹,蛊惑人心,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就受到感染,对敌强我弱的事实视若无睹。

赢得战争本应庆贺,为何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民众反而不高兴?

当战争爆发后,从前方传来的总是令人振奋的消息,而实际上军事和经济都已达到极限。相较于10年前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耗费巨大,是前者的8倍,另外,本次战争包括战死和病死的军人高达8万,而甲午海战死亡人数仅为2万,这样一对比,国内民众对战争结果自然极为不满,怨声载道,以致于7成警察岗亭被毁,15辆有轨电车被砸,政府"喉舌"遭到攻击。

日本实行维新变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动,值得称道,但随着成果的取得,开始飘飘然忘乎所以,阿Q似的无端神气起来,不知天高地厚竟然要做亚洲霸主,全然忘却了国门被西方"蛮夷""踹开"的伤痛,或许这就叫"好了伤疤忘了疼"。

在侵吞琉球后,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在甲午海战侥幸获胜后,愈发狂妄自大,更在战后获得不义之财和土地而气焰嚣张,于是日俄战争也就在多年后爆发,孰料这次却尝到了恶果,而脆弱的心理又无法接受,便开始将满腔的怨气化为暴动,这明显是不成熟民族所为。

赢得战争本应庆贺,为何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民众反而不高兴?

日俄和平条约一无所赔,民众失望透顶

日本主动发起战争,满以为能像甲午海战那样战果辉煌,斩获更多战利品,妄想着白花花的赔款和再次攫取大量的土地,这种自我陶醉的盲目乐观心理,让人鄙夷,又感到好笑和可怜。

当得知巨大伤亡和耗费不菲时,恨不能让沙俄给予更多赔偿,无论是钱款还是土地。这应该是帝国主义的通病。

然而,1905年9月日俄朴次茅斯和平条约的签订,彻底打碎了日本各阶层的幻梦,依照条约,日本没有获得一分钱赔偿,土地除了获得库页岛南部一片荒地,其他一无所得,这样的结果实在难以抚慰失望的欲念,与十年前甲午战争相比,简直要"狗气杀"。

德川幕府二百年,一直与周边相安无事,可自打向西方列强学习后,日本逐渐变得面目可憎,贪得无厌,动辄诉诸武力,希望在侵夺他国财富的同时,夺取更多海外殖民地,以便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霸主。

然而,古人早就说过,损人一千,自损八百,日本主动向沙俄宣战,俨然忽视了对方是个重量级的国家,受损严重在战前就已经确定,而日本还要抱着甲午战争获胜的侥幸心理,这只能说"自作孽",怨不得别人。

遗憾的是,广大日本民众不是去反思战争的祸害,却斤斤计较于得失,对日本在战争中损失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恨恨然、愤愤然,这就为日后日本走向军国主义,最终招致国家灭亡埋下了种子

赢得战争本应庆贺,为何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民众反而不高兴?

"贤妻良母"被戳痛,广大妇女不能自已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一直要求广大妇女扮演好"贤妻良母"的双重角色,认为这才是"新时代"女性应有的品质。

为此,才女需要接受教育,妻子或母亲应知书达理,这样丈夫或儿子从军报国,才会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但女性主义者认为,既然妇女为"贤妻良母",就应受到特别保护,政府征召其丈夫或儿子行军打仗,理应得到她们的同意。

显然,政府征兵不可能征询妇女的意见,因为早在1873年国家就实行了"全民征兵制",要求所有年满20岁的成年男子必须当兵3年,即便退伍,还要再服预备役4年。

因此,很多妇女只能强忍保持"贤妻良母"的形象,内心祈祷丈夫或儿子出征平安归来,如果不能,政府应该让对方"血债血偿":以土地和赔款偿命。

然而,日本主动挑起日俄战争,本身具有非正义性;加上对手并不逊色,甚或强于日本,日本取胜不过是侥幸而已,鉴于此,尽管日本伤亡很大,而对方并不会"血债血偿",也就不存在割地赔款,这难免让广大"贤妻良母"心有不甘,她们必然要发脾气,以平复受伤的心灵。

其实,既然是"贤妻良母",就不应该自私自利,而应设身处地为自己也为对方想一想,更应该为第三方中国考虑,日俄战争将战场置于中国东北,这里的老百姓无故遭殃,他们又向谁要求赔偿呢?

赢得战争本应庆贺,为何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民众反而不高兴?

结语

近代日本由神奇逐渐演变成悲剧,前期在西方列强环伺的情况下,勇敢地进行变革维新,由此迈向富国强兵之路,然而,在强大以后,开始不安分起来,现出帝国主义的本质,开始对外横行霸道,唯我独尊。

在屡屡得逞后,变得过于麻木不仁,成了典型的好战分子。未曾想日俄一战日本虽然险胜,却也付出了惨痛代价。对于这样的结果,日本国内竟然还不高兴,这就暴露了日本国民的劣根性,他们患得患失,根本没有考虑战争造成的巨大祸害。

日本明知对手举重若轻,却视而不见,凭借以往经验,以为可以轻而易举战胜对方,这种冒险行为注定其要付出惨重代价,而战争选择在中国东北,这就祸及无辜,让无数中国老百姓白白送了性命。

鉴于此,日本广大民众理应认真反思,而不是对战争结果怨天尤人,将责任归咎于俄方,如果以此为契机,深入检讨,再不盲目支持政府东征西讨,则5年后,日本也就不至于吞并朝鲜半岛,日后也不至于变为军国主义者,从而导致国家覆亡,只可惜利令智昏,成了彻头彻尾的战争贩子,最终走向了绝路,这个教训实在是刻骨铭心,应当记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