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爆竹是“陋俗”?那是古人為了防疫“全市消殺”

放爆竹是“陋俗”?那是古人為了防疫“全市消殺”

為消滅病毒,今日廈門在全市範圍內進行消殺。

對很多人來說,這樣的事情,都是第一次經歷。

但其實不是。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沒有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時候,家家戶戶在春節期間放煙花、炮仗,就是在進行“全市消殺”。

關於春節由來,常見的說法是有一種名為“年(又名夕)”的怪獸,每到冬春之際就出來害人。為了嚇跑它,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這一做法,相沿成俗,成為“過年”、“除夕”的象徵。

實際上,人們不會為了過節而過節。節日、節俗,都是有一定功能性的。春節當然也不例外。關於“年”的傳說,並沒有指出燃放爆竹這個民俗用意何在。

放爆竹是“陋俗”?那是古人為了防疫“全市消殺”

我們在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可以看到隱藏的答案。他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提到了宋代人過年放爆竹、喝屠蘇酒、掛桃符等習俗。三者當然都是為了驅邪除惡、迎春祈福,但它們的具體功能是什麼呢?屠蘇酒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相傳它由華佗所創,取自八種藥材,有預防疾病、驅除瘟疫的效果。至於爆竹呢,人們燃放它,也有著同樣的原因,火藥中的硫磺等成分有殺菌消毒效果,家家戶戶燃放爆竹後,硝煙瀰漫在大街小巷,就相當於為全村、全城進行了一次消殺——當然,沒有現代科學的古人,對此是難以說清楚的,但他們可以憑著經驗得出這個看法,那就是道士們往往很長壽,他們常年累月因為煉丹,都在和硝石硫磺打交道。

從這些,也可以看出古人並不迷信,更不愚昧,他們祈福,但並不認為,福,是祈出來的;他們認為,福,是行出來的;恰恰相反,在今天,當一些傳統的節俗、儀式,因為時代變化被抽取了實質只留下外表時,一本正經地相信只要走了這些節俗、儀式的流程,就能得到福,才是真的迷信、愚昧。

放爆竹是“陋俗”?那是古人為了防疫“全市消殺”

(在廈門很常見的炮仗花,廈門的迎春花)

“非典”、以及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都發生在春節前後。這一時段,無論古今,正是一個瘟疫的高發期,尤其是在沒有近現代科學方法、公共衛生條件普遍很差的古代社會。比如,在有具體月份記載的7次漢朝的大瘟疫裡,4次發生在正月,2次發生在二月,1次發生在三月。

冬去春來的正月,讓人對一年充滿渴望,也真是一個危險的月份啊!

今天,由於科學技術、公共衛生的進步,可以使用低濃度含氯消毒液進行全市消殺,但古人通過放炮仗,也在他們當時所具的有限條件下,追求並收取了“全市消殺”的效果。

現代社會具有的條件,讓燃放煙花爆竹在很多時候成為了一種純粹的觀賞性活動,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要以今度古——對燃燒爆竹等節俗,真的不能以“陋俗”二字一概而論。


作者 何書彬

非虛構文學作家、《廈門日報》原記者

長期致力於非虛構文學創作及講述廈門故事

著有《奔騰年代:鼓浪嶼上的商業浪潮》、《引領時代:鼓浪嶼上的人文之光》、《創城記:追尋老廈門印跡》、《大明完人王陽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