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眼中的“多大点事儿”,让他患上抑郁症,至今想起来还想哭


编者按:重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系列之《不要捉弄孩子》


父亲眼中的“多大点事儿”,让他患上抑郁症,至今想起来还想哭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之前孤陋寡闻并不知道,第一次了解“不要捉弄孩子”这个观念,是6年前在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

她在书中写道:“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哭泣和害怕。他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逗”孩子,并非真正的“逗”,而且是一种捉弄。

我庆幸之前了解到这点,避免了对孩子的伤害。

书中说道,圆圆爸爸的同事对圆圆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要把你送给我,我家有个儿子,正好没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说着就做出要拉圆圆走的样子。圆圆被吓坏了,大哭起来。

她爸爸开始还不以为意,觉得不会给孩子带来多大影响,直到后面,圆圆两次从睡梦中哭醒过来,说梦爸爸从幼儿园接她,就不要打了,独自走了,他才意识这种捉弄对于孩子的伤害。

看,一个成人无聊的玩笑,给孩子带来了多么深刻的恐惧呀。

圆圆这算轻的,更严重的是让孩子形成严重的自卑,甚至患上抑郁症。

父亲眼中的“多大点事儿”,让他患上抑郁症,至今想起来还想哭

01

知乎一个叫NPC not的男孩,说小时候经常被父亲和亲戚以逗他为乐趣,让他感觉到深深的屈辱和成人的不可信。

如今的他在一个二本大学读心理学,患有重度抑郁,在临床治疗。从他字字句句痛诉的帖子中,就能感受到童年的“逗”给他造成的巨大伤害。

当上高二的他站在父母前面时,父亲颇为遗憾地说:“怎么都长这么大了,都不能逗着玩了。”

这个男生异常气愤,直接瞪着父亲说:“滚。"

接着,他父亲又开始了他深恶痛绝的话:“怎么还计较”、“多大点事啊”、“真是小孩心性”!

这个男生说,父亲口中轻飘飘的“多大点事儿”,实则是压在他心里的大山,有些至今他想起来还想哭,而有些根本就不能去触碰。

他说,这些事情,所有的画面最后都定格在“我一个人在哭,一屋子大人在哈哈大笑”的场景。

最让他难以接受和心酸的是,当他跑去和妈妈诉说时,妈妈竟然毫不在意地说:“大人们逗你玩呢”。

当时深感绝望的他,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为什么连妈妈也这样”!

父亲眼中的“多大点事儿”,让他患上抑郁症,至今想起来还想哭

  • 我至今最讨厌的一句话是“大人们逗你玩呢”没有之一,我每次听到这句话,不管当时有多开心,下一秒都笑不出来。我还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的不可置信和绝望,铺天盖地。
  • 我觉得伴随我这么多年的自卑,是从我其中一个姑姑第一次从我手里抢走一个气球开始的。记得那次我歇斯底里的吼,发了疯似的闹腾,还拿了扫帚威胁她说“不还给我就打死你”,换来了一屋子大人的哈哈大笑。最后我哭了,她把气球还给了我。满屋子的大人都毫不在意地顺口安慰我,【他们全程都是笑着的】。
  • 比起其他受逗弄毒害的小孩来说,我觉得我更加倒霉,因为我的父亲是个逗小孩爱好者,从半块饼干到五毛零花钱,他总是致力于在我得到什么而感到高兴的时候,把它抢走,然后看我愤怒、狂吼、歇斯底里
  • 时间久了,父亲发现不管怎么逗我,我都冷着一张脸,或是故意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于是怏怏说我长大了,不好玩了。我忍不住冷笑说“不能娱乐你真是抱歉了……”换来妈妈警告的一眼。现在回想起来,只觉得,我终于把那扇卧室门,锁在了心上。
  • 每次妈妈看到父亲在逗我,都会漫不经心地说,别天天逗孩子,有时候还会微笑,好像这是多么温馨的家庭日常一样。有时还会制止我大喊大叫。每来一次就像是在提醒我一次——在这个世界上我从来就是一个人。就像是一盆凉水,从头到脚。
  • 有时候,妈妈会在晚上睡觉前对我说“爸爸妈妈爱你”或者“别怕,爸爸妈妈就在大卧室,你觉得怕了就叫我们”。我很喜欢这样的时光,但相比较于妈妈提供的那个选项,我更倾向于“锁上卧室门和窗户,然后在床边放一根分量足够的棍子”来让自己安心。或者说我把门锁上是想把所有人锁在外面,包括父母。这样我睡着的时候就没人能进来,没人能伤害我,没人能夺走我的任何东西。只有这个时候我才能真正的放松
  • 我现在过年不会去走亲戚,大年初一就窝在家翻翻书玩玩手机。父亲对此很不理解。

……

现在的他,和父亲的关系陷入冰点,每次只要妈妈和他讨论关于“对父亲的态度”的问题时,他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听完一切保持原状。

《堂吉诃德》一书中说:“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这种美和尊严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所以他的纯洁而非常敏感的心灵需要我们最审滇的爱护。”

对于弱小的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的天他的地,只有父母用正确的方式给到孩子爱,才能呵护好他们的心灵。

父母除了让孩子吃饱穿暖外,更要担负起对孩子人格、尊严的保护。

因为,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会在无形中控制孩子,形影相随他一辈子。

父亲眼中的“多大点事儿”,让他患上抑郁症,至今想起来还想哭

02

尹建莉老师说,大人以为,逗孩子不过是急一下,哭一鼻子一下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给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它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而且经常被捉弄的孩子容易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孩子会慢慢养成不信任他人和说谎的毛病。

而名叫NPC not的男孩付出的代价,又何止是这些呢?!

相信还有许许多多经历类似情境的孩子,正躲在角落里默默独自舔舐伤口。

我很欣赏尹建莉老师和他先生达成的共识,就是宁可”得罪"同事,也绝不"得罪"孩子。

但现实生活中,父母首先要有一个意识,就是一定要了解“逗”孩子的行为是对孩子的一种捉弄,自己首先就不要成为这个始作俑者。

就如前面这个男孩的爸爸一样,这样的父母,在孩子眼里,就是恶梦。

所以,只有认识到危害,才能做到宁愿“得罪”外人,也不“得罪”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好的保护孩子。

“逗”孩子,可能在很多父母眼里是件再小不过的事情,但是,父母一定要记得:教育无小事,孩子眼里无小事。你认为可以忽略不计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就是件天大的事情。

父亲眼中的“多大点事儿”,让他患上抑郁症,至今想起来还想哭

陶行知先生写了一首小诗,我们所有成人都应该记住: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很喜欢一句话:所谓好的事情,只有当动机和结果都是好的时候,这件事才是好的。

显然,“逗”孩子是好事or坏事,且先不用看动机,光看结果就知道是好是坏了。

同时,我们也问问自己,平常为孩子做的,哪些是好的事情,哪些不是呢?


慕珂,《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讲师,育儿路上走过弯路的妈妈,深感“父母成长,孩子才能改变”。致力于家庭教育,希望在育儿育己的道路上,与您一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