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军:神圣的娑罗树

我真没有想到在铜川宜君的一条名称艾蒿洼的深山沟里会长着这样一棵高大的娑罗树。它高有20多米,树围有两米左右,树冠罩下有600多平方米。每年5、6月间,树叶浓绿茂盛,树花雪白圣洁,非常壮观、美丽。许多慕名而来的人们围着这棵大树欣赏瞻仰,题诗作画,摄影留念。还有许多善男信女来到树下烧香拜佛,祈福求愿,大树四周的枝干上系满了祈福的红丝带。树下离根部不远处,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有“玄奘手植娑罗树”字样,让人肃然起敬!传说是唐玄奘在玉华宫译经时为解除劳累、疲倦,外出闲游时发现了这一块风水宝地,亲自在此种植了一棵娑罗树。现在距离这条山沟不到10多公里的玉华宫景区玄奘纪念馆的后院里,也生长着一棵娑罗树,但和艾蒿洼的这棵娑罗树比起来,那它就小得多了!


  娑罗,在梵文中“sāla”,是“高大深远”的意思。娑罗树生长较为缓慢,但长成之后,树的高度可达30-35米,树围大约都在2米到3米;树冠郁郁葱葱,蓬勃浩大。《印度之佛教》曰:“摩耶夫人44岁时,梦白象入胎而有妊。翌年,分娩期近,乃从俗归宁。途径岚吡尼园,少憩,遂诞生太子(即释迦牟尼)于梭罗树下。园离迦吡罗卫以东40里,为拘利城主善觉妃岚吡尼之别墅,在今尼泊尔之兰冥帝,时距今2409年前之4月8日日出时也。”


  年的中期,他成长在富裕的环境中,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经和苦法都无法解决人间困惑。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 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80岁时(在当时的印度,80岁已是很高的年龄了)的一天,他走进希拉尼底河里洗了个澡,然后走上岸来到娑罗树林中。他在两株较大的娑罗双树中间铺了草和树叶,并将僧伽铺在上面,然而头向北,面向西,头枕右手,右侧卧在僧伽上,涅槃于此,实现了真正的“轮回”。所以佛教中对娑罗树非常崇拜,认为它是佛树和神圣之树。在我国许多佛教寺庙里都栽种有娑罗树。北京的大觉寺内共长着7棵娑罗树,其中一棵被定为一级古树,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但它和宜君的这棵娑罗树相比,还差着一千多年呢!


刘利军:神圣的娑罗树

  

  娑罗树夏初开花,花如塔状,又似烛台,每到花开之时,如手掌般的叶子托起宝塔,又像供奉着烛台,浅白色的花瓣尽情绽放,花芯内桔红色的花蕊向外吐露着芬芳,花瓣上会泛起黄色,使得花朵更显得俏丽。远远望去,整个花串又白中泛紫,像是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真是绝妙之极。一般认为,娑罗树原产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常见于古老的寺庙院落,是著名的观赏树。花可供观赏,果子可以食用,也可入药,木材质地坚硬散发出清淡郁香,可供建筑,真是绝好的树种。


  唐玄奘法师是佛教在我国推崇、传播、发扬光大的伟大高僧和佛学家。唐贞观元年(627年)秋8月,为了去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经,玄奘独自一人悄然离开京城长安,经过天水、兰州、武威、瓜州、吐鲁番、龟兹,翻越火焰山、天山山脉,终于抵达佛国天竺。在天竺艰苦求学长达17年,于贞观19年(645年)2月学成归来,带着佛教经卷657部,回到长安。回国后,他用19年时间,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并根据亲身经历写下了《大唐西域记》。这才有了后来的小说《西游记》。玄奘创立法相学,丰富了我国的佛学宝藏,在佛教理论、哲学、梵文、翻译学、历史、地理、民俗、文化交流及中外交通等各个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玄奘出生于河南,对佛教做出主要贡献的地方在陕西,其中,最辉煌的岁月在铜川。玉华山是玄奘译经弘法的重要场所,他毕生译经1335卷,在玉华山的4年多时间里就翻译佛经682卷。因此,玉华山是玄奘学术生涯的精髓所在,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玄奘最终圆寂在玉华寺。玉华宫,这座唐皇家避暑行宫和佛教圣地,被苍松翠柏所怀抱,风景秀丽,幽静神秘。它开发建设已多年了,但玄奘译经的住所至今没有修建、恢复,宫内现在也没有建成一座大雄宝殿。如果有了大雄宝殿,我们将会看到这样一幅美妙的场景:在幽扬的钟声里,僧侣穿梭,游客如织,香气缭绕,梵音袅袅。那样玉华宫的名气会更大,佛教气场会更盛,香火会更旺,玉华宫将会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佛教圣地。玉华山也一定会跻身于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等全国佛教名山之列。


刘利军:神圣的娑罗树

  玄奘走遍了玉华川的山山水水,他亲自栽植的娑罗树,成为玄奘在宜君玉华译经弘法的见证,也象征着玄奘的伟大精神。仰望着这棵高大神圣、生机盎然的娑罗树,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宋代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张峋在游览玉华宫遗址后,作诗曰:

  

  玉华山谁穷远近,百里回旋势方尽。

  削成苍玉依青天,气象轩轩独奇俊。

  黄河哮顑摧昆仑,一峰飘落如龙蹲。

  白云低垂半岩腹,茫茫日轮平地奔。

惊湍瀑流飞霹雳,松根巉岩裂石壁。

  洞门画壁不知深,仙人琼浆满杯碧。

 饥鼯啼烟猿啸风,子规声哀愁满容。

  山鸟嘤咛绕乔木,唯有黄鹂鸣噰噰。

 翠华迢迢来避暑,飘然凌云欲轻举。

  当时此地最清凉,九成翠微不足数。

玉鞘声断宫殿闲,大龙飞去髯难攀。

  川峦如旧人事变,但见明月留空山。


“川栾如旧人事变,但见明月留空山”!岁月的长河给我们留下的是历史、是回忆、是遗憾,但真正的、永远的、光辉的精神却永存于世,普照人间,弘扬光大。我们非常怀念、感恩玄奘大师,更被他的精神鼓舞、激励和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