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收麦子有哪些难忘的记忆?

麦吻斌


这个话题,勾起了我们内心深处,那挥之不去的难忘记忆!六零七零后,有几个没有触动到内心深处深埋已久的最柔软的部分,是一段青春记忆,是一段历史,更是一部时代变迁的记忆。

小时,一到收麦时节,几乎是全家总动员,顶着炎炎夏日,兄弟姐妹齐上阵,年龄悬殊不大,计划生育政策的真正实施是在1980年,以前的兄弟姐妹都多。两个三个孩子的家庭居多。

我是家里最小的,收麦时也不甘落后,哥哥姐姐每人分几趟,我的总是少两趟,经常是哥哥接姐姐,哥哥姐姐一起接我。

白天天热,有时会选择在明亮的夜晚,趁着月光,一个晚上能割一亩多。

从有记忆拉麦子是用牛车、马车、驴车等套个架子车装的麦子,年龄稍长的孩子,要学着踩麦车,地远为了少跑趟,就把车子装的高高的,越踩越高,胆子小的是不敢干这个的,站在车上颤颤巍巍,哪里还敢移动?

后来就有了小八匹,四轮拖拉机车,割麦时,有小八匹前面带的小型割麦机,人开车小八匹来回的跑,人会很累,用四轮拖拉机带的收割机,人坐在四轮上,就省力多了。但有这些机械的,在当时还都是有钱人家买来挣钱的。

这时,拉麦子也用上了小八匹、四轮拖拉机,后来有了时风车,站在上面,可以活动的地方大多了,胆子也大了起来,可以来回的走动。甚至拉回场里都不用下来,一直坐到场里。小孩子坐在上面,别提多神气了!

打场最初的记忆,是用牛、马、骡子、驴拉着石磙,一圈又一圈的循环,等一个地方碾好了,再向周围拓展。碾完后还要起场,用撒叉翻过来重新碾压。然后收起来等有风时扬场。这时,乡亲们自觉的组成互助组,你帮我,我帮你,小孩子们则在场里翻跟斗,学着大人的样子,扬场翻场。

扬场也是个技术活儿,父亲总是吃罢晚饭后,带着草帽,到场里等风,有时我也会跟着去,什么时间起风了,就赶紧起来,趁着风儿,逆风把麦子扬起来,风儿就会把麦糠吹出去,还要用大扫帚把没有碾压碎的麦穗用扫帚掠去,有时一夜要起来多次,瞌睡了就躺在茅草搭的草庵儿里眯一会儿,睡觉也总在半梦半醒之间,等有风了,再起来扬。

后来有了小型打麦机,用小八匹或四轮拖拉机带着打麦机,麦子打完了,打麦的人也变成了土人,只要一说话,露出一排白牙。

再后来,有了大型的收割机械,我们那里叫“康麦因”,现在还这样叫。现在还在使用着。

又是一年收麦季。现在的人更懒了,只要带着钱,或拿着手机,轮到该你收割时,一个电话,你去人就行了,麦子给你送到家。甚至现金都不用带,用手机刷微信或支付宝就OK了。

一部割麦史,其实就是一部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不知你的记忆里,有哪些难忘的收麦记忆,不妨也分享出来!


云眼看世界


虽然说好多年没有下地收麦子了,那难忘的岁月总是像电影纪录片一样停留在最深的记忆里。一幕一幕,播映着曾经火热的劳动场景。天空,永远是那么蓝;大地,永远是那么宽广;小河里的水,永远那么清澈;成熟的麦子,永远散发着特有的清香。光阴的故事啊,有(劳)累也有笑。




每到收麦的季节,人们就要早早起床。因为割麦子全部要靠人力。不勤快,就要落人后呢。一般是女人做饭时,男人收拾割麦的用具,给牲口拌足草料。因为它们出力的时候也到了。吃过饭,女人奶饱婴儿,交给留在家里做饭的婆婆。能干活的劳力都要急急忙忙的向田野里出发了。



薄雾笼罩麦田,太阳还未从地平线上升起,人们的心情是畅快的。微风掠过耳边,有一丁点儿的凉意。偶尔听见一两声鸟叫,像空谷里的幽响。割到大树底下的时候,枝叶上的露水偶尔也会滴到脖子上,吓人一跳,以为落雨了。虽说离村庄远了一些,鸡鸣狗吠的声音还是会隐隐约约的传过来。清新的空气里有淡淡的麦子成熟的味道,特别好闻。微小的露珠串在尖利的麦芒上,手还没有碰住,就已经抖落下去了。只有脚下的野草湿漉漉的,不一会儿,就把粗布的鞋子茵透了。




小孩子干活没有长劲。兴高采烈的割一阵,就会垂头丧气的丢掉镰刀,一屁股坐在割倒的麦蒲上,嚷嚷着手上起了血泡。机灵点的孩子不说累,只说,该磨镰刀了,割不动。大人心知肚明,毕竟是孩子嘛,才刚刚割麦第一天,可不能泄他们的气。于是就会心疼的拉着孩子的小手,用手揉揉,然后,拿起镰刀,细心的在石头上磨起来。毕竟,农活太脏太累,又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干完的。孩子们能减轻些大人的负担就不错了。



最难忘的,是94年左右的麦收。大伯大叔们八百块钱合伙买了一部小麦脱粒机。用小四轮上的机器做动力。当时,大多数的农民都是用牲口或者小三轮碾场,很受限制。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撵好的麦子被塌场是每年都会遇到的。麦子经雨后,品质下降,就交不上公粮了,有可能那一年就要吃劣质的面粉。



新机器试用后,特别好使唤,效率提高很多。况且,只要把割倒的麦子拉到场里。几个人就可以操作。这边麦子填进去,那边黄澄澄的麦粒就出来了。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摊场,翻场,起场,晒场,扬场等等那样繁琐而累人的工序了。哪怕是毒辣的太阳底下,也不能有片刻的休息。要知道,麦子不收到囤里,农民们睡觉都不会踏实的。



记得有一年,割完了几家的麦子,一垛一垛的堆在场里,摞起好高。准备着第二天脱粒。吃晚饭的时候,天上升起来浓浓的云彩,让人有一种不妙的感觉。空气闷热而潮湿。压抑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很多村民谣传着刚听的天气预报,后半夜开始有雨。好几天呢!家里的大人都慌张起来。那时候,好像还没有听说哪里有卖塑料布的,那么多焦干的麦子还没有脱粒,万一被雨淋了,后果不堪设想!




正好,在城里上学回来的大哥二哥都在家。不缺人手,大家分工明确,说干就干。有运麦秸的,接麦粒的,挑麦穰的,垛麦秸的。都忙的不可开交。但是,各负其责,忙而不乱。机器和脱粒机的轰鸣声很大,人们说话的声音几乎都听不清楚。幸好,小四轮上有大灯照明。在邻居家又找来了几个汽灯。场院里灯火通明,机器喧腾。人们干着,大声的交流着,没有一个人嫌累。要么,干一阵,大家换换工序,喝点水。继续!



不知道忙活了多久,几家的麦粒都脱完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除了鼻孔和嘴巴以外,脸上,头上,身上,脖子上都是厚厚的夹杂着麦糠的灰尘。像个土人一样。机器停止运转以后,大家几乎都瘫软在地上了。好像做梦一样的感慨,麦收就这样结束了吗?可以痛痛快快的睡个懒觉了!



真的。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人们那时候咋会有那么大的劳动爆发力。就不怕累病,累倒?偏偏什么意外都没有。这就是中国的农民吧。为了一口饭,拼却半生力!不过,如今收麦可省事多了,人们站在地头,一眨眼的功夫,整个麦季就结束了!是不是更有无限的感慨!



我是今夕月映。关注三农话题,永远在路上!


今夕月映


说一下小时候收麦子的经历。

收麦子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农活,既要忍受烈日炙烤,又要忍受麦芒刮刺,还要克服长时间弯腰的酸累。对于孩子们来说,烈日和割麦还好,因为可以戴凉帽,而弯腰割麦子因为危险也常常是大人们的活,唯独麦芒是谁也逃脱不了的。认识并熟悉麦子的人会知道,麦芒在后期成熟后会由原来的青青软软变为黄色坚硬,像一根根长长细细的针。如若不做任何防护在麦地走一圈,保你出来后胳膊腿上绯红一片,又痛又痒,还不能挠,那酸爽没有进过麦地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所谓防护,便是穿长袖长裤加袜子布鞋,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不出几分钟,便会汗流浃背,衣服像水洗过,咸咸的汗水顺着额头流到眼睛里,沙的人睁不开眼。

虽然孩子不用割麦子,但是却要负责扎麦子,即将大人们割好的横铺在田地里的麦子扎成一捆,一捆十几斤重的样子,一块地要扎五六十捆。

终于费劲力气捆完麦子后,就要进入下一道工序——脱粒。那时农村为了方便村民储蓄麦子,每个村庄都有个小场地,叫打麦场,类似于现在的小广场。村民们把割完捆好的麦子用人力车或者三轮车拉到打麦场里,然后租用一台脱粒机,开始给麦子脱粒。脱粒也是一个需要人手的力气活,因为要把捆好的麦子快速地扔到机器里,机器出口要派两个人专门拿麻袋接麦粒,因此,脱粒工序一般是一个家族几个家庭合伙作业。

脱粒是按时间收费的,为了节省费用,人们常常选择中间不休息。一个高似山丘的麦垛,上百捆麦子,需要迎合快速运转的机器疯狂向里面扔麦包,一个麦垛打完估计要三十到四十分钟,一个回合下来,常常累得晕头转向的。记得那时“中场休息”时,因为太渴,直接把头埋进大人们刚刚打的冰凉的井水桶中一顿狂喝,也顾不上是凉是热是生水还是开水了,只要是水能解渴就行。

写完这些竟然长出一口气,那时那刻的情景历历在目,麦场上顶着炎炎烈日忙碌不停的人们就是中国上亿农村人的缩影,一年四季与土地为伴,在日晒雨淋中劳作,在满怀喜悦中收获。

二十年过去,如今的农村已不再是记忆中那个靠天吃饭靠人劳动的农村了,也不再有麦收、秋收体力透支的劳累,田间依然忙碌,但是还伴随着现代化机械的轰隆声和高效率。田间很少有孩子的身影了,也不会再有快要崩溃的绝望了,麦假秋假也已消失很多年,为现在的孩子们感到庆幸。

活在现在的时代真好。

不知还有多少人与我共鸣?





跳舞的米线


拾麦子的美好回忆,童年的记忆那么的美好,每一天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天都是一个美好的回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生活过的多姿多彩,我们不仅可以掏鸟蛋,掏小鸟,拿个大扫把扑蜻蜓,捉蝴蝶,玩泥巴,捞小鱼,捉蝌蚪,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有美好回忆。

农忙的季节对我们孩子来说是非常高兴,快乐的时光,记的小时候每年夏天农忙麦子成熟的季节,农村小学都会放上几天的假期,让孩子们回家帮爸爸妈妈收麦子,第二天,奶奶带着我和姐姐下地拾麦子,一个拿着蓝子一个拿着口袋,给你们换西瓜吃,一听高兴坏了,地里拾麦子的伙伴两三个,三五个,看那一块地刚拉走,拿着的口袋飞奔而去,这有两个,那有三个的袋子里扔的乱七八糟,每当袋子快要装满,用脚丫子往口袋里一蹬一蹬的,为了能多装点,也顾不上热,小小的身膀拉着大大的口袋,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收麦子特别不容易,所以我要多拾点,恨不得都拾回家去,能多换些西瓜给爸爸妈妈吃。

回到家奶奶把我和姐姐拾的麦子,到在地上,拿大木棍子反复的敲打,才能把麦粒打干净,用手工编的大簸箕,簸几次把麦糠和杂物簸出来,等有吆喝有换西瓜的不,换几个给爸爸妈妈吃。

童年拾麦子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是美好的回忆。





小凤带你看农村


新农民川子为你解答疑惑!马上就要进入收麦子的时间了,很多农民工都从外地赶回了家中,帮着农村的留守老人一起收麦子。说起小时候,其实收麦子时候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在我小时候,家里的孩子比较多,那个时候的我们在麦子没有熟的时候,就会一把一把的吃麦子。而且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劲儿,跟泡泡糖似的,不过现在的泡泡糖已经不多见了,都是些口香糖。快要收麦子的时候,由于天气太热,那个时候,大家都会去小卖部买冰袋。现在人们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冰袋了,那个时候,能够吃的上一个冰袋其实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对于现在的我们,其实根本体会不到那个时候的天真跟快乐了。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其实都是一些非常快乐的事,因为小时候非常穷,只有在收麦子的时候,才能买上一个冰袋,而且那个时候的冰袋都是按一分钱一个的,不像现在几块钱一个雪糕。

除了这个,还记得那个时候的天气是特别热的,虽然很热,等到麦子收回来以后,小伙伴们还会钻进麦子里。因为是刚收回来的麦子,所以里边都是潮的,被太阳一晒,整个都是潮热潮热的,说实话,跟现在蒸桑拿差不多。对于这些,其实小时候虽然家里不算富裕,但是也没有干过什么特别累的活,对于收麦子的记忆也只是几个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


新农民川子


作为一名地道的农村人,对于收麦子是再熟悉不过了,不过近两年来越来越机器化的发展 已经很少有人像小时候一样手动镰刀收割麦子了,都是用的收割机,省时省力效率提高了不少,原来要七八天农忙现在一两天就好了,不过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小时候全家一起收割麦子的情形。每年农忙时,亲戚也都会一起帮忙。

1:早上天刚蒙蒙亮,爸妈就起床,拿好提前准备的工具镰刀还有绳子(用来捆麦子),再带点饼或馒头和水就下地了。我因为年龄小去地里也干不了多少活,就可以晚点去,但不能不去。我到地里的任务就是把割下来的麦子堆起来,再去捡散掉了的麦子。到了11点多,非常非常热了 麦穗刮着胳膊就会很疼很疼。

我们村子的地比较分散,每一户都有好几块地,如果赶在中午这块地的麦子割完了,爸妈就会分成一小捆一小捆的绑起来把麦子带回家。要是没有割完,就先散放再地里,下午再过来继续。

2:到家后爸爸把麦子从车上卸下来,我和妈妈则是准备午饭,一点也闲着。看看菜地里有啥菜就吃啥,全部摘回来炒个大锅菜,大家坐一起边吃饭边讨论下午要打麦子的事。 大麦子最少需要4-5个人一起,亲戚都会过来帮忙。忙活完了再进行晒麦子。

3:印象最深的就是晒麦子,每年晒麦子都是雷雨天气,特别不稳 说下就下的,交代给我的任务就是每天中午看天,阴天了就叫大家起来收麦子。每天就是收起来盖好 再摊开晒晒,有时收好麦子了 天又晴了那时我也不懂,经常抱怨,被爸妈训了好几次。

4:麦子终于晒好了,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扬麦子,趁着有风的天气,妈妈用木锹一点点把小麦往天上一扔,下来的就是杂质和小麦分离了,感觉好神奇。收拾干净装袋子,储存下来就可以了。

现在回想起来就几道工序 好像也不是太复杂,实际过程中前后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就会麻烦很多了,不过村里人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大家都也习以为常了。 现在也都机械化了,用不了那么多人,收割机不到一小时就搞定的,大大提交了效率,节省下来的时间村里人也可以去打工贴补家用,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这些场景以后也不会轻易看到了,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很怀念的。

对于收麦子您当地还有什么其他风俗习惯,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哦。


农村张小峰


你对收麦子有哪些难忘的记忆?


都侠出生在农村,从小是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对于收麦子一点都不陌生,每年一进6月份大队的广播里都在宣传秋收小麦的景象,我还清晰的记得那年广播里曾经有这么一句话《谁英雄,谁好汉,三夏战场比比看》。

到了开镰那天村里上上下下都忙开了,在村里的大街上各种马车,牛车都拉着刚割下的小麦到大场上去脱粒,在大场上有的人忙着往机器里放小麦脱粒,有的人在扬场,有的人在凉晒小麦,好不热闹的景象,我们小孩子在大场上玩耍,有的上花秸垛,有的在麦粒儿上玩耍。

那一年实行了土地改革,分产到户,外公也分到了几亩地,在秋收的季节,我和外公,外婆一起下地割麦子,这一天早上3点就让外婆把我叫了起来,外公拿着几把镰刀和一个大水壶,还带着好多的鸡蛋,外公推着车把我抱上车一起来到地里,这时天还是黑的,我们就一起开始割麦子,割麦子很累,我割了没有多少就累的不行,腰也直不起来,躺在麦子上就睡着了。

天慢慢的亮了,我醒了,看到自己就割了那么一点点,而外公,外婆已经割了好长的一段距离,外公说天热了,今天收工,明天接着干,就这样割了两三天终于割完了,外公找来马车拉到场院里去排队脱粒,然后把脱完的麦子拉回家放到院子里凉晒,一年的收成全在这里了,这一年我吃到了白白的馒头,烙饼,在也不用吃窝头了。
三夏秋收是农村最忙的季节,因为雨水在这季节较多,要抢收抢种,如不及时收割,麦子就会烂在地里,麦子就会长芽,那一年的收成就泡汤了,现在好了,收割小麦全部机器化,到时把麦粒拉回家就可以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将来农村的发展会更好。


都侠广场舞


我来自河南,冬小麦种植大省,这两天正好在和家人聊起来小时候小麦收割的事情,就看到的这个问答推送给我了(今日头条真的有毒,连这个都能算出来),也就回答一下。


先说一下记忆中收割麦子的程序。如果从最开始准备工作开始,到最后麦子收完入仓为止,割麦季大约要持续三到四周的时间。

第一,做一个麦场。在麦子成熟之前的一到两周,先要做出一个“麦场”出来(麦场就是收割完堆放麦子、打场(把麦子脱粒的过程)、扬场、最终装袋的地方),一般是地头挨着的几家人(通常是亲戚)合伙,选择一家的地头,将即将成熟的麦子先收割了,然后把地碾平、压实,后续所有的工序都在这个场地进行。

第二,割麦。麦子成熟时,几家人合作,一起将麦子收割完毕,拉到麦场中,记忆中最早是用镰刀割麦,后期变成收割机割麦(早期的收割机只负责收割,不负责脱粒)。

第三,打场。将麦子摊在麦场里,最早利用牛拉碾子,还有的用拖拉机碾压麦子,使其脱去外壳。

第四,扬场。选一个有微风的天气(没有风无法无法将麦壳吹走,风太大容易将麦子吹走),利用木掀扬起碾过之后的麦子,使得麦粒和麦壳分开。

第五,装袋入库,交公粮。


记忆中,小时候割麦是一个很愉快的经历,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放麦假。这是学生阶段最开心的事情。城市的人可能不知道这个事情,小时候每到麦子收割季节,学校都会放麦假,大约是三到五天的时间,而且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唯一一个没有作业的假期,其实一直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放这个麦假(希望权威人士能够解答一下),个人思考,可能是因为小孩子放假可以帮家里一点忙,还有朋友解释说是因为学校的老师也要回家收麦子,放假主要是为了他们收麦子方便,具体什么原因,至今未懂,但是这个假期的美好记忆还是不能忘记的。 第二,热闹。记忆当中,每次到割麦子之前的一周多左右,家里人就该忙活了,亲戚之间你帮我收割,我帮你收割,大家合伙一起割麦、打场、扬场,小孩子在田间地头玩耍,大人们在地里忙活,热热闹闹的。 第三,吃得好。收麦子需要几家人合作,为了节省时间,一般是每家轮流供应着地里面劳作的人饭食,这样每家做的东西都不会太差,尤其是小孩子,吃惯了自家的饭菜,再吃别人家的总觉得是香的。记忆当中,收割麦子的时候大人们都是啤酒、变蛋、面条、汤之类的饭,小孩子可以喝汽水、吃西瓜等,在八九十年代,小孩子还是很开心的。 第四,玩得好。好多家的小朋友一起在田间地头玩耍,很是开心。 第五,收获的喜悦。收麦子的季节,大人们都是开开心心、热热闹闹的,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干活的人,我想主要是收获的时节,大家都满怀收获的喜悦吧。


回想一下,已经将近三十年没有参与收割麦子了,还是很怀念当初的收麦子的情景的,而且现在都是联合收割机,一般几个小时就将上面的所有工序完成,效率是提高了,但是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熟悉的感觉了。 又是一年麦收季节,各位小伙伴,你妈喊你回家收麦了么?


大事小理






手机用户6991663202


刚刚的昨天,父亲病了,一直以来,都是父亲母亲主力军在农村收麦。我只是回去帮帮忙。马上没几天,麦子熟了!父亲如果休养静卧不能下地的话,我就要抗起一切来了。祝父亲安然无恙,早日康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