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中国诗歌的两座巅峰


李白杜甫——中国诗歌的两座巅峰


李白(701-762)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712-770)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两人同处于一个时代,且两人的友谊十分真挚。可是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杜甫比李白晚死八年。

李白和杜甫虽然都经历了开元天宝的“盛世”和安史之乱,可是两人的出身和生活历程却是不大相同的。

李白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到五岁时才随同他的父亲迁到四川。李白说他年轻时游扬州“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李白二十五岁出川后,一生就再没有回去过。他青年时代的社会活动主要是以锄强扶弱为己任和结交豪雄,但他又希望能参加政治活动,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他“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他开始漫游生活,并结识了很多官吏、道士和隐士。

天宝初年(742)由道士吴筠推荐,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离开长安,又去过浪游生活。 天宝十五年(756)李白听说安禄山起兵做乱,参加了永王的幕府。永王的起兵是没有经过肃宗的同意的。(永王是肃宗的弟弟)肃宗向永王大举进攻,永王兵败。李白为此坐了一年的监狱,后被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大赦,在穷困和抑郁中度过晚年。六十一岁时,听说李光弼率领大军追击史朝义的部队,他还准备参加,因病半路折回,死在安徽当涂。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节”的小官僚家庭。他自称“少小多病,贫穷好学”他的青年时期是在读书和浪游中度过的。 他到长安的第二年,应试落第,此时的生活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因为穷而到处碰壁,他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天宝十四年,杜甫去奉先回家,刚刚走进家门,就听见号啕的哭声,原来最小的儿子活活饿死。杜甫亲自品尝了国命危亡的惨痛。他过着逃难的生活,也做过敌人的俘虏;他看到过骑兵突弛的长安烟尘,也看到乱后沙场的荒凉;他亲眼看见乱军在长安城中屠杀掠抢,也听说过“四万义军同日死”;他偷渡过两军防线,也直谏过唐肃宗。 后来杜甫辞官不做,生活实在维持不下去了,辗转入蜀,在成都住了四年,又迁居夔州。他种过采、养过鸡,经营过果园还种过水稻。最后流浪到湖北湖南,死在一条破船之上。

李白是同情人民的,但他的生活与人民有很大差距,只有到了晚年潦倒在宣城时,才体会到“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而杜甫的一生饱经离乱。

李白和杜甫除去生活地位不同、遭遇不同以外,思想和性格也有着显著差异。

李白早年受的教育,是诸子百家的教育。他自称“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好剑术,又好神仙。在四川时,就喜和道士来往。他出川后,把自己估计得很高,自以为是经邦治国之材,瞧不起那些死抠书本的儒生。他嘲笑山东曲阜一带的儒生“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就求仙问道,甚至正式做了道士。开元期间,李白诗歌集中体现了同时代文人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又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经过文学上的夸张,又了显著的浪漫主义的特色。

最能体现李白独特风格的是他的杂言和七言乐府歌行。它们打破整齐骈偶的拘束,杂用古文和《楚辞》的句法,善用豪放纵逸的气势驾御瞬息万变的感情,用仙境和梦幻构成壮丽奇崛的理想世界。比如他的《蜀道难》,还有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歌一开始,便用海外仙山的微茫来烘托天姥的神秘,从一开头就将人引入似仙非仙的幻境。

李白狂放的个性主要凭借于他诗歌中的日月风云、黄河沧海等雄伟壮阔的景象,但也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酒和月,成为他最重要的精神伴侣。

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常常将消极的悲叹和强烈的自信统一在一首诗歌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杜甫——中国诗歌的两座巅峰


对于国事的忧虑,对于人民疾苦的同情,在杜甫的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触目惊心地概括了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当他回家以后遭到幼子饿死的惨重打击时,他从自己的境遇联想到更加困苦的广大人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表现了推已及人的仁者之心。杜甫热切地关注着国事的变化,与人民一起经受战争的磨难。并以盛唐人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不倦地讴歌着平定动乱、中兴国家的愿望,描绘出这一苦难时代的历史画卷。他身陷叛军占领的长安,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现实,抒发忧时浩叹和爱国热忱的篇章。正如这首《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还有这首脍炙人口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再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则写下了他在兵荒马乱之际亲眼所见人民所遭受的种种苦难,既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又忍痛鼓励人民走上前线支持平叛战争。

杜甫被尊为“诗圣”,除了他的忧世悯人之心,还因为他在诗歌艺术上的集大成。他将《诗经》、汉乐府、魏晋齐梁诗、初唐诗歌的各种表现艺术熔于一炉。元稹称他“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杜诗高、大、深俱不可及。”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他那些被称为“诗史”的作品中。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杜甫的诗歌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比如这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其中最能体现“诗史”特色的诗体是新乐府。

当然,杜甫的诗歌包罗万象,凡是生活中所有之事无不可以入诗。 《堂成》、《江村》、《客至》充满了山水田园诗歌的幽趣。 《佳人》、《月夜》写闺中深情和空谷美人,格调高绝。 《梦李白》、《月夜忆舍弟》、《春日忆李白》抒写对友人和朋友的思念,情深意长。《蜀相》、《八阵图》、《咏怀古迹》借评价古人寄托理想。 杜甫受其祖父影响,在律诗方面也造诣尤深。这首《望岳》歌颂了泰山壮美景色,而且表现了把大自然的浩气都纳入胸怀的豪情,寄托了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沉郁顿挫”:杜甫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李白杜甫——中国诗歌的两座巅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