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在歪脖子树下吊死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说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当时若还活着,大明

贪吃的猪十二戒


不做那么详尽的分析。有没有说魏忠贤这事儿咱不敢断定。“大臣误我”这句倒是有广泛记载。意思其实都一样。文官集团,东林党,所谓的清流吧,他们失去了制约。

我突然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嘉靖那番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都灌溉了两岸田地的说法。嘉靖对于朝局对于大臣是洞若观火的,用了严嵩,老好人吕芳走后他还要重用狠人陈洪。嘉靖心里是太清楚了,当年的大议礼,你说嘉靖狠吧,他也算是看透了这帮人。

历朝历代,不管哪一个群体在朝里没有了制约,那就直接威胁到皇权了,皇帝想干点啥,干不了呀。所以明朝几乎历代都是有宦官专权的。很简单,不出宦官专权,就出阁臣专权,土木堡之变,诛了王振,来了于谦,这时候权臣已经可以左右废立了哈,至于后来夺门之变复立英宗,权臣徐有贞又来了……再往后,万历初,皇帝年少皇权稍弱的时候,权臣又来了哈,张首辅

但这里列举的于谦,张居正都是有治国之才的栋梁,这都没话说。关键这崇祯是要励精图治,是想做事的。这时候你上来把魏忠贤拿掉了,把宦官打压下去,谁替你压百官?这时候,崇祯就尝到苦头了,想干这个想干那个,群臣不接你的茬啊关键...

从古到今,越是到了国家危难的时候,越需要集中权力。于谦,张居正,历朝历代很多权臣都是这样产生的。要么就集中要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身上。可惜崇祯空有理想,没有雄才,也没有大略。他手下有吗?别说袁崇焕,袁凌迟的时候,京城百姓能上去恨不得捡块肉吃,可见他在国内远没有这个威望,钱谦益行吗?跳水殉国嫌水太凉,这种人就算了吧……其余诸公,皆不足道哉、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排着队要当大顺的官,国家危难不见他们出几个钱,李自成从他们家里抄出千八百万两白银!

所以结局就是,崇祯依靠不了雄才大略的能臣,也因为自己打压了宦官,压不住群臣,自己也成了光杆司令……然后自己也没有雄才大略,干啥啥不行,谁也信不过,还天天猜忌。把大明拖死了也把自己拖死了。

而失去宦权压制的东林党在之后南明又干了哪些操蛋事儿呢,罄竹难书啊!一个版图,军力,国力,形势远胜南宋的南明,直接被他们干没了,这个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自己去查去。总之就是党争嘛,对所谓阉党的大清洗吧,还有非要在废立的问题上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立对自己有立的。在朝局,军队,民心最需要团结的时候一通瞎搞毫无廉耻。结果又断送了南明,后来就不说了哈后面那段时间的南明就已经是军阀拥立了,正统也搞没了,完全的名存实亡。所以说,这帮大臣不仅仅断送了崇祯而且断送了南明,完全葬送了大明王朝。

总的来说,就算崇祯朝是个死局。但是在当时要想一改前朝之弊,要想让这个王朝焕然一新,重新振作,你就必须要出现于谦,张居正这样的宰辅之才,或者历朝历代那种雄才大略的中兴之主来力网狂澜,而这首先第一步,就必须是权力的集中。崇祯飘啊,以为拿掉阉党,东林党那帮天天吵架的就不吵了,能帮着他一起干,结果架空了自己,你们可以说崇祯可以任命官员,可以天天换首辅,但是朝廷以下呢,都是东林党的人,政令一到下面根本就推行不下去,你可不就是被架空了吗,总之啥也干不成,眼睁睁看着大明滑向深渊。

这时候想起魏忠贤了?再往前看看,刘瑾,王振,再说说巨奸严嵩,一千一万个王八蛋,但是就一点,这几个都听皇帝的!而且能帮皇帝办成事儿!其他好坏咱不争论,这几个也确实王八蛋,但是这里讲的是,身边连这种人都没有的崇祯,得有多孤单!巨奸如严嵩这样的,都还用了胡宗宪,稳住了大明。袁崇焕……哎!!!

正面回答提问,我认为有魏忠贤,大明还是药丸,因为我已经反复说过了,不仅是要权利的集中,也要看集中在谁身上,崇帧,魏忠贤,这都不是雄才大略的主,而下面吵成一团的东林党,不仅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共同拥戴一个雄才大略的主..更何况制度已经烂透了,想改也没这个时间了,王朝到了这个时期,只有打烂了重组才能改革。历朝历代皆是如此。所以说换汤不换药的南明,也没挨过几年...后面那些军阀拥戴的咱不算啊

说了这么多,还是因为一句话,东林党,对于崇祯,对于南明...对于大明之亡....

罄竹难书!!




-洛林


崇祯把三尺白绫挂在歪脖子树上,刚要把头套进去,身边的太监曹化淳说话了:

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崇祯忽又想起十七年前,兄长朱由校的临终叮嘱:

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崇祯痛哭一场,随后道:“大势已去,现在说啥都晚了,我去上吊了,咱们阴间再见吧!”。


那么问题来了,真如太监所说的那样,有了魏忠贤,大明就不会灭亡了吗?

我觉得灭亡肯定要灭亡的,但至少不会这么快,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个几年。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魏忠贤是个高手,一个敛财高手。

魏忠贤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创收”能力了得。当时江南是明朝最富庶之地,工商业、海洋贸易非常发达,天下财富,尽在三吴。

但是江南虽然富裕,贡献上来的税很少,这是因为万历末年,在东林党的干预之下,工商税、海税被废除了,农民头上的税并没有减,结果形成了富人少交税,穷人多交税的荒诞局面。


魏忠贤手握大权之后,很快发现了这个秘密,宣布恢复工商税、海税,此举遭到东林党人强烈抵制,他们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魏忠贤又通过手里的杀人工具—东厂,杀掉了一批东林党首脑,政策终于得以推行。

几年之后,国库迅速充盈了,有了钱,魏忠贤修黄河水道,搞军事,造武器,火铳、战车、大炮这些重型武器全配备到了北方重镇。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明末打的几场大胜仗,都是在魏忠贤当九千岁的这几年:宁远大捷,明军一炮轰死了努尔哈赤;宁锦大捷,明军打得皇太极落花流水。

为什么明军能取胜呢?还不是装备好,战斗力强嘛!要满足这两点,必须有钱才行!

有人或许说,魏忠贤贪得无厌,中饱私囊,这话确实不假,但魏忠贤贪的多,赚的更多啊!他贪的这些钱,说到底还是明朝的钱,皇帝说拿回来就拿回来了。和珅贪了这么多钱,最后还不是被抄了家,钱又一分不少地回到国库了吗?


也只有魏忠贤这种光脚不怕穿鞋的,才能压制住东林党。要知道,东林党是江南富商的代言人,不搞定东林党,就不可能有钱。

不过,魏忠贤算是彻底得罪了东林党人,势同水火,不共戴天,朱由校死了之后,朱由检上台了,朱由检就是崇祯。

崇祯上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魏忠贤,崇祯此举赢得了东林党人的赞许,获得东林党人的大力支持。

没有了魏忠贤的牵制,东林党登上了政治舞台,工商税、海税再次废止了,西北灾区的税不减反增。

为了弥补财力不足,节约开支,东林党打起了驿站的主意,宣布裁撤驿站,后来几十万驿卒成了无业游民,这成了一股可怕的不安定因素,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驿卒里有个人叫李自成。


如果不裁撤驿站,李自成就不会失业,李自成不失业,他就不会造反,李自成不造反,明朝或许不会灭亡。

可笑的是,当李自成农民军快要打到北京城,明朝国库已经空了,前方士兵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之时,崇祯只能低三下四地号召大臣和国戚捐款,后来只募捐了二十万两。

而当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强迫王公贵族募捐之时,居然捐出来了七千万两,假如早一点捐出七千万两银子,或许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一半秋色


朱由检他哥朱由校临死的时候,就叮嘱他,魏忠贤可以大用。但是他不听,把他杀了,然后重用东林党。东林党失去了对手,无法无天。朱由检累死都没用,被气个半死。


古代皇帝信任太监不是没有理由的。太监去了势,没有子嗣,一辈子待在皇宫,只能依靠皇帝。而且明朝的太监虽然权势熏天,和汉朝、唐朝的宦官还是不一样。明朝的中央集权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制度十分成熟。司礼监掌印太监只是秘书的性质,他始终控制不了皇帝,说拿下也能拿下,像明武宗杀刘瑾也就一句话的事。而汉唐的宦官权力极大,甚至能够废立皇帝,这在明朝想都不要想的。明朝,司礼监与内阁是相互制约的,明朝很多皇帝不干事,国家也不会乱。

到朱由检的时候,国家内忧外患,在内自然灾害频发,农民起义不断,在外,辽东努尔哈赤崛起,虎视眈眈。

前任朱由校整天就喜欢研究木匠手艺,很多事都让魏忠贤处理。魏忠贤没什么文化,但很有手段,把那些官僚治的服服帖帖,到处给他建生祠,争着认他做干爹。但正直的读书人也不少,骨头硬,魏忠贤杀了关了不少,手段残酷至极。


但就是这样,明朝稳得很,辽东从来没出过问题,打仗也没怎么缺过钱。魏忠贤这个人很有理财能力,生财有道。做事还是很有原则的。最重要的是对皇帝绝对忠心。而士族官僚就不一定了,自从万历时,张居正倒了,各种改革废除。这些大官僚家族的土地、产业最多,税却收不上来,国家怎么维持。

说到底,魏忠贤的阉党与东林党的矛盾,都是利益的冲突,谈道德,谈为国为民都是假大空。阉党群体搜刮的那点东西,相对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而绝大部分东林党人是伪君子。

魏忠贤一死,朱由检以为可以大干一场,重振大明王朝。但是国家已经内忧外患,积重难返。有点改革,受多方掣肘,都是无奈的失败。他自己又刚愎自用,被袁崇焕的牛皮吹的一愣一愣的,结果袁崇焕胆大包天,杀了毛文龙,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绕过山海关,围了北京城。要命啊,这谁受得了。就把袁崇焕剐了,平民愤。袁崇焕一死,明朝在辽东就只有防守的份了。

少了魏忠贤这个手段狠辣的维持会会长,明朝也就走到头了。当李自成攻打北京的时候,朱由检求爷爷告奶奶,没有一个大臣出来帮他。到他上吊煤山的时候,才醒悟过来说“诸臣误朕”,用头发盖住自己的脸面,以示无颜见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真是可悲!




而当初捐不出饷银的忠臣良将们,很快投入了李自成的怀抱。李自成就不是良善之辈,一个一个,让他们把搜刮的民脂民膏都吐出来,光白银就不知道几千万两。


可以说,有魏忠贤在,明王朝不至于亡的这么快。而魏忠贤名声之所以这么臭,是因为笔杆子都握在读书人手里。


hh1185977001


明实亡于东林党,这是所有明史学家共同的看法!但是大明本身就已经有很多不利因素,单单一个东林党,还不足以为患。

忠贤若在,实时必不至如此!这是崇祯死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但是朱由检死前给李自成下过一道圣旨,告诉李自成,务伤我守城军民,剩下的文官都该死,你可以随便杀!说明朱由检已经明白了文官误国的道理。至于魏忠贤吗,杀他是迟早的事,一个阉宦而已,就是皇帝的狗!但是崇祯错就错在杀魏公公有点杀早了!没培养出自己的狗呢,就着急杀了以前的看家狗,让文官集团得到上位的机会,逐步把他给架空了!朱由检还是太年轻了,他不明白他哥哥朱由校临死前嘱咐他的那些话里真正的含义!

做皇帝难,做一个好皇帝更是难上加难!有阉党的存在,就能制衡内阁。不至于让东林党一家独大,只手遮天,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文官集团蒙蔽圣听的可能。这也是成祖朱棣设立内阁的同时,又把披红盖印的权利交给司礼监的原因了。

但是我想成祖万万没想到最后这个内阁成了大明的催命符!这些文官亲手把大明带到了万劫不复之地。作为一个好皇帝一定要明白,权利平衡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能让一家独大。太监权利大了就会出现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内阁权利太大又会出现万历早年张居正这样的权相,能压皇帝一头!

所以我说,崇祯太年轻了!他是一个好人,但是我想说好人绝对做不了好皇帝。大明的病症已经是病入膏肓了,要想起死回生就要用狠药,这并不是杀不杀魏忠贤能解决的。那些个闲散王爷与民挣利,他们才是国家的蛀虫!他们才是最应该被消灭的一群人,明末有一大半的收入被这些王爷挥霍了,国库空虚,边防废迟,民怨沸腾,乱民四起!跟他们有直接关系,明末这些朱家的子子孙孙有好几百万,有人说有一千万之多!这些人不仅不适劳作,还得朝廷拿钱供养他们,不交税不说还兼并土地!趴在已经是瘦骨嶙峋的国家身上吸血的害虫!他们才是国家的敌人,是天下人的敌人!


因为蛋好疼


回答这个问题要明白明朝政治生态运行模式。

明朝初期,狠人皇帝朱元璋将中书省撤销,从此宰相退出了历史舞台。原来宰相就是皇帝和百官的润滑剂,也是一个缓冲,更是皇帝统治百官的一个工具。朱元璋撤销了宰相之后,并且立下了后面的皇帝都不能再重设宰相的规矩。从此皇帝只能直面百官集团,皇权政治讲求的是平衡,皇帝是超然的存在,是裁判,通过虽然更改规则和吹黑哨,平衡下面百官的势力。现在皇帝不再超然了,亲自下场比赛了,这个权力的天平没有了平衡器,后面的皇帝变聪明了,设置了内阁和太监承担宰相的责任,也是营造新的政治平衡。内阁成了百官名义上的头,太监统帅东厂西厂锦衣卫与内阁和百官对阵,形成了新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明朝那么多权势熏天的太监,比如刘瑾,汪直,其实这都是皇帝故意扶植与百官集团拔河的。他们的权力都只是皇帝赋予的。这也是为什么再牛逼的太监,只要皇帝想收拾他了,他毫无还手之力,真的是君让臣死臣不能不死。

崇祯估摸着因为是哥哥要即位,所以他自己没有受到良好的帝王教育,不懂得政治玩法这一套,上来就把魏忠贤给收拾了。而且他自己又不去培植新的宦官势力,于是他自己重新下场和百官比赛了,造成了他既是选手又是裁判。于是,他成了官场上所有人的对手。他的圣旨真的成了圣纸,不再沾底气。收税,只能压榨穷苦百姓,捐款,百官无动于衷,打仗,大家互相拆台。

崇祯皇帝自己生性多疑,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内阁首辅,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所杀大臣不计其数,仅总督就有七人,巡抚十一人,更是冤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也造成了百官中的有识之士没人敢也没人愿意为皇帝提出逆耳的忠言。崇祯这个人还死要面子,不肯负责任,有了错误都怨到别人身上。其实他原本不一定要死的,可以和满族议和,或者招安李自成,而且当时满族愿意议和,李自成也愿意招安。即便是后来北京即将城破之时,也可以将都城南迁,没有必要一定要死。

当然,并不是说全是崇祯自己的问题,百官就真的没有问题。从李自成进北京,将捐款时一干哭穷的百官手里敲诈出来几千万两身家,可以看出百官的腐朽。从清朝入关,百官一个个立马剃发易服,立马跪舔新主子的嘴脸,可以看出百官的民族气节。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何况也没有官员与王朝殉葬。这么一帮人,能指望他们干啥?

魏忠贤不是好人,但是能办事,会办事,而且愿意办事。相对于百官,魏忠贤更加愿意做点什么维护大明王朝的统治,毕竟百官投降了还依然是百官,魏忠贤如果没有大明皇帝他就什么都没了。何况魏忠贤不怕得罪人,敢于向有钱人开刀,能搞来钱,大明王朝不就是死在没钱上嘛。如果有钱,可以打仗,可以剿匪,如果有钱可以招安李自成,可以和满族议和,如果有钱,可以不用向穷苦百姓压榨那么厉害。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起码,魏忠贤活着,大明不会亡的那么干脆,甚至会不会亡都是未知数。不过就有了另一个问题,刚愎自用,不愿意分权的崇祯能容得下魏忠贤吗?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崇祯自挂东南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问题呢,我希望他死的时候不是一个糊涂鬼。他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好皇帝。




阿欢的史记


引言:魏忠贤是明朝乃至古代有名的宦官!自宫进入皇宫后改名李进忠,在出任秉笔太监之后,他改回“魏”姓,被皇帝赐名“魏忠贤”!魏忠贤极受皇帝的宠信,被称为“九千岁”,可想而知魏忠贤的地位有多高!魏忠贤得宠之后,在朝廷上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横行霸道。从而引起一句古话“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帝!

崇祯皇帝即位后,一一列举出魏忠贤的罪状,将其处死!魏忠贤被世人称为“千古第一大宦官”!崇祯皇帝

针对题主您所说的“魏忠贤如果不被处死,是不是能够拯救大明王朝呢?”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见解,我想为您分析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魏忠贤不被处死,能够暂时延长明朝的灭亡时间!

第一点:魏忠贤是“千古第一宦官”,可有能力有魄力!

魏忠贤虽然的确是“千古第一大宦官”,可是我们不能够忽视他的能力的确高明!魏忠贤被人认为是老奸巨猾、无恶不作,当时明朝党派之争激烈,魏忠贤与东林党属于死对头,东林党不信服魏忠贤,魏忠贤就处死诸多忠臣良将!

事实上,魏忠贤的确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宦官,却在明朝末年袁崇焕的一话: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袁崇焕竟然表示魏忠贤是救世良臣!无形中是肯定魏忠贤虽然奸诈,可是他能力的确强,乃至东林党一直无法推翻他!

魏忠贤

第二点:魏忠贤专横期间,百姓能吃上饭,将领抵御外敌!

固然,我们去了解一个人往往从“坏处”看待!不管一个做了多大的好事,只要办错一件事就会被批评!魏忠贤在朝廷上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宦官,可魏忠贤出身贫苦家庭,能够明白老百姓的不容易!虽然专横,可至少能够给老百姓一碗饭吃!魏忠贤专政期间,河南遇到天灾,颗粒无收。魏忠贤得知后不仅免去了和河南农民的赋税,还拨款放粮救济灾民。黄河水患频发,派人修缮水道,改善两岸老百姓的生活!

再者,魏忠贤放权给边疆将领,与袁崇焕共同抵御皇太极的入侵!想对比而言,东林党在李自成、吴三桂等人叛变的时候,有过多少的抵御外敌政策,有过哪些救百姓于水火的事情?

崇祯自尽

固然,我不认为魏忠贤是一个好人,可是他的存在至少能够暂时缓解明朝的灭亡!每个人都有其两面性,魏忠贤的代表是“无恶不作、老奸巨猾……”可他也有一丝一毫的“好处”!不是吗?

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的,任何人都无力回天!魏忠贤最多能够暂时缓解,可治标不治本!明朝帝王的不作为、老百姓苦不堪言等都是明朝灭亡的因素!

(END)

我是木子,与您谈古论今,共畅历史长河的人与事!欢迎【关注】木子谈历史!

木子谈历史


魏忠贤如果活着,明朝就不会灭亡吗?

千古第一大宦官

魏忠贤年轻的时候,沉迷于酒色并且喜欢赌博,后来因为赌博欠下了一大笔的钱,最后没有办法偿还,便利用宫中的关系进入宫中当了一名太监。因为他家境贫寒所以又不识字,做了很久的官职位也没有升迁。

明熹宗是个喜欢做木匠的皇帝,明熹宗继位后也不理国事,一心他的木匠营造生活。后来魏忠贤靠着溜须拍马和他的小聪明得到了熹宗皇帝的喜爱。便开始了他的平步青云,一路做到了司礼秉笔太监,拉开了宦官专权的序幕,排除异己,专断国政,流毒天下。

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魏忠贤仗着有皇帝的宠爱给他撑腰,大肆诬陷迫害忠良,铲除反对他的人,权倾朝野便有了九千岁的称号,甚至在大多情况下所说的话比皇帝还要有用多,下面的人没有不惧怕他的。


以他为首的阉党在朝堂和国内开始胡作非为,贪官污吏与日俱增,欺压百姓打压贫苦。搜刮民脂民膏,加征各种税务,使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出来,横征暴敛,导致百姓贫苦纷纷大规模起义。

无力回天,已成定局

魏忠贤虽然在崇祯即位后被铲除,但阉党势力根深蒂固,对国家的影响还在,百姓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已经太久,加之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外族侵扰”诟病太多已经是无法再挽回的了,明朝的灭亡也成了必然。所以就算魏忠贤还活着,也改变不了明朝的灭亡。


排骨咋不香了


魏忠贤是文盲加流氓,他可以靠拍马和阴谋上位但不能说他是个合格的领袖。

明朝末年天灾不断,党政败坏了朝纲,地方各自为政,北方游牧民族崛起,明朝灭亡不可逆转,跟魏忠贤死不死的没有必然关系。

有人说“阉党”比“东林党”稍好一点,这是伪命题好吧。尤其在主弱党强的态势下,皇帝无力压制党政,不管是九千岁魏忠贤还是东林党人,都是祸国殃民的败类,没有谁比谁稍好一点的概念。

还有一种诡辩思维,假如魏忠贤不倒台,至少还能多稳定几年。然而这是对独裁者的无底线卑躬屈膝,祈求一个文盲独裁者抽空好好管理一下国家,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不是很缺心眼。

补充:魏忠贤幼时家贫,没读过书。30岁在后宫参加补习班,算是能识文断字,否则也做不得秉笔太监。他还改过名字,发达以后才改回来。但东林党人反复说魏忠贤目不识丁,这种对魏忠贤的否定是上纲上线的,但我基本认同这种否定。魏忠贤识字,但骨子里和文人对立,而且他与其他太监还不一样,他甚至也不忠君。明朝文人的根本是礼教,也就是三纲五常,魏忠贤哪一条都没遵守。

再补:魏忠贤对于社稷稳定不是没有价值,因为明末的东林党基本沦落为乱臣贼子,魏忠贤借皇恩压制东林党,可说是替主上分忧。崇祯是大学士们的好学生,上进心强,除掉魏忠贤的动作过于简单直接,对东林党和士林放任,导致文官、勋贵等地主阶级在没有太监欺压后激烈反弹,吃相比魏忠贤还难看。李自成进京后,随便抓出个大地主都比国库有钱。

其实所谓“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是伪命题,这个命题的正理是分权和平衡,崇祯杀了魏忠贤也可以扶持另一个大太监,但他偏偏就没有。朝堂平衡被打破,明朝迅速走向崩溃。


不怂历史


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

人分三等,天才,庸才,蠢材。天才就是像张居正这种人,行政能力极高,可以说,大明没张居正,都传不到崇祯。庸才就是普通人,有点聪明,但做不到力挽狂澜。魏忠贤属于庸才。蠢材就是崇祯,努力的犯错,努力的向着错误的方向一路狂奔,终于作死了自己,也作死了大明王朝。

魏忠贤,作为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监,可谓大恶,一般大奸大恶之徒,也是大智大慧之辈,为什么我将魏忠贤定位庸才呢?因为魏忠贤的崛起只不过是时代的选择,和他本身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

为什么我说魏忠贤没有才能,看两点,一个头,一个尾。魏忠贤为什么做太监?烂赌,把能卖的都卖了,包括自己的女儿,最后实在无路可走,自宫做了太监,要知道,魏忠贤那个时候三十多了,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混成这个德行,能是天才吗?再看尾,崇祯刚刚即位,魏忠贤权势滔天,满朝皆是魏忠贤同党,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一年不到,满盘皆输,魏忠贤的政治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庸才二字,我甚至都觉得抬高了他。那魏忠贤到底怎么上位的呢?

这就要提到大明王朝到底死在哪里,从政治上来说,两个字——党争。从经济上来说,三个字——穷死的。为什么穷?放着高收入的大财主钱不收,收穷人的钱,把有些地方穷人逼反,这些地方自然没有税赋,收的钱更少,而军费开支更大,只能再收那些还没有逼反的地方的穷人,再将更多人逼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为什么不收有钱人的钱呢?党争,东林党代表江南财阀利益,在朝堂纵横睥睨,其他地方的官员代表自然奋起反抗,但可惜不敌,被东林党斥为齐党,浙党,这些党派自然需要领头人,而魏忠贤与东林党交恶,又是天启皇帝的心腹,自然以魏忠贤马首是瞻。一句话,魏忠贤与东林党的斗争是朝堂内部非东林党的政治势力和东林党的政治斗争。魏忠贤拥有这么大权势并不是魏忠贤有多大的能力,而是魏忠贤是抗击东林党的旗手。

更重要一点,魏忠贤也确实不是个东西,祸国殃民不用多说,历史虽然已经证明,东林党的自私自利葬送了大明王朝,但如果让魏忠贤继续执政,透支的依然是大明王朝的元气。崇祯皇帝执政十八年,如果这十八年由魏忠贤继续执政,如果崇祯皇帝学他哥哥天启皇帝,能不能熬到十八年真的天知道。

总而言之,大明王朝的覆灭,是制度的问题,制度引发了党争,党争两边都不是好东西,不能说东林党不是东西就说魏忠贤好,半斤八两而已。除非大明王朝能再出一个张居正第二,或许能延长国祚。不过整个中国五千年历史,又有几个张居正呢?


云在蓝天8480


第一点,因为明朝的政治生态十分恶劣,造成了一批特殊的文人集团。这批人只知内斗,不管国家的发展,最典型的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管你魏忠贤做了什么,不管对错都是错的。他们拿着国家的工资,做的事情就是扳倒政敌。当魏忠贤的阉党被灭了之后,却没有一个能人能支撑起大明国家机器的运转,实在是可悲。

第二点,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魏忠贤主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

第三点,聪明的君主都是在两派中间调停的,使两派都能有得有失,才能把朝政稳定住,皇位才能做的稳。如果像崇祯一样消灭阉党让东林党一家独大,而东林党都是一帮腐朽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崇祯在最后的感叹就是,我是被这群混蛋下属给害死了啊!

总之,自古以来能干事的都是有缺点的人,寇准为相数年,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可是因为个人性格的原因不得善终。张居正实施新法,让大明富强起来,结果被万历皇帝反攻倒算。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称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强的国家,可是最终还是罢相赋闲,而且编排他的段子层出不穷。而我们心目中清官海瑞,包公,哪一个是为国家做过大贡献的呢?历史就是这样的扑朔迷离,这也正是他的迷人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