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头顶三尺有神明”,后半句才是经典!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从古至今,人情世故虽然听起来很复杂,其实里面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无非现实二字。

而古人也是留下了不少的俗语来告诫后人,俗语作为老祖宗每一辈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给后人带来了不少的教育作用。

我们时候经常会从老一辈儿人口中听到:“头顶三尺有神明”这句话?

俗话:“头顶三尺有神明”,后半句才是经典!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古人因为信仰神灵,遇到某方面不如意,就会到祭庙中叩拜。这里不是指向上的意思,案是指摆放香火的供桌。原意是指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着你,如果你虔诚祈祷供奉的话,神明会显灵帮助你。

后来出现了引申义,表示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做任何事,你头上三尺地方的神明都会看得清清楚,所以任何人不要以为没有人在旁边就做坏事。是劝善规过的意思。所以后来又有了"头顶三尺有神明",的说法。

俗话:“头顶三尺有神明”,后半句才是经典!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但是你只知道这句“头顶三尺有神明”,但不知道真正经典的是它的后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

这句话出自哪里呢?就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官员叫叶存仁,当了十几年的官,完全不看重名利,对待百姓也是很好,两袖清风。

就在他准备要辞官离开官场的时候,他的手底下的人送了一叶扁舟当成是离别时的赠礼,被叶存仁拒绝了,他于是给下属写了一首诗: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俗话:“头顶三尺有神明”,后半句才是经典!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所以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下,后人就把叶存仁的这首诗最后一句话,和俗语那句话联系到了一起,这样读起来似乎更有韵味,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毕竟在干了坏事之后,内心就会感到坐卧不安,每天在家里都会怕别人知道这件事,或者哪一天这件事暴露了,因此总是吃不好睡不好,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这是一句老话,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最普遍的道德准则,意思是说做人做事要有所敬畏。它的涵盖性超过法律,就算可以从法律的漏洞逃逸出去,也不可能逃逸出最普遍的道德准则。

俗话:“头顶三尺有神明”,后半句才是经典!但却很少有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