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三大水利工程是如何让百姓受益千年的?

用户166364617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秦国给我们留下了3座水利工程,这3座水利工程富裕了三地百姓,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第一座:都江堰

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是中国水利史上最亮丽的一张名片。

秦惠文王时期,大将司马错攻占了巴蜀,自此归入秦国版图。

到了秦昭襄王时期,杰出的水利专家李冰出任蜀郡太守,他看到成都平原上沃野千里,但是灌溉一直得不到保障,另一边则是岷江涛涛,是不是还泛滥,这就是典型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于是李冰修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江堰,将岷江一部分江水导入成都平原,同时也因为分流,起到了平邑洪水的效果,从此岷江成为一条温顺的河流,让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历史上最杰出的水利工程,除了它的作用外,在设计及建造的过程中,完全根据岷江的环境,未破坏原有生态,对比现在的水利工程,动不动水泥大坝,都江堰可谓是中国文化里“天人合一”最成功的的案例。

2000多年过去了,都江堰依旧在发挥这重要作用,不过它现在的作用多了一项,作为世界遗产吸引了中外广大游客。

第二座:郑国渠

首先郑国渠并不是郑国修建的,而是韩国送给秦国的一个水工的名字叫郑国,郑国渠是他主持修建的。

关中地区少于干旱,但是关中区域有两条黄河的之流,分别是泾河和洛水,但是两条河中间隔着300多里,这块区域无法得到有效灌溉。

于是秦国先后花了10年,修建了郑国渠,将泾河和洛水相连,从此两者之间的关中平原也成了粮食主产区。

在秦国之后,各个朝代也有参照秦国的思路修建白功渠、三白渠等等,郑国渠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是开创了“引泾灌溉”的理念,它本身发挥了约100多年作用,就被其他灌溉工程取代了。

20世纪30年代,关中大旱,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原郑国渠的遗址上修建了泾惠渠,再次引泾灌溉,直到现在泾惠渠还在使用。

郑国渠开创了引泾灌溉的理念,自此关中平原获得了长足发展,很长时间成为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

第三座:灵渠

灵渠位于广西境内,它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湘江是长江的之流,漓江是珠江的之流,所以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不同于上面两座工程,灵渠的作用并不是灌溉,而是运河。

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南端领土就是到了湖南一带,像广西、广东一带都是未开发的地方,统称百越。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继续向南,连绵的大山和原始森林隔绝了进军和后勤保障的路线,为此秦朝修建了灵渠。

灵渠全长40余里,建成之后秦军便进入岭南,将广西、广东等第一次纳入中华版图,随后灵渠还充当着中原与岭南沟通的纽带,让岭南紧密团结在中原王朝周边。

所以灵渠最大的作用就是开发岭南,让中国的版图延伸到南方,居功至伟。

秦国的三大水利工程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荣耀历史


首先声明一点,秦始皇在位期间一共修建了两大水利工程,第一个是郑国渠,第二个是灵渠。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是在秦昭襄王时期修建,起始于公元前256年,完成于248年左右,和秦始皇的关系不大,秦始皇于公元前247年即位,当时还是一个13岁的孩子,如果硬要扯上关系,他最多是赶上了都江堰的完工大典。(都江堰工程景色,主要为秦昭襄王时期所建,李冰父子为实施者)

秦始皇完全自主决定修建的水利工程——灵渠。

2018年8月13日,灵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不过当初秦始皇修建灵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灌溉,而是为了通过水路运输军队和军队的后勤物资,然后征服岭南地区,灌溉只是灵渠的副产品。(灵渠工程图)

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两大水系,古代称

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命令屠睢领兵50万进攻岭南和西瓯(古代称百越),50万人马分五路驻扎在五岭的隘口,由于五岭地势险要,秦军和越人军队相持不下,三年之内秦军进展缓慢。(灵渠景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监御史禄(这个人的名字就是一个字,是监御史,后人习惯称史禄)负责督运粮草,他命令民夫建设一条水道,沟通湘水水系和漓水水系,五年完工,此时是公元前214年。

灵渠贯通后,秦军和后勤物资得以迅速运输到岭南各地,岭南地区得以迅速统一。

灵渠的作用要大于一般的水利灌溉工程,虽然它的名声远远不及都江堰和郑国渠,但是灵渠的贯通沟通了华东和华南的水路交通网,对于岭南的统一至关重要,同时加强了岭南地区和中央政府的联系,民族、文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讨交趾地区的叛乱时,就是先疏通了灵渠,然后挥军南下,平定了叛乱;唐朝时期,灵渠也是重要的战略交通要道,经常修缮,保障灵渠的畅通。

灵渠自秦朝以来就是中央政府维持岭南统一的主要军事通道,作用要大于一般的灌溉工程,同时又是中原王朝和岭南经济、文化、物资交流的主通道,历朝历代几乎都要修缮灵渠,保障这一通道,两千年不衰。(史禄雕像)

郑国渠。

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郑国渠修建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历时十年完成。韩国水利专家郑国(郑国渠的主要实施者)算是一个技术性的间谍,受韩王的指派,游说秦王,修建泾水和洛水之间的水利工程,通过这一工程使得流经地的农田得到自流灌溉,整个工程达300里。韩王的目的是使得秦国忙于内政,无暇顾及进攻韩国,所谓的“疲秦”之计。(郑国渠景色)

十年间,秦国确实耗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修建郑国渠,修建完成后,号称有4万顷农田得到自流灌溉,关中成为一片沃野,每亩增产到一钟(约合100公斤),反而成就了秦国的统一霸业。

郑国渠真正起到自流灌溉的时间也就100多年,郑国死后,修筑的堤坝被冲毁,秦国人又重新修建好了堤坝,郑国渠真正能起到灌溉作用的也就部分水段,郑国泾水修筑堤坝拦水不科学。汉武帝时期,有一个水利专家白公,他认为郑国泾水引流不成功,继续向西修筑渠道,修到礼泉县泔河,截留哪里的水源,可以灌溉礼泉县一些土地,他修建的后来被称作“白渠”。郑国渠为后世的很多灌溉工程打了样板,是学习的榜样。

新中国成立后对古老的渠道重新规划设计修建,焕发了新的生机。


穿越再现彼岸


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称的帝王,其在位的36年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实行三公九卿、废除分封改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他开启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对于中国以至于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在影响。

他在位36年,留下了几数个庞大的工程,可以说是 个基建狂魔,成就了秦帝国的千古绝唱,如:修长城、秦直道、修灵渠、秦始皇陵,这些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奇迹。

秦始皇在位的时候,总共有两大水利工程,而并不是题中所得到的三大水利,都江堰水利工程虽是秦国修建的,但是主要工程是在昭襄王期间修建的,和秦始皇并没有什么实际关系。

中国历史上最的的人工运河之一——灵渠

秦在统一了六国之后,为了统一岭南地区,于是修建了灵渠。灵渠主要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桥梁等部分组成。

秦始皇26年,召集士兵50万,分成5军南征百粤,每军占领一个关隘,然而湘桂两省交界处的关隘中,遭到当地民族的强烈反抗,导致3年都不能进军,粮草运输困难。

秦28年,秦始皇为了解决军需供应问题,于是下令在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这就是最初的灵渠。

灵渠的通航,为秦军功克岭南起到 决定性的作用,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组成了华东华南的主要水运网络。自秦以后,灵渠都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经多朝持续修缮,才有了现在的规模,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中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

秦国修建工程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军事所需,但是却为后世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国渠是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长达300里,灌溉面积4万顷。

秦国当时的主要国土就在今天的陕西一带,当时 的每个诸侯国都想统一全国,各国之间战争十分频繁,秦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为统一六国,所以急需要提高 秦国的经济实力,提高粮食产量,所以需要发展关中的水利。

毗秦而居的韩国,国力贫弱,首当其冲的韩国为了能保存自己,便想到了一个“疲秦”的策略,安排一个叫做郑国的人,去秦国游说秦国发展农业,修建水利工程,以达到消耗秦国实力的目的,

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这一建议正好和秦国想要发展水利的目的,不谋而合,于是泰国很快就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且在全国征集大量人力、物力,并任命郑国全面主持修建这一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

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秦始皇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再加上秦国本身的水利工程技术也比较落后,所以便继续重用顾国,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完工,秦始皇将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农业国家,水利工程对中国的农业灌溉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对于农业的灌溉,还是对于交通运输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郑国渠的修建让关中成为了西北最为富裕的地区。


雨霁视角


一.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二.郑国渠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

郑国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相当于现在280万亩)。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史记·河渠书》)。

历史功绩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继续在这里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汉代有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1929年陕西关中发生大旱,三年六料不收,饿殍遍野。引泾灌溉,急若燃眉。中国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挑起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的千秋重任。在他本人的亲自主持下,此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民工辛劳苦干,历时近两年,终于修成了如今的泾惠渠。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至此开始继续造福百姓。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对新老渠系进行了3次规模较大的改善调整与挖潜扩灌。

三.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流向由东向西,将兴安县东面的海洋河(湘江源头,流向由南向北)和兴安县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头,流向由北向南)相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联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构成了遍布华东华南的水运网。自秦以来,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密切各族人民的往来,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灵渠虽经历代修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利wenli


一个朝代能够修建一个福泽千年的工程都已经了不起了,可秦国一修就是三个。

是哪三个?这里有我们熟知的“都江堰”,有养育了关中大地的“郑国渠”,有连接长江、珠江水系的“灵渠”。


街头巷尾


秦国的最杰出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千年屹立,无需维护。利用地形,工程量极小。自动分水分沙,智慧超人。去看过的人,无不赞叹。看懂的人,五体投地!中华古人的智慧、勇气,让人自豪!

秦始皇时期重要工程是灵渠、郑国渠、长城!但是,都无法超过都江堰的文化内涵。

全世界古人的水利工程如果要排名,从灌灌与防洪的面积、造福的人口,构思之周密、工程之节省,无需维护等,都江堰当仁不让地要排第一。即便是今天,用现代技术修建的水利工程许多指标都达不到都江堰的精巧。别的不说,就两千多年无需维护这一点,现代的哪一个水利工程能做到?哪一个水利工程师敢夸这个海口?

欲知中华古人的智慧,请看世界唯一的:都江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