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一场深刻的文艺创作实践

一场深刻的文艺创作实践

——鹤壁市抗疫文艺创作简评

谷慧勇

在鹤壁的文艺创作历史上,恐怕还没有像这样集中地、持续地,围绕一个主题,动员诗人、作家和文艺工作者,来进行文艺创作和作品交流的“盛况”。

这是一场文艺抗疫,更是一场特殊战斗。在肆虐的新冠疫情面前,虽然不能每个人都有获得上前线的机会,但隔离在家也是对抗疫的一种参与和支持。拿起笔来,创作作品,声援前方,更是每一个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如今,云开雾散,春光乍现,当新生活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足可欣慰的是,我们不仅用文字的充实,填补了自身一个多月的寂寞,而且我们还贡献了我们的忠诚,收获了沉甸甸的篇章。

四十多天来,很多人蛰居一室,但心系天下,他们从电视、网络上关注前方战况,从小区、朋友圈里了解一线动向,每天都被挂念牵动着,被感动激励着,创作的冲动由此而喷发,创造的灵感由此而激荡,一篇篇文章,是他们破冬的呐喊,一首首诗歌,是他们迎春的歌咏。

抗疫有我,文艺工作者在行动。一大批满怀激情、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如雪片般飞来,汇集成新时代声势浩大的“黄河大合唱”,成为我市抗疫总体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一次检验队伍的创作大实践。文联是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听从党的召唤和指挥,是文联组织的天职。广大文艺工作者讲政治,讲奉献,不讲条件,把出作品,参与进来,当作能不能履职尽责的试金石。他们克服时间紧,一手资料不足,创作条件有限等困难,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一些歌曲能在第一时间创作出来,并完成制作,一方面靠的是艺术的敏感性,别一方面,也是文艺工作者勇于拼搏的结果。

这是一次激发能量的创作大提高。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次创作过程中,一批老同志重新出山,披挂上阵,他们创作的小说、诗歌、戏曲、民间文学,散发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很受普通群众欢迎。还有一些业余文艺爱好者,大胆地拿起笔来,也创作出很多接地气,有温度的好的文艺作品。一些中坚力量,不满足已有创作成果,敢于突破自己,在风格上、选题上都有新的起色。

这是一次互相学习的创作大练兵。艺术无止境。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创作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大家每天可以在一个平台上读到众多的好作品,实在难得。有的把所学到的好思路、好经验,立即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很快就有了长进。还有的把自己好的作品,推向更高的平台,也得到了承认。这些都对振奋创作热情,提升创作勇气,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是一次多方联动的创作大会战。文联统筹抓总,各协会分工负责,各县区条块结合,光文联系统就有十几个网络平台在同时推出作品。其中鹤之声朗诵公众号编发专期58期,共发表130位作者作品657篇(首)。中州文艺公众号、张保生工作室美篇等平台,也都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书法、美术作品。淇滨区、浚县、淇县等县区文联也建立了自己的发表平台,每天都在新作品向外发送。而文学与音乐联姻,创作与表演汇合,新媒体与传统表现手法融贯更是将文艺的传播效能和社会作用发挥到极致,达到了时效性、通达性、穿透性相统一的良好效果。

文学创作是整个文艺创作的基础。从抗疫作品来看我市文学创作,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老中青梯级队伍比较健全,一批中老年作家、诗人仍是我市文学创作中的中坚力量;二是创作思路比较广阔。特别是诗歌创作,兼具抒情诗、朗诵诗、现代诗和旧体诗,表现力非常丰富。特别是朗诵诗,在我市朗诵协会的引领下,土壤肥厚,人才众多,作品质量较高;三是作品的种类比较全面。由于我市是中国诗河所在地,诗歌是我市一大优势。另外,我市的戏曲、民间文艺、小说(特别是小小说)、歌词等,也争奇斗艳,不时有精品力作呈现。

但是,我市在文学创作上,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后继人才不足,年轻力量还不能起到扛大梁的作用;精品力作不多,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块头作品还基本没有;创作研究不够。对全国前沿性、方向性、先锋性创作风标了解不多,吃的不准。

由于工作性质和个人爱好关系,我对这次抗疫作品中的诗歌看的比较多。总体印象是,诗歌的创作观念还比较陈旧,手法相对老化,作品的新鲜度、内在张力、感染力还比较欠缺。倒是一些老同志的作品,因思想厚度和视角不同,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文学作品怎样表现灾难性事件,在文学界是有争议的。但基本一致的意见是,文学表现必须是真实的、悲悯的、思考的。浮在表面上,任何简单而低层次的歌颂,有时反而会挫伤“英雄”的仁心善义。从收到的作品中来看,平面化、表面化的作品不少。如有的把歌颂的重点集中到“牺牲”上,其实,这是容易让人的伤口撕裂的。我个人看法,还是不主张在前方的勇士们非要拿生命去换取后方的平安。我们要的是两个结果:一个都不能少和圆满完成任务。

道德的歌颂不能成为道德的绑架。理解、关爱、挂念、反思、祝愿、祈祷、配合、鼓劲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在艺术上,有的作品还比较稚嫩。如有的诗歌,口号比较多,还有的诗歌,接近于新闻分行。诗意欠缺、语言单调,诗歌的生命力肯定不会长久。

当然,造成一些作品还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有些并不在于作者本身。如创作时间比较紧、不能到现场去亲身感受主人公的所思所想、前线最鲜活的情况了解不多等,这些客观因素必然影响到作品的创作质量。

一场重大灾难性事件,往往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出现史诗性的作品。希望我市的文艺工作者,继续关注这一事件的社会走向、历史影响和它的点点滴滴,积累丰富素材,在适当的时间里,创作出更有高度更有分量的优秀作品。

2020年3月9日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