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说教——《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记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算很美妙。

一方面,其意识流风格让我很不适应。作者丝毫不考虑如何取悦读者。他用了大量琐碎的、反复的心理描写,这让我全程都感觉很憋闷。全文也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情节设计,对白也总是多用“他妈的”“该死的”爆粗,读起来让人提不起兴致。我总是在想,如果我来写这样的东西,可能在第三章的时候就把自己折磨死了。的确,说是一种折磨毫不为过。

另一方面,作者刻画的主人公太过于成功。这是一个愚蠢、善良、叛逆、真诚、充满欺骗、又令人沮丧的孩子。他用怀疑、叛逆、挑衅、嘲弄又沮丧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一切人和事,这种沮丧也影响了我。虽然我明白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毕竟想要塑造一个青春期叛逆、心理敏感甚至扭曲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不过很奇怪的是,我带着沮丧的心情读完了全书后,反而有些超脱。就是感觉仿佛自己刚刚经历了一段令人难堪的时光,并且从中走了出来。我想这是作者第二个成功的地方——带领读者领略沮丧却不沉沦于此。这是很难得的,因为它可以让人在这几个小时的阅读体验中收获成长。

虽然读得很难受,但读完之后仍打算给它好评。

这本书读完后,我更深刻地感慨,青春期是一段神秘而危险的岁月。

作者在书中用了一段隐喻:“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我是说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唯一真正想当的,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

这一段文字大概是出现在全书的四分之三处——主人公霍尔顿偷偷回家后与妹妹菲比的对白中。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一直疑惑书名为何叫“麦田里的守望者”,直到读到这里才恍然大悟。可以说主人公霍尔顿本身是一个身处危险之境的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与周边充满虚伪和荒唐的环境扭曲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即将把他吞噬。可是他自己还想着要去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是他人性中最闪耀的一点。

关于霍尔顿的这段话,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他内心本质的一种对美善的向往,也可以理解为是他身处那样的环境对守望者的一种渴望。的确,青春期的孩子太危险,他们需要守望者的拯救。

书里面其实是有守望者的,很多人都试图努力去拯救霍尔顿,地铁上的陌生母亲、车站外的修女、开头与霍尔顿告别的斯潘塞老人等等。不过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被霍尔顿误解的安托利尼先生和妹妹菲比。

这两个人物是很值得对比分析的。安托利尼先生与斯潘塞老人一样,对霍尔顿采用的说教——

“我有种感觉你正在迈向一次很危险、很危险的跌落,再这样下去,会吃很大、很大的苦头,可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样……你在听我说吗?”

“我觉得你再这样下去,吃到的不是一般的苦头,是要命的苦头。吃苦头的人感觉不到,也听不到什么时候苦头就这么大了,而只是一直吃下去,吃下去。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里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可是我很清楚地看到,你就为了一个极不值得的理由,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正在轰轰烈烈地死去。”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首先你会发现,你不是第一个对人类行为感到困惑、害怕乃至反感的,在这方面,绝对不是只有你。了解这一点会让你激动,你还会得到激励。许许多多人跟你现在一样,在道德和精神上同样感到困惑。幸好,有些人对自己的苦恼做了记录,你愿意的话,就能向他们学习。同样会有一天,如果你有了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他们就能从你这儿学到,这种方式是美好的,有来有往的。这不是教育,而是历史,是诗歌。”

“我并不是想跟你说,”他说,“只有受过教育、有学识的人才能对这个世界做出重要贡献,并非如此。但我的确要说,对受过教育、有学识的人而言,如果他们首先也是才华横溢、具有创新精神的——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很少见——他们可能会比仅仅是才华横溢和有创新精神的人留下无限多更宝贵的记录,他们往往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一般说来,他们也有顺着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的热情。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十个里头有九个比那些没学识的思考者更谦恭。”

“学校教育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如果你接受学校教育相当长一段时间,它就开始让你对自己的心性如何有个认识,认识到什么适合自己的心性,还可能认识到什么不适合。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了解哪些想法适合你独特的心性。首先,这有可能让你节省下大量时间,而不用试来试去对你来说不合适、不相称的观念,你会开始明白自己的真实心性如何,并且相应吸收合适的想法。”

以上是安托利尼先生劝告霍尔顿的话,应该说这些话是真诚的,很有力量的。即便如此,对于敏感而叛逆的霍尔顿来说,这依然没有形成有效的拯救力量。因为霍尔顿在洗耳恭听的同时,一边在打着哈欠。

相对而言,我更相信妹妹菲比倒是更有资格成为霍尔顿的守望者。因为菲比是正个故事里唯一一个打动霍尔顿真心的人。

在霍尔顿偷偷回家后,菲比接纳了哥哥的所有失败,并且把自己用来准备圣诞节礼物的前全部给了他。这一举动让霍尔顿痛哭流涕。

再一个出乎意料的情节,也是最终改变霍尔顿离家出走主意的事情是霍尔顿临走之前去学校见菲比最后一面时发生的事。

菲比竟然拖着行李箱要与哥哥一起走。

这种纯粹的勇气和真情触动了霍尔顿的心。他当然不能带菲比走,毕竟她的人生刚刚开始。可以说菲比的行动让霍尔顿荒唐的念头真正开始动摇了。这激活了他作为一个哥哥的责任感。文章以霍尔顿向菲比承诺不再独自离家出走为结尾,使他这一负能量的人物形象成功转变。

作者在文中自己也提到——

“对小孩儿就该那样,他们要是想抓金环,你就让他们抓好了,别说什么。他们摔下来就摔吧,可你要是对他们说什么就不好了。”

怎么说呢,这其实太现实了。对青春期的少年进行说教是愚蠢的行为,真正能拯救他们的是充满爱的行动还有他们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只不过,我们太多人不明白这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