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要睡瓷枕?马未都:你翻个身试试

枕头,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相传是曹操给起的名字。三国时期,曹操一直受失眠的折磨,一天夜里他在军帐中准备入睡,一旁的书童把他的书匣子整理之后,却发现无处可放,于是便把这些书摞在了床的另一头,谁知道曹操倒头大睡,刚好把头枕在了书上面。第二天,曹操发现自己晚上竟然睡的格外的好,书童见此情形十分懂颜色,就按照书匣子的样子,给他做了一个一样的东西,曹操见到之后,十分喜爱,就把这件东西命名为了“枕头”。

古时候,他们做枕头的材质非常多,有陶瓷、玉器的、石头的等,其中用的最多的便是瓷枕了,睡瓷枕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此后就一直受到百姓的喜爱,宋代的时候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瓷枕。人们用的瓷枕造型非常多变,有六角形、长方形、花瓣形,甚至还会塑成婴儿、虎和龙的形象等,所以在宋朝时烧瓷技术也突飞猛进,瓷器上的装饰技法也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性。但是令人疑惑的是,我们通过考古挖掘,发现中国古代的瓷枕都比较小,是枕头但是只能放下一个头,睡觉的时候如果翻身,难道不会掉下去吗?况且,瓷枕非常的坚硬,冷冰冰的,古代的人究竟为什么这么喜欢呢?

关于瓷枕的这个问题,马未都老师曾经在节目中提到过,躺在瓷枕上其实是根本翻不了身的,一方面是因为它小,另外硬邦邦的一翻身人就醒了。这个瓷枕是给已经去世的人用的,死人是不会翻身的。听起来是有点可怕的,当时瓷枕基本上是属于陪葬品,但是有些老百姓也会用这些。

我国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劳动人民农忙时非常劳累,这时瓷枕就派上用场了。它可以当“闹钟”,他们经过一天的劳累,沾到床就能睡着,但是第二天还是要早起下地,错过时节就不好了。他们的睡眠时间是有限的,瓷枕非常祭适合短暂的休息,一翻身就把你给硌醒了,醒了之后就直接起床干活了,所以百姓家里瓷枕是十分常见的。那时的读书人也会用这种方式警醒自己, 史书上记载,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的时候珍惜光阴,在木头的两头儿坠以铃铛,如果沉睡过去,枕头一动,铃铛就响了,人就醒了,就避免自己长睡。中国古代的文化人尤其是大学者,都是非常珍惜光阴的,体现了他们刻苦的精神。而且我发现,警枕对于他们也有了闹钟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警枕,没有司马光珍惜光阴的主观意识,《资治通鉴》这样的皇皇巨著他是不可能编撰出来的。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就是它其实是专门为女性设计的。因为古代女子都要盘发,发髻十分复杂,为了使头发不乱,只能枕瓷枕保持发型。不过大多时候,一些人们使用的瓷枕都被它的主人赋予了一些特殊的意义,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有特殊的社会信息,所以才能让其发展起来。由此可见,也不是古人多种爱睡瓷枕,只是在社会的发展中,它慢慢变得重要了而已。

我国文化深受儒家影响,讲究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朝代到很推崇的儒家学说对于“礼”的要求更高。所以出了平日交流是的站姿、坐姿,其实睡姿也是要求要好看。古人也不是没有软枕头,只是比起软枕头,像是瓷枕、玉枕这样的枕头对于矫正睡姿更有帮助,看起来也更加美观,所以有些大户人家也会用这种方式,改善自己的体态。

古人喜欢枕瓷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消暑。我们都知道古时候后,他们没有像我们这么多的降温工具,一到盛夏,天气酷热晚上冰凉的瓷枕就十分实用了,可以说是古人的降温神器。

后来到了明清时期,瓷枕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用来陪嫁。那时候男女成亲时,瓷枕、玉枕成为了最受欢迎的陪嫁品之一,寓意夫妻美满幸福。

除了枕在头下休息外,在古代,瓷枕头还有诊脉时垫在手腕下的用途。我们会经常看到电视剧里,大夫诊断是会有一个垫的东西,当然跟电视中不同的是,古人一般都垫瓷枕,这样更加干净,把脉也会更加准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