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能胜强;柔,可克刚;静;能制动


弱,能胜强;柔,可克刚;静;能制动


如果给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盖上一个符号,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第一个想到的是:太极。


太极分阴阳,即为黑白二色,预示着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也代表着中国阴阳相生相克的人生观。


古人认为万事万物没有绝对性,弱,能胜强;柔,可克刚;静;能制动。


弱,能胜强


老子寿诞的时候,有人曾经问他长寿的秘诀,老子没说话,只是张开嘴让大家看,人们大惑不解,老子解释说:坚硬的牙齿都没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所以柔弱可以胜过刚强。


“柔”可以说是道家最重要的一个字,老子经常赞美女性(雌),就是因为女性身上阴柔的力量。


老子曾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但是却能够击穿最坚硬的岩石,这就是柔弱可以战胜刚强。


弱小相对于强大来说,是一种初始的状态,再强的生命,最初都是柔弱的。


从表面看,水珠确实渺小、柔弱,但水珠们汇聚到一处,便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它以冰、霜、雨、雪、雹等各种不同形式出现,又不断流动,更具有无可比拟的耐心和韧劲——所谓洪水猛兽,水哪里是卑微的弱者,它的“柔”是柔韧之“柔”,它的“弱”是表面用以蒙蔽于人的智慧。


水的柔弱不是脆弱、不是孱弱,不是弱者的“弱”;同理。老子所谓的刚强也不是真正的强势,老子所阐述的,只是两种存在的姿态。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故事多不胜数。以弱胜强,必不是真弱。项羽破釜沉舟,让将士们的内心变得无比强大,把数量的“弱”变成了力量的“强”;太极四两拨千斤,是因为招数和智慧足够强大,把力量的“弱”变成智慧的“强”,大自然是个巨大无比的转轮,我们都在自然法则的掌控之中物竞天泽,谁也逃不出这个维度。


柔,可克刚


柔,就是不要硬挺,要懂得弯腰。大风来的时候,坚硬的树干会被刮断,而柔弱的小草却能幸免。


《道德经》中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在老子看来,刚强是不符合大道的。刚则易折,我们身边那些飞扬跋扈,一味刚强的人,一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孔子的学生中,子路的个性是最刚强的,勇敢好斗。孔子早就说过他最后可能“不得其死”,他的结果真是很悲惨,在兵乱中被杀死。


《道德经》中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静;能制动


金庸《倚天屠龙记》中说道: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


《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以说,静是安定、思虑和有所得的基础。


一个人内心不静,很难真正思考问题,做人做事也一定会骄矜、浮躁。


安静的人会仔细观察中审时度势,更容易深入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感悟人生道理。只有守静的人,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幸福和美。


浮躁的人、脚步匆忙的人总是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


曾国藩年轻做事,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他的老师理学大家唐鉴先生送给他一个字——“静”。


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获益良多。


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


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生活中,也是这样,有时候遇到一些我们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时,不妨先放松自己的心态。静心思考下应对策略,也许我们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