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求,無所好,無處可逃。”

“無所求,無所好,無處可逃。”


“上帝說,我創造了人,賜予他們自由,他們卻陷入慾望,自己放棄了自由。”

作者丨謝丹儒

圖片丨@-Maymoon

1.

最近,總是一再的想到人這一生,想到生命的初始、終結,以及更遙遠之處。內心有一個聲音告訴我:總有一天,我需要面對這些,而選擇早些時候面對,說不好會讓人生從此變得不一樣呢?

青春總結的那一刻起,我就越發頻繁的意識到自己的匱乏和無力,我的四肢不再給我以前那樣的強有力的感覺;我的各種感官開始日趨遲鈍、麻木,有太多我習以為常的事兒了;而我的靈魂,我不斷的審視我的靈魂,渴望從那死一般沉寂的靈魂中找到還能戰鬥的能力,可是我還是低估了靈魂的枯萎程度,它真的毫無生氣了。

因此,我還能做什麼呢?

擺在我面前的一切都已明瞭,我驚詫於它前所未有的明瞭,我看見了它們,那樣清醒的看見。之前,我一直覺得我之所以無法作出改變,是因為我對於周遭這一切還不夠熟悉,我不確定,所以患得患失,所以優柔寡斷。你知道的,當人們面對不確定的事情時,總是很輕易地就會犯這樣的毛病——患得患失。

倒不是我在為自己辯護什麼,不是的,我已經完全不需要辯護。對於如今的我來說,辯護或自我安慰都是徒勞,我不會相信這些。無論是語言的、文字的,又或是心理的,這些不過自娛自樂的把戲罷了。停留在幻想中,不斷的幻想,這樣生活是不會發生什麼改變的。

過去我已經無數次驗證過這一點了,不值得如此。

如果非要找一個答案才能解釋這一切,如果我需要解釋的話。我想,大概就是我“無所求,無所好,無處可逃。”

2.

人一旦沒有了欲求,沒有期望,生活確實會變得和以前不同。

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自我束縛著,不斷的為自己找各種緣由企圖讓自己自在些,不斷的在自我和世界之間作出判斷、選擇,以及尋求答案,在自我和世界之間搖擺不定,好像人真的可以擁有什麼,可以失去什麼。可是,人總會老了,總有一天你也會明白,老意味著什麼。

是的,老意味著可以失去的不多了,如果這對你的選擇有幫助的話,也許你不用真正等到徹底老去的那一刻才去思考這個問題。反省,對於沒有多少時日的老人而言意義不大,對於年輕人我倒是多少有些心得。

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像對人有了一種新的好奇:看著那些人,一個個,老少婦孺,他們是清醒的嗎?他們熱愛生活嗎?他們的未來在朝著什麼方向前行呢?……諸如此類,我對他們的生活提出疑問,然後回答。

我不知道這樣做究竟有什麼意義,但你知道的,年輕人總是會忍不住為這虛無縹緲的意義而甘願付出很多。甚至,他們還會天真的以為如果知道了意義,就可以高人一等了;如果生活有了不同的答案,就可以很輕鬆的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可是,這些年來,我既沒有如願以償地找到意義,也沒有從中尋得自己想要的所謂的答案。從他們身上,我的確看到了什麼,只是我看到更多的不過是我不想要的東西——金錢、慾望、榮譽、權力、地位……他們仿若披著盔甲,儘管看上去堅不可摧的強大,可是我從他們身上看不到靈魂的流動。仿若他們早已死去,活著的不過是一具缺了靈魂的殘軀。

“上帝說,我創造了人,賜予他們自由,他們卻陷入慾望,自己放棄了自由。”

是的,各有各的慾望,填不滿的慾望。而我呢?儘管我無法和生活保持一致,但我為生活感到驕傲,我的生活沒有這些,生活就是生活。

3.

枯燥乏味的生活是很容易讓人陷入尷尬的境地的。

這種尷尬在於個體靈魂的匱乏和所見世界的繁榮,彼此格格不入,卻又誰也奈何不了誰。

從某個角度而言,靈魂是強大的,它可以將一切已經發生的,和當下經歷的一切,全部選擇視而不見,遺忘,然後如入無人之地自由翱翔。可是,它也並非總是那麼強大,如果你願意的話,完全可以像我之前所看到的絕大多數人一樣,選擇另一種看似強大的生活,讓靈魂快速的枯竭。

有時候,我也懷疑,可能靈魂並未枯竭,而是選擇了隱藏。尤其是在尋得一種或多種興趣的時候,內心深處的歡愉是騙不了自己的。

不久前,我花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斷斷續續的將一本三千多章的小說看完了,我在其中尋得了一份別樣的滿足感。可是,看完後我又空虛了。

我開始不斷的蒐羅新的小說,更精彩的,更豐富的,更能讓人滿足的。找尋良久,最終未果。

很快,我便清醒過來了——我這是在做什麼!

如果將滿足、愉悅、充實建立在對別人的寄望上,這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情呢——彷彿自己成了某種奴隸,奴隸般的乞求,卻將自己最寶貴的自由拋在了一邊。

所以,最後我連這點微小的寄望也丟了。

4.

是的,無所求,無所好,最終無可避免的無處可逃。

我想,總有一天,我會厭倦這無聊的生活,就像厭倦無數個日夜,以及厭倦自己一般。

因為,我悲哀的發現,從別人身上以及自己身上發現,不論是從童年到少年,到中年,甚至生命結束,無一可取之處,無一可取。

唯一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刻,大抵是在醉著、夢著、幻想。可一旦清醒,這些也將離我而去。

我不向外索取,事實是,外面已無新鮮事。不,我要講的不是現實,不是事實,不是那些別人眼中的新鮮事物,而是感覺,這罪惡的感覺,每一次都那麼貪心的將所有的新鮮扼殺,好奇心消亡,習慣,然後又習慣。

我早已忘了第一次的好奇,事實是,每一次的好奇都轉瞬即逝,這珍貴的好奇,這可恥的敏感。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從別人的隻字片語中感受,感受自我,感受存在,感受一切。然後,空虛的只剩下更多的填不滿的空虛。空洞,然後無限空洞;孤獨,然後又孤獨;空虛,只有空虛。

偶爾,我也發笑,只是這笑誰知道是悲憫還是可憐,至於同情,憑什麼同情,又何以同情。多麼無力和偽善的惺惺作態呢?

到頭來,你會明白的,我相信。如果不明白就太好了,希望你永遠不明白,或能稍稍剋制自己也好。

因為,這實在不是一件多麼值得高興的事。到頭來,你只會覺得悲哀,為自己,為一切與自己有關或無關的。像是被戲耍,被擺弄,被欺騙,甚至比這感覺更甚。

因為,這就是現實,這就是事實,這就是了——無處可逃。

5.

“我們真正擁有的只有我們的感覺;一切存在於感覺中,卻不被他們感知,我們不得不以生活現實為基礎。”

後面是沒說出的真相,是殘酷的,虛無和無垠的空虛。

是的,這與所有一切無關。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請閉上眼睛,讓思想飛吧,如果還能飛;沉睡吧,去夢,一個接一個,永不停歇,如果可以;去愛吧,趁敏感未至,慾望未消亡,還能享受短暫的快感,如果足夠幼稚就更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