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洋彩上出现的点彩现象是什么样的?

茶壶190


乾隆粉彩还有一个独有的特征,即在粉彩瓷器的口部和底部都施有松石绿釉,俗称“绿里绿底”。松石绿釉非常浅淡光润,釉面犹如粥皮,由于是一种低温彩釉,釉面常带有细小的纹片,像微风吹过平静的湖面而形成的细波,绿彩附着在白釉上非常紧密,几乎没有爆釉现象,这一特点,乾隆时期首先出现,一直延续到晚清。

乾隆粉彩器的纹饰主要以缠枝莲花做主体,分别加饰夔龙、夔凤、蝙蝠或璎珞、八吉祥等,组成各种祥瑞吉庆,美意延年的内容图案,其造型更是精益求精,不论是大型陈设瓷,还是小至几厘米的扳指、鼻烟壶,造型都非常规整,很少出现夹扁和歪曲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精巧的镂雕瓷为乾隆时期所创,各式镂雕瓶,包括转心瓶、转颈瓶、套瓶及各式转足碗等,千姿百态,其他时代是无法比拟的。

百鹿尊是清代乾隆年间流行的陈设瓷。因器腹上绘有粉彩百鹿图而得名。由于鹿与“禄”谐音,又称为“百禄尊”。禄及俸禄,是朝廷给予各级官吏的俸金和禄米。百禄形容俸禄之丰厚,所以说百鹿题材纹饰是祝颂加官进禄的吉祥图案。

粉彩百鹿图常于浅绿色山坡上,有深绿色的参天古树,远处山峦叠翠,近处百余种各色梅花鹿在山坡上或奔跑、或嬉戏、或觅食、或小憩,千姿百态,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之景,如上图。

百花不露地是乾隆时期又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题材,其繁美的花纹彰显了18世纪大清帝国的昌盛与统治者追求完美的审美嗜好。百花不露地为乾隆朝彩瓷之集大成者,花纹装饰华丽至极,穷尽能工巧匠之能事,令后世叹为观止。

《陶雅》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此类瓷器通体装饰雍容华贵,画面中百花争妍,千姿百态,姹紫嫣红。或低枝倾斜垂弓而复昂,取势自然;或花团锦簇,娇态盈盈,聚散有致。构图严谨,繁而不乱,意趣鲜活。花朵通常以重彩铺填,层次丰富,明净典雅;花叶大小、向背深浅不一,穿插合理。花卉种类繁多,不胜分辨,使人仿佛置身百花丛中,目不暇接。此种装饰出现于雍正一朝,自乾隆发展到极致,嘉庆初年仍见烧造。其制作工序之繁缛,设色之丰富,绘画之多彩,当为彩瓷之翘楚,见上图。

乾隆粉彩器的款识有青花、红彩、金彩等种类,官窑器大多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少数为“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民窑器有书六字或四字篆书款的,但是字体极不工整。



Mr张先森


"什么是乾隆洋彩?读完这个就知道了6国9州,1521座城池,457位三国武将,愿与君谋天下!00:24三国激战广告艺术知6662018-09-2721:10什么是洋彩?洋彩就是模仿西洋绘画技法描绘的珐琅彩瓷。“洋彩”这个名称在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所撰《陶务叙略碑记》,但近世纪以来反而很少被提及,有以为是通称的“粉彩”,有以为就是“磁胎画珐琅”(珐琅彩)。然而,乾隆朝《活计档》、《陈设档》多有“磁胎洋彩”之名,传世木匣也刻“洋彩”,可见洋彩是清宫的正式名称。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一是磁胎画珐琅,即一般所称珐琅彩;一是磁胎洋彩,两者均受清高宗宝爱,也十分相似。洋彩的烧制与清高宗的品味喜好有关,更是当时内务府员外郎管理九江关务兼督陶官唐英(1682-1756)的杰出成就。在清高宗的鞭策之下,督陶官唐英每年春秋两季,亲自前往江西景德镇监造御用瓷器,为了博得君心,他不断推陈布新研发新技法,绞尽脑汁设计新样式,烧制出一批被誉为“鬼斧神工”奇巧的镂空旋转器;他又开创“锦上添花”剔刻技法,将洋彩的华贵艳丽臻于极致。“洋彩”便是他创新运用的名词,从“洋彩”的“洋”字,便知和西洋有关,制作时部分纹饰采用了西洋绘画技法。洋彩瓷錦上添花玲珑胆瓶高38.5公分口径9.5公分底径13.5公分清乾隆八年(1743年)洋彩器上充满了代表清高宗个人的印记,例如御制诗、“乾隆辰翰”、“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充分说明清高宗对洋彩的重视,或可解读为清高宗认为洋彩足以代表乾隆盛世创新工艺。磁胎洋彩三多诗意轿瓶高17.8公分口径2.4公分清乾隆八年(1743年)洋彩与珐琅彩雍正十三年(1735)唐英所撰之《陶务叙略碑记》,文中对洋彩做了解释: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也就是说洋彩,在陶瓷分类上应属珐琅彩釉类,其绘画装饰摹仿自西洋。因此《活计档》将磁胎洋彩归入“乾清宫珐琅器皿”,《陈设档》则将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隆款磁胎”项下,说明两者关系。乾隆八年(1743),唐英又在另一部与景德镇御窑厂陶瓷制作相关的著作《陶冶图册》第十七编〈圆琢洋采〉中有更详细的说明:圆琢白器,五采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采。需选素习绘事高手,将各种颜料研细调和,以白瓷片画染烧试,必谙熟颜料、火候之性,始可由粗及细,熟中生巧,总以眼明心细,手准为佳。所用颜料与法琅


天下热文


乾隆年制款百花不落地帶托蓋杯请鉴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