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兵制兴于何时,衰落于何时?

安定郡小书生


盛世悲歌:府兵的背影

       

记得拜读马伯庸先生的《长安十二时辰》时,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唐健儿,对玄宗皇帝却刻骨仇恨?而又是为什么,守卫边疆的子弟兵和他们的家人,却得不到最起码的保障和应有的尊敬?开元盛世,竟真如歌中唱道:“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

       

府兵制,创设于北周苏绰,唐袭旧制。府兵制简而言之,是一种“全兵皆农”制度。相较汉代“全农皆兵”,唐代的府兵制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军队粮饷自给,国家财政负担较轻;第二是军官升勋级,不问政事,军事训练分开,国家有事则带兵打仗,无事各回各家,避免武人干政。

       

全国地方政府分“府”,“县”两级,在这两级行政区域之外另划一个军事区域,“折冲府”。“折冲府”分为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当时境内有800个府,有300个拱卫“关内”,(函谷关以西长安四周);其余分布全国,战略要地及边疆要多一些。

      

当府兵是有条件的,必须有自备粮饷武器装备的能力,以保证战斗力。当时户口分九等,根据财富产业划定。上等,中等自愿当兵的,由政府挑选入伍,豁免租庸调。下三等民户,没有资格当兵。府兵主观上既属自愿,有开拓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情,客观上也有相当的经济基础。自然大唐雄兵天下无敌。

       

府兵20岁开始服役,每个府兵必须到首都宿卫一年,此外在本府,耕田为生,农闲操演,国家有事,各府均可抽调。

       

军官中央直辖16卫,各卫设有大将军,有事打仗,大将军统领出征,战事结束,兵归于府,将归于卫。

       

朝廷负担既轻,国力转而强盛,只需豁免40_80万府兵租庸调,做好军烈属抚恤,公平奖勋,予将士以尊荣,即获一无敌强军,大唐变成当世第一大强国,此制度功莫大焉!

       

正所谓“福兮祸相依”。国家强盛,天下太平,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天下太平,皇帝只顾“一骑红尘”博“妃子一笑”,耽于享乐,再不关注军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中央值宿卫兵们无事可做,沦为苦力。人人都把原来的健儿当免费劳动力,哪还有什么自豪感,荣誉感,府兵并非奴隶,自然想办法逃亡规避。中央值宿已经如此,本府之消极应付可想而知。

       

当初,天下看重府兵,政府效率极高,死难士兵棺木尚未回乡,一应抚恤褒奖均已办妥,一如现代“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为国捐躯,是尽忠尽孝,无尚光荣。后来,皇上不重视,整个机制也松懈怠惰,府兵“流血流汗又流泪”成为常态,人心就慢慢散了。

       

社会风气既然颓靡,无复慷慨激烈刚健尚武,大兴奢靡之风。皇帝宠爱词臣,武人无用武之地,勋阶既无实权,地位江河日下。如是数十年,皇帝晚年好大喜功,天下竟无可用之兵。加之中央派出“节度使”侵夺地方军政权力,府兵不堪使用,使钱招募异族,终于酿成“藩镇割据”的祸根,大唐遂亡于此。

      

正如《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所言:长安是所有大唐人的长安。府兵血仍未冷,玄宗却早已不是昔日的李三郎。他忘了当年的血雨腥风,抛弃了来自土地为了荣誉浴血奋战的同袍,子民。他以为,爷有钱,啥都能买。

       

府兵的没落,是腐化堕落造成的。是唐玄宗率领的朝廷自掘坟墓,一手造成的。

       

说明:以上内容参考钱穆先生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理解或有罣误,表达未必确切,恳请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