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最大的湖泊——百脉湖如何消失的,竟是这帮哥们给整没的

胶莱运河开创于元世祖至元中期,历史上又称运粮河,是因江南粮米由此 运往京师而得名。

山东半岛最大的湖泊——百脉湖如何消失的,竟是这帮哥们给整没的

胶莱运河南起黄海灵山海口,北抵渤海三山岛,流经现胶南、胶州、平度、高密、昌邑和莱州等,全长200公里,流域面积达5400平方公里,南北贯穿山东半岛,沟通黄渤两海。胶莱运河自平度姚家村东的分水岭南北分流。南流由麻湾口入胶州湾,为南胶莱河,长30公里。北流由海仓口入莱州湾,为北胶莱河,长100余公里。

在元代,南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作为政治中心的北方,特别是京津地区,各类生活和生产物资大量依赖南方,特别是漕粮运输,成为元代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元朝政府主要采取了两个办法,一个就是大规模扩修运河,另一个就是大力发展海运。就运河来说,隋朝创修的连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到了元代,已经破败不堪使用,为了恢复其功能,元朝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整修和取直,但由于先天的不足,主要是北方河段水量不够,黄河、淮河经常泛滥、改道,泥沙淤积等原因,一直发挥不了很好的作用。于是,在扩修大运河的同时,元代大力发展海运,同时由于这一时期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在此之后,形成了以海道为主,大运河为辅的南北运输线。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出版于2003年《中国海运史》的记载,见于史籍的是:元朝在至元十七年(1280)曾动议开通胶莱河,但仅在六年之后的至元二十六年(1289),就取消了利用胶莱河的运输计划。

山东半岛最大的湖泊——百脉湖如何消失的,竟是这帮哥们给整没的

到了明代,在海道运输上,关于胶莱河的开凿与否再次提到议程。从《明史》的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胶莱河的开通与否,曾经过多次争论:

《明史》卷223《王宗沐列传》记载:“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请开胶莱河。宗沐以其功难成,不足济运,遗书中朝止之。”

《明史》卷68《河渠志五·胶莱河条》:“明正统六年,昌邑民王坦上言:‘漕河水浅,军卒穷年不休。往者江南常海运,自太仓抵胶州。州有河故道接掖县,宜浚通之。由掖浮海抵直沽,可避东北海险数千里,较漕河为近。’”部覆寝其议。

嘉靖十一年,御史方远宜等复议开新河。以马家墩数里皆石冈,议复寝。十七年,山东巡抚胡缵宗言:“元时新河石座旧迹犹在,惟马壕未通。已募夫凿治,请复浚淤道三十余里。”命从其议。

至十九年,副使王献言:“劳山之西有薛岛、陈岛,石砑林立,横伏海中,最险。元人避之,故放洋走成山正东,逾登抵莱,然后出直沽。考胶莱地图,薛岛西有山曰小竺,两峰夹峙。中有石冈曰马壕,其麓南北皆接海崖,而北即麻湾,又稍北即新河,又西北即莱州海仓。由麻湾抵海仓才三百三十里,由淮安逾马壕抵直沽,才一千五百里,可免绕海之险。元人尝凿此道,遇石而止。今凿马壕以趋麻湾,浚新河以出海仓,诚便。”献乃于旧所凿地迤西七丈许凿之。其初土石相半,下则皆石,又下石顽如铁。焚以烈火,用水沃之,石烂化为烬。海波流汇,麻湾以通,长十有四里,广六丈有奇,深半之。由是江、淮之舟达于胶莱。逾年,复浚新河,水泉旁溢,其势深阔,设九闸,置浮梁,建官署以守。而中间分水岭难通者三十余里。时总河王以旗议复海运,请先开平度新河。帝谓妄议生扰,而献亦适迁去,于是工未就而罢。

山东半岛最大的湖泊——百脉湖如何消失的,竟是这帮哥们给整没的

三十一年,给事中李用敬言:“胶莱新河在海运旧道西,王献凿马家壕,导张鲁、白、现诸河水益之。今淮舟直抵麻湾,即新河南口也,从海仓直抵天津,即新河北口也。南北三百余里,潮水深入。中有九穴湖、大沽河,皆可引济。其当疏浚者百余里耳,宜急开通。”给事中贺泾、御史何廷钰亦以为请。诏廷钰会山东抚、按官行视。既而以估费浩繁,报罢。

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复请开浚,诏遣给事中胡槚会山东抚、按官议。槚言:“献所凿渠,流沙善崩,所引白河细流不足灌注。他若现河、小胶河、张鲁河、九穴、都泊皆潢污不深广。胶河虽有微源,地势东下,不能北引。诸水皆不足资。上源则水泉枯涸,无可仰给。下流则浮沙易溃,不能持久。扰费无益。”巡抚梁梦龙亦言:“献占执元人废渠为海运故道,不知渠身太长,春夏泉涸无所引注,秋冬暴涨无可蓄泄。南北海沙易塞,舟行滞而不通。”乃复报罢。

万历三年,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侍郎徐栻复议海运,言:“难海运者以放洋之险,覆溺之患。今欲去此二患,惟自胶州以北,杨家圈以南,浚地百里,无高山长坂之隔,杨家圈北悉通海潮矣。综而计之,开创者什五,通浚者什三,量浚者什二。以锥探之,上下皆无石,可开无疑。”乃命栻任其事。应节议主通海。而栻往相度,则胶州旁地高峻,不能通潮。惟引泉源可成河,然其道二百五十余里,凿山引水,筑堤建闸,估费百万。诏切责栻,谓其以难词沮成事。会给事中光懋疏论之,且请令应节往勘。应节至,谓南北海口水俱深阔,舟可乘潮,条悉其便以闻。

山东巡抚李世达上言:“南海麻湾以北,应节谓沙积难除,徙古路沟十三里以避之。又虑南接鸭绿港,东连龙家屯,沙积甚高,渠口一开,沙随潮入故复有建闸障沙之议。臣以为闸闭则潮安从入?闸启则沙又安从障也?北海仓口以南至新河闸,大率沙淤潮浅。应节挑东岸二里,仅去沙二尺,大潮一来,沙壅如故,故复有筑堤约水障沙之议。臣以为障两岸之沙则可耳,若潮自中流冲激,安能障也?分水岭高峻,一工止二十丈,而费千五百金。下多碙石,掣水甚难。故复有改挑王家丘之议。臣以为吴家口至亭口高峻者共五十里,大概多碙呴石,费当若何?而舍此则又无河可行也。夫潮信有常,大潮稍远,亦止及陈村闸、杨家圈,不能更进。况日止二潮乎?此潮水之难恃也。河道纡曲二百里,张鲁、白、胶三水微细,都泊行潦,业已干涸。设遇亢旱,何泉可引?引泉亦难恃也。元人开浚此河,史臣谓其劳费不赀,终无成功,足为前鉴。”巡按御史商为正亦言:“挑分水岭下,方广十丈,用夫千名。才下数尺为碙石,又下皆沙,又下尽黑沙,又下水泉涌出,甫挑即淤,止深丈二尺。必欲通海行舟,更须挑深一丈。虽二百余万,未足了此。”给事中王道成亦论其失。工部尚书郭朝宾覆请停罢。遂召应节、栻还京,罢其役。嗣是中书程守训,御史高举、颜思忠,尚书杨一魁相继议及之,皆不果行。

崇祯十四年,山东巡抚曾樱、户部主事邢国玺复申王献、刘应节之说。给内帑十万金,工未举,樱去官。十六年夏,尚书倪元璐请截漕粮由胶莱河转饷,自胶河口用小船抵分水岭,车盘岭脊四十里达于莱河,复用小船出海,可无岛嶕漂损之患。山东副总兵黄荫恩献议略同。皆未及行。”

此外,《明史》卷79《漕运》条中亦载:“隆庆中,运道艰阻,议者欲开胶莱河,复海运。由淮安清江浦口,历新坝、马家壕至海仓口,径抵直沽,止循海套,不泛大洋。疏上,遣官勘报,以水多沙碛而止。”

由此可见,元明二代,关于胶莱河开通与否的问题上,经过多次的争论以及具体的实践,均告以失败,其中主要有两个问题一直是当时社会无法解决的:一个就是泥沙极易淤积,前开后淤,虽花费巨万,但劳而无功,所谓“大潮一来,沙壅如故。”其二就是水量不能得到充分保证,运河虽开但无充足水量,依然无法行船。

山东半岛最大的湖泊——百脉湖如何消失的,竟是这帮哥们给整没的

开凿胶菜运河最大的弊端就是把位于胶莱平原中间部位的一个大湖给弄没了。

这个大湖元、明、清都叫做百脉湖,再往前历史上也被称为夷安泽、潴泽、西泺等等,不同的朝代时名字不同,湖面大小也不一样。但是这个湖泊在元代之前是始终存在的,并且面积也不算小。比如唐朝时李吉甫编著的《元和郡县图志》上记载夷安泽为周长40里。

正是因为百脉湖有这么大的面积,就被元朝官员“盯”上了。由于胶莱运河不并在是一个平面上开凿出来的,河水无法在一个平面上互相流通。如果需要行船,必须建立船闸,组成梯级的河面才能使运粮船从南向北通行。船闸的开合就需要随时放水、补水。在京杭大运河上,山东西部的南四湖就起到补水的作用,被称为“水柜”。在胶莱运河上,百脉湖也被赋予了“水柜”的角色和重任。

与南四湖随时能够得到周围水量充足的多条大河补充水源相比,百脉湖就有些先天不足,它周围河流的流域面积特别小,也就造成百脉湖给运河补水时,在旱季不能补充足够的水量,到了雨季又因为靠近海洋,雨量又极为充足,冲毁河道设施不说,还会给运河带去大量泥沙。总的来说,百脉湖的“水柜”作用发挥不充分,给运河提供的水量不均匀。

元朝后来弃用了胶莱运河,给百脉湖带来了致命伤害:因为给开凿的运河提供水源,在湖与运河之间还开凿了很多通道,供给各船闸闸室使用。运河弃用之后,船闸没人去管理维护,再加上元朝本身国祚就短,又很快就赶上了改朝换代,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就更没人去理会这些船闸了。

百脉湖的地势要比胶莱运河两头下游要高一些,在船闸损坏了之后,湖水就顺着元朝时开凿的那些通道流入运河“跑”走了。所以在明朝,这样一个大湖就销声匿迹了,甚至连明末清初的著名地理志书《读史方舆纪要》里就找不到这个湖泊的记载。

湖泊没了成为什么了?当地的一些官方介绍里是这么说的:“由明至清初近三百年的演变和群众长期的生产斗争,挖沟排水,筑田耕稼,创造了台田,发展了生产。到清代中期,已是粮油俱收、村落纷呈的农业区域。”既然湖水没了,在爱田地如命的我国勤劳的劳动人民心里就要想办法把它变成良田才对。

百脉湖的位置在今天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市区北侧,它的范围包括高密市的其范围包括今夏庄、姜庄、仁和、大牟家等镇区域。大概是胶济铁路和高密、平度两市的界河胶莱河所环抱起来的区域。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卫星地图上还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湖泊的轮廓。

就这样,开凿运河、发展交通事业“业务不熟”的元朝,不仅花费巨资开凿的运河用不上,甚至还把一个存在了千百年的山东半岛上的第一大湖给整没了。今天只能在高密市的百脉湖路、百脉湖社区等地名上找到它曾经的影子了。

山东半岛最大的湖泊——百脉湖如何消失的,竟是这帮哥们给整没的

本文资料及图片全部整理自百度及大运河时空,仅为赞美家乡之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