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天性》▏用這三個小方法,讓你的學習更有效

感覺學習沒效果、無法長期堅持,以及對失敗的焦慮幾乎成了我們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的三大攔路虎。

繁忙的工作中,我們常常像擠海綿一樣的把時間擠出來看書、學習,但往往在看完一本書或學習完一節網絡課程之後,依然是懵懵懂懂的狀態。

如果要你講講你看完的書裡講了什麼,提出了什麼問題,給出了什麼解決方法?你可能一臉茫然,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很多時候我們都在進行無效學習。就是所謂的“看起來很努力”。這種看起來的努力,給我們帶來了短暫的心理快感。但卻沒辦法真正提升我們的能力。

《認知天性》▏用這三個小方法,讓你的學習更有效

想要破除無效努力的“魔咒”,還需要在學習方法下下功夫。今天我們繼續來共讀《認知天性》第四章,我從這一章的內容中,為大家總結了3個變無效學習為有效學習的方法。

01、學會“生成性”學習

想想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是不是通常都是抱著“空杯”的心態,坐等老師給出答案的?

我們聽一節課,往往知道了課程的主題之後,就直接等著老師的講授、分析,給出結論。

我們在看一本書的時候,一拿到就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

這樣的方式讓我們在學習之後懵懵懂懂,收效甚微,甚至沒有效果,就像你翻完一本書之後依然不知道它講的是什麼一樣。

要改變這種狀態,需要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生成性學習。

所謂生成性學習,指的是,在沒有被教導的前提下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也就是學習者在學習前先自己提出問題,並自己先試著給出答案。

例如我們在聽一節課之前,先對課程主題進行自己的理解與分析,想想這節課會讓自己感覺困難的地方在哪裡;我們在看一本書之前,先根據書的題目、簡介、大綱,來判斷這本書的主題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大概會有什麼方案等等。

正式學習前的生成式學習,會讓你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進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你會很期待知道自己的各種猜測是否正確,如果正確,會激發你學習的自信;如果不正確,那麼正確答案會因你之前的錯誤判斷而顯得格外深刻。

《認知天性》▏用這三個小方法,讓你的學習更有效

此外,生成式學習的方法,還可以用在閱讀或學習完之後。

在你閱讀完一些資料之後,嘗試自己寫一篇短文來總結自己在這些資料裡所學到的東西。這個方法叫做“以寫促學”。你在組織語言去描述原資料裡的內容的時候,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也就是“生成”的過程。

“生成學習”的過程,相對被動地接受他人提供的知識,和重複閱讀資料,難度係數明顯更大。因為這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是更高層次的思考任務。

我們在考試做題的時候,做有備選答案的選擇題是不是要比需要自己填內容的填空題要輕鬆得多呢?因為填空題其實就是一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我們對記憶裡的信息進行檢索,因此而耗費更多的腦力。

但正如前幾篇的解讀文章裡說過的,只有耗費腦力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用生成式的學習方法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方法,有效避免了我們自欺欺人式的“看起來很努力”。

02、尋找“合意困難”

“合意困難”,指的是你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的困難。反之,如果你通過自己的努力依然克服不了的困難,就叫做“不合意困難”。

不合意困難不但會讓我們白白浪費時間,還會挫敗我們的學習熱情。而沒有困難的學習,同樣對我們的能力提升沒有幫助。


《認知天性》▏用這三個小方法,讓你的學習更有效

所以找準合意困難,是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重點注意的。

在艾利克森的《刻意練習》一書中,將我們的學習分為了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舒適區的學習是指沒有困難的學習;恐慌區的學習對應的就是“不合意困難”;只有在學習區進行學習,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也就是通過克服“合意困難”,來有效提升自己的能力。

發明“合意困難”一詞的比約克夫婦說:“困難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它們能觸發編碼和檢索過程,從而支持學習、理解、以及記憶。”

什麼是編碼呢?我們在接受新事物時,大腦會把你感知到的東西轉化成化學與生物電形式的變化,這些變化形成了一種心理表徵,這一整個過程就叫做編碼。

檢索,則是指大腦在記憶裡搜尋有效信息的過程。

合意的困難能讓我們的大腦觸發編碼和檢索,即:然我們對新知識的深刻認識,並且將舊知識與之聯繫。

因為我們在解決困難的時候,必然是要用到以往的舊知識或者經驗的。這個過程讓我們對新知識接受的同時將舊知識進行鞏固。

那麼,如何給自己找到“合意困難”呢?很簡單,在你已有的基礎之上,給自己適當增加目標,這個目標最好是具體的,能量化的。比如你鍛鍊的時候,每天比前一天多跑一公里,或者多做兩個俯臥撐;練習寫作的時候,每天輸出的字數要比前一天多100字。

找對你的“合意困難”,會讓你的提升更為有效和明顯。從而增進自己堅持學習的信心。

03、重新定義失敗

對於失敗的焦慮,也是阻礙我們有效學習的其中一個因素,很多人會因此而討厭下功夫冒險。他們把自己定義為缺乏天賦的人,認為自己的智力水平由基因決定,後天無法改變,因而放棄努力。

產生這種心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把很大一部分工作記憶容量都浪費在監測自己的表現上面了。

工作記憶,指的是你在解決一個問題時,頭腦中能夠保存的信息量,尤其是在有干擾的情況下。

工作記憶容量越大意味著智商越高。

《認知天性》▏用這三個小方法,讓你的學習更有效

每個人的工作記憶都是有限的,當我們過於關注做一件事情的成敗時,我們所用於處理這件事情的工作記憶就會被擠壓。

我門越是在意成敗,就越做不好。所以,正確看待失敗,是我們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一環。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失敗乃成功之母”。但是如何讓這些爛熟於心的人生信條,在我們身上發揮真正的作用呢?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看看那些成功的人,他們是如何定義失敗,並從失敗中獲得偉大成就的。

舊金山有一個“失敗展”,科技行業的企業家與風投人士每年碰面一次,研究失敗案例,繼而獲得所需的批判性觀點,從而調整企業戰略。善於總結失敗的經驗,是他們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際上,失敗的價值遠遠大於我們的想象,只要你以正確的態度面對。

愛迪生在發明燈泡的時候,把一萬次失敗的經歷描述為:“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不適用的方法。”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把失敗看做對自己有用的經歷,從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喬布斯30歲的時候被自己所創建的蘋果公司解僱,他2005年在在斯坦福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提到此事,他說:“被蘋果公司解僱可能是我一生當中經歷的最好的事情。成功的累贅被從頭再來的輕快所取代,一切都變得更可塑了。我得到了解放,進入了人生中最富創造力的一段時期。”

《認知天性》▏用這三個小方法,讓你的學習更有效

參照這些成功人士的經歷,可以讓我們在面對失敗的時候能多從正面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羅振宇在一次60秒語音分享中曾提到過一個“虛擬顧問團”的概念,我認為是一個非常有用的思維工具。具體的意思就是,你可以在腦子裡想幾個很厲害的人,隨身攜帶著,當遇到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的時候,就想,如果是他處在你的情況,他會怎麼做?

虛擬顧問團這個思維工具,可以用在我們面臨失敗,或者其他任何困難的時候,都可以拿出來運用。筆者試過了,很有效。在筆者經歷前夫背叛的時候,用的虛擬顧問團就是那些婚姻破碎但因此而變得更強大的女性,像是影視演員馬伊琍、佟麗婭、楊冪這些無一不是在破碎的婚姻後活出了更精彩的自我。這讓筆者很快從痛苦中走出來,激發自己的潛力,迎接新生活。

04 總結

學習的過程困難重重,但一路過關斬將的成就感也能讓人如沐春風。重要的是,我們永遠要為自己而學,要真正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屬於自己的能力。

學習的時候,試著用這三個小方法來避免無效學習——“生成式”學習,即在學之前先給自己提問題,並試著作答;尋找“合意困難”,即:學習的過程中給自己尋找能通過努力而克服的困難;重新定義失敗,即: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學習,要讓失敗的經歷為成功加氣。

希望今天分享的這些,能對愛學習的你有所幫助。

我是阿休,專注個人成長。做一個有溫度、有深度的職場人。關注我,一起進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