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赵括被围之后还有可能反败为胜吗?

vv雾雨萧然vv


赵括当然有机会反败为胜,但是反败为胜的契机不在长平战场,而在东方六国的外交。

长平战场上,赵括虽然说是被围困,但是并不是真的被一个大包围圈围住了,请看下图:
长平战场,是一个南北长方形的两军对垒局面,根据史书记载,两军分东西布阵,秦军在西,赵军在东,南北长五十多里,东西长二十多里,两军都依据山地地形修筑了壁垒。前面是敌军壁垒,后面是地形复杂的山地,两军面对的情况是相似的。

那么怎么说是秦军围住了赵军呢?因为秦军主将白起派了一支二万五千人的骑兵,从南边迂回到赵军的背后,截断了赵军退路,同时也截住了赵军的援军来路和粮道,赵军背后一开始只是这两万五千骑兵,大部分却是复杂的地形。

但是秦国为了打赢这一仗,下了血本,秦王亲自出马,召集秦国十五岁以上的人去赵军的后方,增援那两万五千人,堵住赵军的退路和粮道,同时抵御赵国方向的援军,这些秦国的援军有多少人,史书并无记载。

另外,白起还派出过五千骑兵,跑到赵军的中间地段,把赵军南北拦腰斩断为两截,使赵军南北不能相顾。

这就是一开始赵军所谓被围困在长平的状况。此时,赵括经验不足,没有发动正面对秦军的大规模攻击,也没有向后大规模攻击秦军包围后路的军队,而是在等待粮草和援军。此时白起也派人向秦王要粮草,白起派到秦王那里要粮草的人,还被范雎给杀了。

赵括在苦等赵国的援军和粮草,但是他并不是太清楚,赵国的外交此时也是陷入了绝境,把突围的机会给丢失了。赵括苦等粮草不至,赵军开始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此时赵括才开始发动大规模攻击,而且是连续四次,都失败了。

在等待的这四十多天里,如果赵国的外交,稍微有那么一点起色,那么赵括手里这几十万大军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赵国肯定知道围魏救赵,此时如果能跟东方几个国家合纵,派兵攻打秦国,那么秦国必败。因为秦国的绝大多数兵力都已经集中在了长平战场,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也被征集到了长平,后方是一片空虚,正好围魏救赵!

但是赵国的外交很失败,东方六国里的其他国家也只想观望两强相斗,不但能减少两强对自己的威胁,而且说不定还能坐收渔翁之利。

当时赵国面对长平的战况,曾经向齐国和燕国借粮,还跟齐、燕制定了救赵的计划,但是并没有实现。

秦国也看到了自己的危险,万一赵国跟东方国家合纵成功,派兵攻打秦,秦国就危险了。所以为了防止赵国跟它南边的魏国合纵,秦国便交好魏国,许诺战后把从韩国抢来的垣雍这个地方割给魏国。垣雍原来是韩国的地盘,但是对魏国却至关重要,相当于魏国的一个照门,秦国和赵国,无论谁控制了垣雍,谁就掌握了灭魏国的法门。因为垣雍在魏国都城大梁的上游,控制了垣雍,就可以从上游放水,水淹魏国国都。后来秦始皇灭魏就是用的这一招。

魏国也有人看出来秦国这也只是缓兵之计,但是魏国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赵国,所以魏国跟赵国的合纵没有成行。

这时候,东方几国,无论帮谁,谁都会赢,输的一方则有可能灭或者被瓜分。但是,东方几国却对秦赵双方都没有出手相帮,而是继续观望,因为无论帮谁,对东方几国都是不利的。

如果帮秦瓜分赵国,那么东方几国的合纵局势就会根本转变,秦国有可能接连吞并韩,魏这两个国家,东方的合纵局势瓦解,无论是齐,楚,燕,就算联合起来,都不是秦国的对手了。

如果帮助赵国瓜分秦国,对齐和燕来说,没有多少好处,因为他们离得太远什么也捞不着,反而帮助赵国成为第一大强国,而韩国弱小,很容易被蚕食甚至并吞,赵国又在魏国的上游,魏国随时被赵国捏住咽喉,赵国说不定哪天就开闸放水。对于西南的楚国,此时一方面楚国实力已经很弱了,被秦国打怕了,另一方面,楚国的上层很是没有战略眼光,还想着泗上一帮小国,战略目标不在西进,而在北上。

赵国没能积极联结外援,合纵东方六国,东方六国也在观望,隔岸观虎斗,无论如何,此时秦赵的两败俱伤对东方几国都是有好处的。因此,扭转长平战场的机会,赵国没有抓住。

其实,魏和楚,无论哪个出兵,对秦来说都非常非常危险。但是魏和楚却乘机出兵泗上,各自兼并了鲁西鲁南几个小国。过了几年东方国家才想起来帮助赵国守住都城邯郸,但是此时的赵国军队精英损失殆尽,而秦国却迅速恢复了强大,统一六国之势已经形成。

如果当初东方几国的上层眼光能长远一点,集结一些兵力合纵稍微给秦国一点压力,保留下赵国的部分大军,使秦国和赵国都有所削弱,天下局势重回平衡,那么是否是秦国统一六国,还未可知!


西堤君


绝无可能!!一个废物面对一个二千多年才出一个的绝世名将连突围的可能都没有,这样的人还没出生。两个至命的错误证明了赵括是一个废物,这样的错误让他有死无生,一个是渡河不派重兵战领渡口,另一个是亲临一线又不安排好万一出现意外谁来接替指挥权的问题。看看白起的战场布局他连杀重围的可能都没有,何来反败为胜,退一万步就算赵括能杀出重围也有一个时间地点方向的问题,不是你奋不顾身的随便一冲就能杀出重围的,持这种想法的人不是得了忘想症,就是真的纸上谈兵。如果赵括真能杀出重围,那么:地点——渡口,时间——三天以内,方向——河东赵营,既便他杀重围首先碰上的就是白起的那五千骑兵,现在知道这五千秦军骑兵的作用了吧。亲们好好的看看这就是战争,这就是残酷!!





2加3可以不等于5没错


反败为胜不可能,但是突围而出没问题。

秦军切断赵军后路的才三万人,利用了赵军原本的防御阵地,但数量过少,军队过多容易提前暴露目的,继续增援部队扎紧包围圈需要时间。赵军完全可以利用一部分军队挡住正面的秦军,主力集中打通后路。

这里是山地,秦军一样无法彻底展开几十万军队,而是利用了地形,双方的正面接触数量是有限的,这对赵军突围是有利的,避免被秦军整体进攻。

赵括被白起的旗帜吓住了,胡乱接触了几下就地防御待援,拒绝了属下立刻突围的建议,结果让秦军得到了修建工事,增加兵力的时间。

还有人说什么错在赵王,不肯把北方十几万军队用来解围,这是蠢话。

第一,所谓的十几万大军这时候根本不存在,李牧打匈奴是在长平之战的十几年后,新一代的赵人加入军队。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保卫战,廉颇调集了赵国一切力量集中在邯郸,赵军士兵多为刚征召的农民,人数约为30多万,其中青壮年才十万,其余要么四十岁以上(古代寿命短,四十以上就是老人),要么是13到18的孩子。

第二,即使有这十几万军队,处于千里之外,调动要花多少时间,军需物资的安排运输,没有几个月根本到达不了。

第三,即使只动用其中的骑兵,也就是轻骑远征,那么速度会有多快?从邯郸发命令到北方要多久。到达后粮草调集,兵器辎重囤积的时间要多久。骑兵出发后到达前线的时间要多久,战国骑兵没有马蹬和马蹄铁和高桥马鞍,长时间骑马,人会疲劳马会损伤,骑兵行军速度远没有后世高,唐朝规定是骑兵一日70里,赵国骑兵肯定比他低。也就是骑兵出发后即使以唐朝的速度到达战场也要半个月以上。还有不要说一日行军几百里的蠢话,偶尔爆发一次还行,但是接下来战马就废了,需要换马,而且人也没有力气作战了,不可能长期维持。


中国历史探索者


且不说赵括的对手是老谋深算的白起,即使长平的地形也不允许赵括突围。

先来看看上党高地。

顺着地理走位,沿着运城、临汾、太原、忻州、大同一路逶迤穿行,会经过运城、临汾、太原、忻定以及大同盆地。这时你会发现你已经走完了山西最好走也是自古人们通行率最高的几块盆地。

除此之外,在山西的东南部还有一块被古人称为上党的高地。这块被太行山、王屋山、太岳山包围的高地,可惜因为这三大主要山脉延伸的触角太长造成了其内山体相连纵横,使得此地本来有幸可以成为上党盆地,反而成为了上党高地。

先看下整体上的上党高地具体位置!

再看太行八陉下的上党高地位置有多重要!

上党高地,由于河流的冲刷与常年不停的堆积,形成了两块主要的盆地,长治盆地与晋城盆地。

当然,顺着河流更能清晰看出这两块盆地与上党高地的关系。曹操铜雀台建在邺城边上,邺城却紧邻着一条从上党高地流下来的河流——漳河。它的发源地就是如今的长治盆地。漳河分为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条河流于合漳乡地区汇合,一起从太行山脉流到河北平原。清漳河对于今天的主题明显不在一个频道,所以重点解答的是浊漳河。相对一枝独秀的清漳河,分为北源、西源、南源的浊漳河覆盖了长治盆地绝大多数区域,可以称之为长治盆地的母亲河。作为上党高地拥有最大面积的盆地,往南越过一片被命名为‘秦岭’的东西向的阻挡山脉会到达另外一片盆地——晋城(泽州)盆地。

很明显,晋城盆地相对于一马平川的长治盆地显然不是那么平整,虽然盆地面积也算可以,总是给人有点坑坑洼洼路不平的感觉。总体扫视晋城盆地其间,视线总是会被一个又一个的山体隆起挡路。而长平之战的爆发地就是在这片疙疙瘩瘩的晋城盆地,准确来讲是在晋城盆地的北半部,高平地区(古称泫氏)!

对于长治盆地有浊漳河三源作为母亲河,晋城盆地仅仅有一条被名为丹河的河流从上段提到的“秦岭”之丹朱岭之处发源,向南一直流淌,经过高平(泫氏),走过一段平原地带在下城公村钻进了山沟里,然后南流穿破太行山脉流出,来到平原地带的沁阳(野王),汇合另外一条从上党流下的沁河,再流到黄河。这三点用壁垒连接起来,恰恰正是赵军廉颇设置的丹河防线的大体走向!

之所以长平之战会爆发在如今的高平地区,原因在于赵军如果不在‘秦岭’之处阻击住秦军,那么如果把秦军放入一马平川的长治盆地,无疑是开门揖盗,与人方便!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你战斗力不行,那就只好借助地形翻盘了!而且高平地区正好可以满足赵军利用山形地势构筑有利的防线。对于秦军来说,赵军依照山势走向苦心孤诣构筑的防线无疑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逾越的,这也是自知不敌的廉颇坚守不出,持久干耗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是廉颇不知道,他为秦军构筑的防线竟然成了赵军45万大军的坟墓,最终染红了丹水!

当廉颇被赵括替换的时候,秦赵战事已经可以算是进入了后期了。同时,两军对抗的前线也从当初的老马岭防线被推进到了丹水防线。赵军的丹水防线北起之处就是丹水的发源地,名为丹朱岭;中间点是在当时被称为泫氏的高平,而它的南端尽头则是丹水从平原窜进山区的下城公村。

仅仅依靠丹水防线是远远不够的,赵军还在其后倾情打造了一条名为百里石长城的防线,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秦岭”。它是由西起丹朱岭,羊头山,关岭山,东达太行山余脉的马鞍壑构成的。在百里石长城防线与丹水防线这两条成大约成四十五度角的范围里面从西北到东南依次排列着将军岭、韩王山、大粮山与圣佛山。圣佛山与大粮山之间是丹水支流大东仓河,尽头直达故关不远。韩王山与大粮山之间是丹水另外的支流小东仓河,它的尽头也是故关不远。故关是羊头山与关岭山的缺口,也是秦军如果打破丹水防线,意图进入长治盆地最主要的通行通道。

将军岭与韩王山之间也是存在一条丹水的支流——永禄河。只是它的流经尽头没有和故关一样的山体缺口,所以最后只是被阻挡在秦岭以南慢慢湮没。将军岭是永禄河与丹水的分水岭,丹水东岸靠近将军岭的地方有个名为长平邑的地方。长平邑顺着丹水逆流而上可以找到通过“秦岭”也就是百里石长城的另外一个天然的山体缺口——长平关(参看国道227),进入长治盆地。不过,这个缺口早已被擅守的廉颇堵住!相对于这个天然缺口,赵军最常使用的还是故关这个山体缺口。很简单,此处相对长平邑所在的缺口地势较为平坦,开阔一点!对于赵军从长治盆地后方接收给养,送到泫氏(今高平)的丹水前线也相对容易!

秦军作为进攻方就简单多了,除了丹水作为和赵军对峙的前沿阵地之外,从廉颇手里夺来的第一道防线——老马岭防线也可以作为一条失败的退路与阻击线。秦军幕府所在,最好的选择当然是三水汇集的光狼城(今康营村)。

以泫氏为中心的丹水防线,从丹朱岭处的长平关逶迤而下一直到下城公村,赵军设置的壁垒按照今天的地名对应依次为长平关、赵庄、掘山村、长平邑、永禄村、三军村、箭头村、石门村、企甲院、围城村、店上村、上城公村、下城公村。

以上为廉颇苦心孤诣的防线,可以看出丹水防线与百里石长城防线配合的是如何的紧密!

公元前260年,赵括替代廉颇,一方面为了迎合赵孝成王速战速决的企盼,一方面为了证明自己。赵括全盘废弃廉颇的战略,史载其“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并且由此引发了八名赵军将领以死相谏的强烈反对!于是,赵军开始渡过丹水,来到丹水西岸的秦军壁垒,频繁挑战,试探秦军战力。此时,武安君白起正在秦军壁垒处注视着赵军的一举一动。针对赵括一反常态的进攻态势,白起屡次命令秦军佯装败退不敌,滋养赵括轻敌战心。

此时的赵括已经被白起养肥了,开始下令赵军全线出击。经过激烈战斗,秦军佯败,赵军得胜后立即渡过丹水,来到丹水西岸秦军壁垒。此时的秦军一反常态,对赵军展开凌厉反击。赵军苦战不能突破秦军防线,又连续调发后援部队加入战斗,亦不能破秦垒!此时,秦军派遣的两路轻兵已经完成了迂回包抄,彻底截断了赵军的后路。

秦军一路兵力25000人向东北溯端氏河(秦川水、固县河)直插仙公山,然后折向东南的赵军的百里石壁垒之后,夺取了长平关。

秦军另外一路25000人,沿着蒲水河谷而上,经过陵川县,来到赵军百里石长城防线最东端——马鞍壑(东马安村附近),突破赵军薄弱的防守,攻打赵军重兵把守的要地故关。除此之外,为了十拿十稳,白起另外派了一支五千人的骑兵趁着赵括主力攻打秦军壁垒无暇顾及其他之际,强行突破泫氏,顺着小东仓河直插赵军故关,配合蒲水方面赶来的秦军一举攻克了故关。

接着秦军后援部队如潮水一般透过秦军5000骑兵打开的缺口,迅速填满了故关到泫氏之间,隔绝了赵军主力与辎重部队的联系!

此时,秦军已经控制了百里石要点之地——长平关、故关,切断了赵军辎重给养与援兵通行口,完成了对赵军关门打狗之势。

赵括军队攻打秦军壁垒,遗尸甚众却不能突破秦军防线!此时的赵括不知道他已然被包了饺子!赵军完全被秦军包围在长平关——泫氏——故关,这个三角地带。

此时,赵括的突围方向,向高平关方向秦军防线与泫氏方向秦军控制的晋城盆地南部突围的意义已经没有必要了。唯一的两个方向是长平关与故关两个方向。

但是,秦军穿插部队已经将赵括主力与辎重部队一分为二,赵括主力位于长平关与泫氏之间,赵军辎重部队又被秦军包围在大粮山。前者兵多食少将多,后者食多兵少将少。此为秦军第一重保险。

此时,秦王征发新占领的河内新建秦军已经协同秦军奇兵控制了下城公村——马鞍壑——长平关,牢牢地隔绝了赵军来自国内的援兵。此为秦军第二重保险。

此时的赵括军被围困了46天,已经到了“内阴相杀食”的地步。于是,赵括亲自领军向长平关方向突围,轮番冲杀,威力强大的秦弩立即将赵括射杀。赵军将赵括尸体埋于今赵庄,剩下的20万赵军士卒则在今企甲院(原名弃甲院)全部投降。

此战秦军也被杀伤近半,仅剩25万。对于赵军剩下的20万人,秦军士兵眼中看到的是一个首级一个爵位!得到秦国高层的屠杀令后,秦军除了放回240个小兵散播恐惧外,将余下的赵军全部斩杀!


大福读史


先说我的观点:反败为胜难,突围是没问题的。

长平之战是一场百万级别的史诗级战役,当时秦军至少投入了60万兵力,赵军至少投入了46万兵力。战争最后以赵国主力全军覆没而告终,让整个赵国上下家家披麻戴孝,可见损失之惨重!

那么,当赵括的40万大军被围的时候,就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了吗?经过我认真的思考发现,当时赵国有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可以利用,虽然不见得击败秦军,将赵军主力救出来还是没问题的。

赵括被围后,一开始在他身后只有3万人马,这3万人分成了两支部队,一支2.5万人封锁了赵括的退路,另一支5千骑兵阻挡了来自赵国的援军。“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

从白起的排兵布阵可以看出,当时能从赵国赶来救援的部队并不多,5千骑兵就可以阻挡!也看得出当时白起不敢分出更多的军队,因为分兵太多,将难以阻挡赵括突围。同时,为了困住赵括,秦王还发动河内百姓前来助战。

机会就在这里,假如在河内百姓赶来之前,赵王派大军前来解围,我认为最起码可以救出赵括。那么军队从哪里来呢?刚才已经说了赵军主力被围,赵国已经没有多少可调动的兵力了。

其实,赵国还有一支17万人的大军没动,那就是防备匈奴的李牧军团!李牧在与匈奴作战的时候动用了“车千三百乘,选骑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

这支军队驻扎在雁门一带,距离长平600多里。从距离上来说稍微远一点,但强在训练有素,同时不需要花费时间动员。而河内郡虽然距离长平只有200多里,但是百姓分散居住,需要耗费时间动员。而且李牧手下有1.3万骑兵,可以先于步兵南下,击败白起布在赵括身后的五千骑兵,然后骚扰秦国的河西援军,阻止其过早出现在长平战场。

等李牧主力到位后,17万大军在秦军背后猛攻,与赵括的40万大军里应外合,就算不能将白起击败,救出赵括还是没问题的!

只不过,如果赵王将李牧军团调往长平,雁门郡将会落入匈奴人之手!孰轻孰重赵王已经给出了答案,他没有调动这支军队!


历史风暴


长平之战赵括能否反败为胜,或者冲出重围,先看他是怎么被围的

当把这场战役称为长平之战时,赵括其实已经被围住了!

长平之战应该成长长平决战,在决战前,秦国将领王龁已经和赵国的廉颇在长平附近的丹河对峙了长达了三年的时间。

此时赵括还没上场,秦国也还没换白起

当时对峙时秦赵两国的总兵力大约40万,前期王龁带与廉颇的长平和丹河西岸连续交手三次,都以秦国胜为收尾,此时赵国廉颇损兵大约4-5人。后廉颇放弃长平撤到丹河东岸,修筑了大量的军事壁垒(现在都还有遗址),此后廉颇不出,王龁又打不过去。双方一直在丹河东西两岸呈对峙状态。主要是廉颇不出兵,想拖死秦国,而秦国不敢轻易退兵,20多万人一旦往后撤,稍微指挥不好,被赵国人咬住就可能会全军覆没,而秦国也不愿意将嘴边肉放掉,就更不可能撤退,而后双方一直对峙

此时丹河东西两岸双方各投入大约20万人,是在后期赵王撑不住时(也有人说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启用主战的赵括,又给予了赵括20几万人带到丹河前线

而此时秦国也偷偷的将王龁换成白起。比较有意思的是,赵国换将,是将原先的将领廉颇直接下岗,而秦国换将是将王龁留下用来当白起副手。

而白起也带了20多万兵马抵达长平,此时双方总兵力已经快达到100万人。而白起在观察了长平地区的地形后制定了口袋战,准备打包围战,又一直增兵增兵。

小小的一块地界,居然容纳了一百多万人,还不算后勤人员,按照古代的通信,指挥想想有多难!

而到长平决战时,白起仅用了五万人就把赵括从丹河西岸引到了丘陵山地的长平。

试想一下,若是赵括知道那支部队才5万人,他敢这么一直追吗?就算追也要有先头部队探路,主力部队再分批抵达吧,特别是在长平这种地势,更应该预留一定的后备部队吧!赵国在长平经营了这么多年还不清楚地势吗?从此处也说明了赵括的粗心大意,如果廉颇在,也领一直军队,也许这种失误是可以避免的。


赵括率军40余万,在丹河东岸展开,几十万人不动则已,一动惊人!几十万人在运动中,光指挥调动就是个问题。而赵括是第一作为主帅领兵打仗,也是第一次带领这么多人打仗

而赵括军被白起围于长平后,基本就就陷入了绝境

几十万人向前追击,前方部队与秦国的几万人接触开战,而后方却被白起扯起的口袋阵中围起。这个时候想突围,不是一句后队改前队,然后就能冲出去这么简单的事。几十万人被挤在一个小小的长平,部队完全伸展不开,而此时赵括初来乍到对廉颇留下的那20多万人也不好调动,上下级之间完全不熟,指令不能及时的传达到士兵这里。部队在一个山谷里挤着,通讯又差,就算想突围,也不好指挥。而且是山谷,不是平原,几十万人伸展不开,只能分批从谷口突围


如果赵括在白起的包围圈刚刚形成时,包围圈部队不稳时,如果立即组织人分批突围,希望还是比较大的。然而此时不知道赵括在想什么,竟然将部队放在原地休整,有人说他是听到对手白起的名声吓坏了,但谁也不知道赵括此时心里在想什么

此时赵括军队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突围时间,而且就地驻守,等断粮饿了一个多月后,士兵开始杀马解渴解饥

等到被围46天以后,赵军饿的精疲力尽时赵括又亲自率兵突围。结果就是被秦军射杀,几十万赵军无主,才降了秦军。试想一下,赵括作为主帅,若是自己不领兵突围,而且在军帐中指挥赵军梯次突围,就算不能成功突围出去,想必也能重创秦军。在战后统计,长平之战秦国人也损失了近20万人,比赵国好不到哪里去

只可惜赵括,生平第一仗就遇到战无不胜的白起。人们说他纸上谈兵,怕也是恨铁不成钢


待尽易世樊花


赵括在被围之后并非没有可能反败为胜的把握,只是赵括只适合纸上谈兵,不会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

长平被围的时候,赵军40万,军力装备没受到什么损失,而白起率军50万,要想围住40万赵军也很吃力。之所以赵军没有突围成功,就是因为赵括太因循守旧,只会按书本上说的做。

实际上,赵括应该声东击西,向回撤的方向虚晃一枪,把秦军主力吸引过去,然后派大军反方向冲出城去肯定一战必成。

然后分成两支军队沿长平城两侧追剿秦军,同时,城里的赵军在城外赵军追杀到的时候也出城夹击。

一路上,赵军军势将越来越大,而秦军因为太过分散,又是败势当中,将溃不可挡。

最终赵军可以在回撤的城门下对秦军形成两面包围之势。如果白起跑得快,也许还能带走几千秦军,否则,五十万秦军就会在这包围战中一点点的被赵军蚕食掉。

长平之战其实路数很多,谁胜谁败都看统帅的决策,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如果白起不如赵括,形式比如不同。这就是我的思路。


乔治85744078


没有。。就算突破了秦军壁垒回到赵国。赵国也脱了层皮。。赵军粮道被秦军遮绝。前期赵军的反攻事实上只是困兽之斗而已。。顶住15天赵军随身粮草尽无马匹尽死。。他们能做的大概只有吃伤员以继续战斗吧。。要么吃人肉。要么饿死。要么投降。三条路您选一条吧。


荡漾的可乐


赵括领军是为了执行与秦军决战的意图,实际上也进行了决战,并且消灭了大量的秦军后,进行了追击,追击的过程中阵型被秦国骑兵冲断分成二部。被围困的主要原因是赵军的百里石长城二个关口被偷袭失守导致大军没有退路,援军无法支援。赵括只能选择与秦军血拼到底,同归于尽的战法。说赵括死后四十万赵军一起投降,这个记载应该不准确。


猛火龙


没有一点可能,白起都把能想到的都想完了,都是想到赵括前头了,不可能让赵括有一点几回的,看赵括刚被围的表现就知道了,赵括就不可能成为将军,刚被围时,机会是很多的,如果赵括率大军不怕死了人,按一个地方图突围,不停的打,是可能冲出来的。在看赵括刚被围,就打几下,就不打了,等援兵,等三十几天,没有希望了,才下决心突围,可是晚了,这么长时间,秦兵把可能成功突围的地方都加紧了防卫,赵括在没有一点几会了。可以讲,就这一点赵括就不是合格的将军,赵军在赵括手里败了不冤。这样的人当将军没有不败的。所以在给赵括反案的人,看看赵括被围的办法,在给赵括翻案才能找到能把能翻案的依据。一句话赵括没有一点几会,比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