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实只是刘备和孙权对弈的两颗棋子

《三国志-周瑜传》: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民间关于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相爱相杀,有很多的版本,但大多都是不实的,其中有一句话很能说明他们两人的关系,“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就是泛指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句话也只是单方面的,只是周瑜临死前所说的,表达了他的不甘心,表达了英年早逝的无奈,表达了对江东基业的担忧,毕竟鲁肃太过温和,怕他玩不过诸葛亮这种政治家。


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实只是刘备和孙权对弈的两颗棋子

既生瑜何生亮

很多人都说周瑜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也是说的活灵活现,让人信以为真,但事实确实周瑜是一个很大度的人,还记得苏轼的赤壁怀古吗?“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在当时是贵族的标配,可以肯定周瑜是个贵族。

《三国志-周瑜传》: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再看对周瑜的称呼“周郎”,郎翻译过来就是帅哥的意思,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翻译过来就是有气量,人品好,试问一下,就是这样的一个帅哥,又取了江东两大美女之一的小乔,年纪轻轻就担任了一方统帅,事业爱情双丰收,这样一个豁达的人怎么会被气死,完全就是演义的套路罢了。

而周瑜作为东吴军事上的最高统帅,战略眼光也是非常独到的,对战曹操时,丝毫不把曹操几十万大军放在眼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在赤壁之战后,他就建议孙权,取巴蜀之地,与马超结盟,再和孙权双管齐下,平定北方。

《三国志-周瑜传》瑜乃诣京见权曰:“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也说明了东吴的军事大权都在周瑜手上,不得不说周瑜的军事才能是顶级的,他的策略很实际,完全没有诸葛亮隆中对里的那样繁琐,孙权也接受了他这个建议,然而世事难料,在他正准备去部署的时候,病逝了,年仅36岁。可以说是天妒英才,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按照周瑜的部署,还真没刘备什么事了。相信那时候还不成气候的刘备,疲软的刘璋,张鲁都挡不住周瑜前进的脚步。

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实只是刘备和孙权对弈的两颗棋子

赤壁之战

相信对于周瑜的逝世,刘备集团是很高兴的,让他们有了喘息之机,周瑜死前千叮万嘱鲁肃要小心诸葛亮,不要被他蛊惑,说明周瑜看人也是很准的。可惜的是,鲁肃最终还是没能玩过诸葛亮,成了铁杆的亲刘派,说服孙权和刘备联盟。

在周瑜眼里,诸葛亮是个捉摸不透的人,如果按照周瑜的预想,诸葛亮也完全够不上威胁,但同样在诸葛亮眼里周瑜也不是威胁——军事家注定是玩不过政治家的。也从另一方面诠释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周瑜不懂政治,却又巧合的因为政治而展露自己的军事才华

周瑜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老天是很公平的,周瑜的军事天赋非常强,但是他的政治觉悟就比较低了,从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周瑜政治觉悟低。

《三国志=周瑜传》: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孙策死后,孙权统领国事,来看看周瑜是怎么做的,周瑜带兵前去奔丧,从古至今,带兵入城都是各个君王最忌讳的事情,参考曹操死后,曹彰带兵奔丧,把曹丕吓惨了。就可以知道,这是政治觉悟低的表现,虽然孙权没有表示什么,估计他也不敢怎么表示,体现出了周瑜对于政治很不在行。

再者,周瑜带兵奔丧也就算了,但是奔丧完了之后,他还把兵马留在吴郡,虽然说孙权刚刚接任,很需要周瑜的帮助,但是孙权周围全是周瑜的兵马,周围将领也全是周瑜的亲信,不知道当时孙权是作何感想的。这也体现了周瑜政治觉悟不高。

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实只是刘备和孙权对弈的两颗棋子

意气风发,少年周瑜

还有一件事,周瑜奉命在在柴桑进行练兵,当曹操大军前来的时候,孙权周围的人都劝说孙权投降,而将领都主站,孙权一时拿不定主意,鲁肃在这时候劝孙权把周瑜召回来商议,这里是重点了,为何史书上说是“劝”?估计鲁肃也是知道的,周瑜表面是在柴桑练兵,实际就是把周瑜贬到那里去的,可现在没办法了,没人能主持大局,只有去把周瑜劝回来。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并非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其实周瑜也得感谢诸葛亮,为什么呢?如果没有诸葛亮在其中周旋,通过鲁肃稳定了孙权,让孙权下定决心抗击曹操,可能周瑜也不会被召回来了。

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实只是刘备和孙权对弈的两颗棋子

周瑜和诸葛亮

就是周瑜这样的一个人,在诸葛亮和鲁肃的间接帮助下,周瑜开启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赤壁之战,从此尊定了他军事家的称呼。

诸葛亮隆重待价而沽,刘备三顾茅庐

诸葛亮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这一点相信大家也是很认同的,从他一出场就可以看出他作为政治家的敏锐嗅觉,诸葛亮还在隆中的时候,就看尽了天下大势,而如何选择一个值得自己追随的主公是由为重要的,诸葛亮当时有很多个选择的,我们来看看:

1、曹操,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一统北方,声势浩大,各麾下聚集了众多的能臣猛将,而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乐毅”,这个志向是要出将入相的,但自己一个新人前去,肯定会被淹没在曹操手下众多谋士中,况且当时曹操的名声也不好,所以曹操这边断不可取。

2、刘表,其实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说明了他不选择刘表的原因了,他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诸葛亮很清楚,以刘表的能力,是不足以守住荆州这四战之地的,加上刘表已经年纪大了,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不是可以投靠的人。

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实只是刘备和孙权对弈的两颗棋子

三顾茅庐

3、东吴,东吴当时也是人才济济,打仗有周瑜,朝堂有张昭,还有鲁肃等新起之秀,加之诸葛瑾在东吴做事,诸葛亮本着“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原则,他也不会选择东吴的。

4、西川刘璋,刘璋和刘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诸葛亮也断然不会加入的。

找来找去,好像天下没有适合自己的君王,偶然发现刘备还不错,诸葛亮看重了刘备身上的三个点:“皇叔”称呼、仁义、身边除了关张赵,没有其他可用之人了,如果他前去,必定受到重用,但是为了考验下刘备是否真的如自己所了解的,他安排了三场考试,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最后的结果大家也是知道的,刘备合格了,诸葛亮出山。

这一番待价而沽无不体现出了诸葛亮的政治家思想,而后的连吴抗曹、占去荆州三郡跟孙权讨价还价、瞒着孙权取四川这一系列操作,都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取得的丰硕成果,一步步把刘备这个一穷二白的人扶持成了三分天下的雄主,在刘备死之前,从来没有单独领兵作战过。让刘备对他非常的信赖,这就和周瑜这个军事家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各种恩怨,看似很简单,但其实只是两人所擅长的领域不同罢了而已。

诸葛亮和周瑜恩怨——其实只是刘备和孙权对弈的两颗棋子

既生瑜,何生亮

先说周瑜,毫无疑问,刘备对周瑜有过评价,说周瑜是万中无一的英才,这个评价可谓非常之高了,周瑜英年早逝,也是间接的帮助了刘备,不然刘备不可能发展的这么顺利,就算刘备占据了荆州三郡,但是东吴却占领了荆州重镇,以周瑜之才能,要想歼灭刘备可以说轻而易举,奈何。周瑜之死是东吴之哀,是刘备之幸。

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周瑜在世时,诸葛亮尚且敬畏三分,而周瑜一死,诸葛亮完完全全的发挥出了自己政治家的觉悟,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还能乖乖的让东吴听话。这等本事,就算是周瑜在世,也是完全办不到的,所以两人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周瑜“赤壁之战”震古烁今,诸葛亮辅佐刘备白手起家,成就一介霸主。

“既生瑜,何生亮”也可以很好的解释清楚了,有周瑜这个军事大家在,任诸葛亮政治在厉害,无兵无将,怎么斗?而周瑜一死,江东再无能震慑诸葛亮的人了,周瑜接任者鲁肃,也终败于诸葛亮的政治攻势下,痛失好局,成全了刘备三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