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子軍張勳倒行逆施搞復辟,為何還能安享晚年?他有一個大功

有人說:“一個人一輩子做好事難,一輩子做壞事更難!”這句話對那些臭名遠揚的軍閥也同樣適用,辮子軍的統帥張勳就是一個典型,張勳臭名昭著,但他卻立下了一個大功,令人刮目相看。

在民國初年的眾多軍閥之中,張勳是一個沒什麼名氣的小軍閥,不過他卻幹出了一件震驚全國的大事,1917年7月1日,北京城四處張掛起了龍旗,清朝皇帝上演了復辟的鬧劇。

這場大戲的幕後導演就是張勳,人稱“辮帥”,因為他和他的部下都保留著清朝時期特有的長辮子,所以張勳的部隊也被稱為“辮子軍”,張勳以保留辮子表明對清朝的忠心。

革命之火已在全國點燃,張勳這種倒行逆施的做法不得人心,僅僅12天就潦草收場,“皇帝”更加成了百姓心中的一個笑話,張勳也被擊敗,雖然張勳兵敗了,但他的名字傳遍全國。

他變得比任何一個軍閥都要出名,甚至連段祺瑞、張作霖和孫殿英這樣的軍閥都沒有他的名氣大,更令人稱奇的是,張勳幹了如此倒行逆施的事,竟然仍能在兵敗之後,得以安享晚年。

張勳為何能安享晚年呢?在揭秘這個問題之前,不妨先來看看張勳其人,他是江西奉新縣人,小時候父母病逝,由爺爺將其撫養長大,在他6歲那年爺爺被人殺死,張勳成為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

幸運的是他被一個退休官員收養,還送他去當兵,張勳參加了著名的甲午海戰,當時他已是六品管帶,相當於後來的營長,張勳的成名之戰不是在甲午海戰中,而是在和日軍的作戰中。


辮子軍張勳倒行逆施搞復辟,為何還能安享晚年?他有一個大功


當時他率領1000多騎兵,奉命在東北的大沙嶺阻擊日軍,當時從武器和士兵訓練上看,清朝士兵力量遠不如日軍,不過張勳仍能在劣勢的情況下,與日軍血戰三天,併成功擊退日軍。

此戰讓張勳一戰成名,因為當時中國對外國侵略者多半是忍讓,即使打了也難以打勝,正是張勳抗日的勝利,讓他贏得了國人的讚許,張勳還有一點值得稱讚,那就是他對自己的士兵非常好。

他不克扣士兵的軍餉,有一次他的一個部下被子彈打穿左臂鮮血直流,一時之間找不到藥品,張勳毫不吝嗇的把皇帝賞賜的鼻菸壺打碎,用裡面的藥為部下敷傷口,足見張勳對部下的愛惜。

不過張勳對部下過度放縱,導致軍紀渙散,為張勳帶來不少罵名,此外張勳在個人生活方面不檢點,他一生擁有1個妻子10個小妾,甚至有的小妾是被他強行娶到手的,這是他的另一大汙點。

兵敗之後的張勳,到天津當起了寓公,不少北洋軍閥請他出山,都一一被婉拒了,1923年,張勳在天津病逝,終年69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