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故事思考加拿大適不適合華人生活

加拿大到底適不適合我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得清的,所以才會一直不停地爭論著。那麼我們究竟能不能順利地在這塊原本並不屬於我們的土地上面紮根、發芽,直至長成參天大樹呢?下面分享三個我有著切身體會的小故事。

第一個:聽來的故事

三個故事思考加拿大適不適合華人生活

以前打工時的一個老闆,上海人,姓張,多大學通訊的碩士,來這兒十幾年了,特能侃,朋友很多。有一次閒扯,他給我講了一個小故事。

他有一個朋友,本地人,是一家通訊公司的老闆,手下幾十個員工,白人、黑人、印巴人、中國人,反正什麼人都有。閒來無事,他就經常去那家公司擺擺龍門陣什麼的。去多了就發現一個問題,多年以來,從來沒有看見哪個中國人在這家公司裡被提升為主管。他很奇怪,就直接問他的朋友是不是有那麼一丁點歧視呀。朋友聽後,聳聳肩,一臉的苦笑。吃中飯的時候,朋友就把他領到了餐廳,讓他自己尋找答案。他進去看了一會兒,大概猜到了一些原因。幾張桌子,大家三三兩兩聚在一起,一邊吃著飯,一邊用英語大聲地說笑著。可很明顯地,唯獨那幾個中國員工另外圍坐著一張桌子,用中文輕聲地交談著,真的好象世外桃源。朋友跟他說,你們中國人技術過硬,敬業態度也很好,都是非常出色地員工,可是如果叫他們做領導,卻欠缺了一樣非常重要的素質——溝通能力。一個不能與別人進行良好溝通的人,怎麼能夠起到上通下達的紐帶作用呢?別人也未必會服氣。

長久的儒家思想薰陶,使我們已經習慣了那種內斂實效,含而不露,後發制人的處世哲學,只幹活不說話,多幹活少說話,認為只要當上了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領導崗位就會向你頻頻招手。可這裡畢竟是北美,文化觀念的巨大差異實際上從我們一開始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就已經註定會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時時刻刻記住毛主席他老人家對我們的諄諄教導:“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了。

第二個:看來的故事

三個故事思考加拿大適不適合華人生活

我曾經在一家中式自助餐館裡幹過一段時間,客源很雜,大多都是熟客。由於LOBLAWS的總部就在我們上面,他們的員工經常到我們這兒吃飯,包括那幾位總裁,他們至少都應該是身價百萬的富翁了。在這些熟客當中,還有幾個是乞丐。

有一天中午,排著長長的隊伍。乞丐在中間,其中的一位總裁站在他的身後,前面是一位來自南京的中年女士。那位總裁與那位乞丐似乎很相熟,有說有笑地。這也應該算是加拿大的一個特色了,百萬富翁與乞丐共進午餐,由於是自助餐,所以大家必然要共用同一套盛菜的餐具。在中國,這絕對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事實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我們那位同胞最初並未察覺,可是當她扭過頭看清楚以後,乾脆捂著鼻子,寧肯到後面重新排隊去了。情景很是令人尷尬。

消除等級觀念,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是國人長期以來心中一直嚮往而始終未酬的終極理想。在這一點上,不管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西方人的的確確好過我們很多,哪怕有時僅僅是表面的功夫。當這一切有一天真正的降臨到我們頭上的時候,我們的心裡是否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已經可以完全承受了呢?不過,我倒寧願相信那位女士的行為只是體現了她的個體修養,誠如斯,吾輩幸焉。

第三個:自己的故事

三個故事思考加拿大適不適合華人生活

上個星期跟隨一傢俱樂部到尼亞加拉大瀑布遊玩,途中要經過一家冰酒廠品嚐加拿大世界聞名的冰酒。

在酒廠品完酒之後,大家就開始進行選購,我與妻子一共選了三瓶。結完帳,服務員把三瓶酒裝在三個袋子裡,妻子從櫃檯上提下來,轉身要交給我,一把沒接住,有兩瓶掉在地上,摔得粉碎。當時感到非常沮喪,可想想不能白來,就又去選了兩瓶。在重新排隊結賬的時候,服務員拎著兩瓶酒走了過來,告訴我們說,她向老闆說明了情況,老闆說雖然是我們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可是為了不讓我們掃興,就讓她又白送給我們兩瓶同樣的酒,並一再叮囑千萬要小心,不要再摔碎了。簡直令人難以相信,竟然還有這樣的傻瓜老闆!理由就是為了不讓顧客掃興!

在當今社會,作為一個企業的老闆尤其是一傢俬人企業的老闆把對利潤的追求作為他們永遠不變的唯一目的時,本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這位酒廠老闆的所作所為,無論他是出於什麼樣的一種動機,作秀或是為了拉回頭客,他的這種“你高興,所以我高興”的立業思想卻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孔老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常常帶著有色眼鏡挑揀著本地人對待我們的種種動機的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來一個逆向思維,如果換成我們是那家酒廠的老闆,會不會也這麼做呢?

加拿大到底適不適合我們生活這個問題,現在看來也就容易回答了:這就要看我們是不是能做得到,做得到和這裡的人們一樣地思維、一樣地處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