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木版年畫:紅挨黃喜洋洋 要喜氣紅和綠

新京報訊(記者 張一川)“應說年畫百家好,自是武強天下雄。”時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協會主席的馮驥才,在武強縣考察歷代年畫古版和年畫珍品時,揮筆題詞留下了這樣一副對聯。這副對聯描述出了武強木版年畫曾經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

武強年畫博物館館長助理劉默曾在一篇文章中記述,通過博物館工作人員和專家的走訪調查,發現武強年畫的發行範圍“北到海參崴,南到中國香港,東到日本,西到中國新疆”,在北京、天津、河南、浙江、東北等地共有180多處批發點,甚至還包括另一個著名的木版年畫小鎮楊柳青。1993年,武強這個河北省衡水市北部的小縣城,獲得當時文化部授名:“中國木版年畫藝術之鄉”。這裡曾經發現出大量明清年代的古版年畫,也有傳承久遠的“畫決”,比如“紅挨黃,喜洋洋”、“紅挨紫,醜個死”、“要喜氣,紅和綠”,至今琅琅上口。

武強木版年畫:紅挨黃喜洋洋 要喜氣紅和綠

大花瓶年畫,花瓶代表平安,牡丹花象徵富貴,瓶中所插的牡丹花、荷花、菊花和梅花象徵一年四季平安富貴。果盤中的壽桃、佛手、廣柑、葡萄和切開的西瓜,表示多子、多福、多壽。受訪者供圖

農民市場誕生的粗獷年畫

“粗獷”,提到武強年畫的特點時,武強年畫博物館研究室的劉兵第一反應就是這個詞。武強年畫在繪稿上用線簡練,線刻大刀闊斧、粗獷奔放、高度概括,“不像楊柳青的精妙、桃花塢的柔媚。”

劉兵說,這與武強年畫歷史上所面對的消費能力較低的農民市場有很大關係,“造價比較低,所以製作上也比較簡練、質樸。”

造價和工藝上的限制,又間接催生了武強年畫另外兩個特點。

其一是造型誇張,人物造型的頭身比超出常規的一比七左右,達到了一比五;而動物則更是大膽誇張,有“十斤獅子九斤頭”的說法。

武強木版年畫:紅挨黃喜洋洋 要喜氣紅和綠

獅子滾繡球年畫,民俗認為獅子是賜子的神獸,所以凡畫獅子必畫繡球,因為繡球是古代女性向男子拋打的定情信物,“獅子滾繡球”承載人們希冀夫妻婚姻美滿幸福、子孫不斷的美好願望。受訪者供圖

第二個特點則是偏好使用鮮豔亮麗、對比強烈的色彩,“過去北方農村中沒有什麼色彩,都是土牆,所以更喜歡豔麗的色彩。”劉兵表示。

河北師範大學的一位美術學碩士研究生曾經收集整理了大量武強年畫“畫決”:“紅挨黃,喜洋洋”、“紅挨紫,醜個死”、“要喜氣,紅和綠”、“要是揚,一片黃”……

這些色彩豐富的年畫被老百姓張貼在家裡的各個地方,武強年畫也逐漸發展出門畫、中堂、對聯、條屏、窗畫、灶畫、炕圍、桌圍、燈方、扇面、冊頁、西洋鏡、博戲圖等30多種不同形式。“比如大門要貼武門神,二門要貼文門神,年輕父母門上就貼娃娃門神;屋裡炕邊以及窗花上貼‘戲出’,當故事看。”劉兵介紹。

武強木版年畫:紅挨黃喜洋洋 要喜氣紅和綠

鞭鐧門神年畫,以唐代大將秦瓊、尉遲敬德為原形,因其二位曾為唐太宗李世民宮門鎮鬼,故從宮庭至民間被普遍敬為門神。通常秦瓊(淨臉)居右,敬德(花臉)居左。因二位手持鞭鐧,故稱為“鞭鐧門神”。受訪者供圖

劉兵口中的“戲出”,指的就是民間戲曲場景。武強年畫的題材和內容除了這類“戲出”,還有神像、節俗、農事耕作、娛樂百戲、歷史典故、新聞時事、組字畫謎等,“馮驥才老師曾評價武強年畫是‘農耕社會民間藝術的百科全書’。”劉兵說。

藏在炕洞中的明清古版

據武強年畫博物館資料介紹,博物館館藏一件《盤古至今歷代帝王全圖》,最後一位皇帝是元朝追尊為太祖的鐵木真。由此推斷,“武強年畫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即宋朝時期。而到清朝康熙、嘉慶年間,武強年畫發展逐漸繁盛。

根據武強年畫博物館館長助理劉默的文章記錄,歷史上,武強縣109個村莊有畫業作坊,42個村的作坊規模較大,如舊城、鄭廠、杜林村、張法臺等村的案臺都在200付以上;22個村莊有畫店,僅南關村就有畫店144家。

在抗日戰爭時期和上世紀60年代的政治運動中,武強年畫都遭受了不小的災難和損失。

武強木版年畫:紅挨黃喜洋洋 要喜氣紅和綠

馮驥才和其他專家考察武強木板年畫。受訪者供圖


2003年10月11日,在馮驥才和多位官員、專家參與指揮的“武強舊城村秘藏古版的搶救挖掘”中,在賈家舊居房頂內一次發掘出清朝至民國初年武強年畫古版159塊,其中有13塊被專家評為“民間國寶”。《人民日報》當時報道,工作人員甚至當場用古版刷墨印刷出一張張墨線年畫,“構圖飽滿,栩栩如生”。

遺憾的是,大部分畫版已有不同程度的腐爛或被蟲蛀蝕。劉兵介紹,2009年和2011年,博物館文物保護中心在反覆探索下,分別修復了這批年畫古版中的21塊和8塊。

武強木版年畫:紅挨黃喜洋洋 要喜氣紅和綠

文保人員冒雨搶救年畫古版。受訪者供圖


除了藏在舊城村賈家舊居房頂中的年畫古版,武強年畫博物館資料介紹,還有300多塊古版藏在喬町村韓治國老人的房頂上,500多塊古版藏在杜林村吳湘蓮老人的炕洞裡和夾皮牆中,以及豐富的年畫資料被大段莊民間藝人吳春沾藏在風箱裡。其中吳湘蓮老人所藏的“父子協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變金”花鳥組字對聯畫版,經鑑定系明代古版。這些古版和資料先後被當事人捐贈給了武強年畫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

在“武強舊城村秘藏古版的搶救挖掘”半個多月後,武強年畫被定為全國首批十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之一。

年畫躍出紙上走入生活

2006年5月20日,武強木版年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5月,武強木版年畫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如何在幾百年的歷史傳承中,將武強年畫更好地發展、推廣,一直是武強年畫藝人們思考的問題。他們給出的答案是:與時俱進。

如2007年6月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強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的馬習欽,上世紀90年代末,即把原來使用的植物染料,改為廣告顏料印刷;同時根據廣告顏料的特點,改進了印刷工序,使得木版年畫的畫幅更加清晰美觀,裝裱也更加容易、不跑色。

武強木版年畫:紅挨黃喜洋洋 要喜氣紅和綠

九九消寒圖年畫,是中國古代以九計日的方法,記錄數九日期天氣變化情況,總結一下來年天氣變化情況,用來指導生產。欣賞與實用性結合在一起,深受廣大農民所喜愛。受訪者供圖

另一方面,馬習欽又堅持使用手工刻版。他曾對媒體表示,機器刻版的兩種方式,要麼“刻出來的交叉點是圓的,無稜無角,沒活力,印出的畫面死板”;要麼“線條直上直下,不流暢,印刷時稍不注意就會把紙卡破”——因而,“都不如咱手工的”。

劉兵則表示,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時代條件與以前不一樣了,“像靛藍草現在都找不著了,還用植物染色也不太現實。”而所有工序的改進或保留,標準都在於“順不順手”,“以前的武強年畫也是有變化的。”劉兵說。

在抗日戰爭時期,武強的年畫藝人就曾繪製印刷了抗戰門神、保衛祖國等宣傳抗日的年畫;政治運動的年代,年畫藝人們又在年畫上冠以“抓革命、促生產”、“只生一個好”等口號,讓武強年畫始終保持著旺銷勢頭。

而今,玻璃窗替代了木窗,霓虹燈換下了紙糊燈籠,劉默在上述文章中寫道,不少武強年畫的形式在功能上顯得“已經過時”。

也因如此,武強的年畫藝人們採用“高檔的宣紙、綾絹作原料”,精裝製成高檔的軸畫、畫片、冊頁、線裝本畫集等,或是瓷盤、刺繡、摺扇、鼻菸壺、變色紫砂杯等各類文化產品,讓武強木版年畫躍出紙上、走入生活。

新京報記者 張一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