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食、偏食、啥都不愛吃,小孩不愛吃飯,怎麼辦?

昨天在後臺,小Z老師收到一位寶媽的私聊諮詢:

“女兒五歲了,不愛吃飯,只喜歡牛奶和零食,為了她能吃主食,零食沒買了,奶粉早斷了,現在喝液體奶,每天早上吃了飯,中午就不想吃,假如你給她零食,她還是會吃,現在大人餵飯都不吃了。太惱火了,怎麼辦啊?中藥吃過很多,沒啥用,偏方也弄過,沒啥用,我不知道怎麼辦了,現在她是幼兒園最矮一個,老師都說她吃飯太惱火。我家煮飯也不差,基本還是挺好吃的,為啥就不吃呢。”

挑食、偏食、啥都不愛吃,小孩不愛吃飯,怎麼辦?

孩子不愛吃飯有很多可能的原因。

就你的描述我提取到幾個信息。

1、不愛吃飯,只喜歡牛奶和零食。

2、個頭矮小。

3、孩子五歲,問題持續時間挺長了。

4、就這個問題,你們感到很焦慮。

下面我將從日常餵飯場景、孩子不愛吃飯原因、解決方法逐一介紹。

孩子不愛吃飯是許多媽媽頭疼的問題。

不過,首先我們應該明確“不好好吃飯”的標準是什麼?

僅僅是我或者某一個他人覺得孩子沒有好好吃飯?或者我的孩子飯量不如別人家的同齡孩子?又或者我的孩子沒有按照餵養指南上的標準吃飯?


挑食、偏食、啥都不愛吃,小孩不愛吃飯,怎麼辦?


一個比較準確的描述性定義應該是:

在排除器質性疾病的情況下,吃的食量或者多樣性不足以支持孩子健康的情感、身體和社交的發展。或者,孩子的飲食習慣是造成家庭紛爭、憂慮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吃飯?


孩子為什麼要吃飯?

這個問題分解開來看其實涉及到兩個主體:

1、我們為什麼要孩子吃飯?

2、孩子自己為什麼吃飯?


很多家長在孩子吃飯這件事情上寄託了太多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既期望孩子健康,又期望孩子長得好,長得高,長得壯;還期望孩子通過飲食中的營養促進某些智能和體能的增長,期望孩子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


而對於孩子而言,他才不擔心自己長得高不高,壯不壯,聰不聰明,會不會營養不良。他也完全無所謂要不要養成好習慣。


他只需要“我餓了,我覺得好吃,我喜歡吃”,這就是他進食的全部理由。


所以啊,你和他講,吃飯才能長高,才能怎樣怎樣,人家完全不Care。


飯桌不是戰場


人天然能夠從吃當中獲得愉悅、快樂和滿足。

所以,當你的孩子一臉愁容的面對著面前的食物,你就知道,吃飯對於他來說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在和一些有娃家庭的相處中,常常能看到這樣的餵飯難場景:

爸爸:你吃不吃?你不吃我今天揍你!

寶寶:不吃!就是不吃!

哇哇哇……

場景2

媽媽:寶寶,來把飯飯吃完,吃完了,媽媽給你買汪汪隊。

寶寶:不行,不行。還要給我買佩奇!

場景3

媽媽:你今天吃青菜了,媽媽好高興啊,寶寶真棒!

第二天。

寶寶:媽媽,你看,我今天吃青菜了。我棒不棒?

媽媽:……


久而久之,這樣的場景一再上演,吃飯不再是吃飯,它脫離了吃飯的本質,變成了任務或者工具甚至武器。


飯桌變成了權力鬥爭的戰場,關於管理權與自主權的鬥爭,一方壓迫,一方反抗。或者變成了談條件的談判桌,又或者變成了取悅表演的舞臺。


營造良好的就餐環境


一個好的就餐環境,應該是其樂融融的,安靜的,不被打擾的, 圍繞著“吃飯“這一個主題。


最重要的自然是隔離干擾源


一是零食,二是電子設備。


吃的前提是“餓了”,如果在吃飯前已經通過各種各樣的零食水果獲得了飽足感,“吃飯“自然就失去了吸引力。


電視上的娛樂節目,動畫片,PAD上的遊戲,時時刻刻給人超限的痛快和滿足感,自然比“吃飯“更能刺激人的神經,撩撥人的情緒。


所以,如果不能隔絕電子設備的干擾,自然就會讓它們喧賓奪主,”吃飯“這件事退居二線,變得不重要起來。


如何培養孩子的就餐習慣


以下所有關於“吃“和”不吃“的陳述中,包裹的都是媽媽們對於孩子偏食會不會營養不良或者營養缺乏的擔憂。

如果我不強迫他吃,怎樣才能讓他吃?

我的孩子只吃肉;

我的孩子不吃魚;

我的孩子只吃麵食;

我的孩子不吃米飯;

我的孩子只吃這個菜不吃那個菜。


01、堅持提供


對於大類食物來說,你可以不喜歡吃,也可以不吃,但是我也會堅持提供多樣化的食物給你。

對於小類食物,我會盡可能的尊重你,提供含有同類營養素的替代性食物給你。

例如:

你不喜歡喝牛奶。沒關係。只要你願意喝豆漿,喝酸奶就行。

你不喜歡吃青菜。沒關係。只要你願意吃西蘭花,胡蘿蔔,以及其它蔬菜就行。

但是,如果你只愛肉蛋奶,不吃米飯,不吃蔬菜。雖然我不強迫你吃,但是我會堅持把這些食物擺到你的面前。


02、堅持營養知識的教育


教育的關鍵點在於,不是我希望你怎樣,而是你自己希望你變成什麼樣?

吃過多的甜食,油炸食品會變成一個胖子。你需要自己考慮要不要變成那樣?

因為不吃蔬菜,缺乏維生素,會便秘,會掉皮,會口角發炎,你願意變成那樣嗎?

因為所有的結果都是你自己承受的,所以需要你自己決定。


03、堅持示範


你要孩子認真吃飯,可你自己卻看電視,玩手機?

你要孩子不挑食,可自己卻這也不吃,那也不吃?

你要孩子不吃零食,可自己卻吃起零食就停不下來?

大道理講得再溜也沒有實際行動有說服力。


04、放輕鬆


人生的路很長,一天兩天,甚至一兩個星期的短時間之內,或者不吃肉,或者不吃魚,或者不吃菜並不會對孩子的整個人生產生很大的影響,也不會造成災難性的結果。

畢竟,養孩子有波動,有反覆都很正常。放輕鬆,平常心看待。

你不焦慮,孩子才不焦慮。

你焦慮,孩子自然也能感受你的情緒。他也會自然而然的把“焦慮情緒”和“吃飯”連接起來。


要不要“餓他兩天”?


我們的回答是,可以餓,但出發點不是“餓他兩天他就乖了”。“餓他兩天”往往更多是基於發洩家長心中的憤怒和挫敗感。


現在已經不是那個缺乏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的時代,人們不會因為飢餓而恐慌,所以,飢餓對於孩子的威懾力也已經大大下降。


比較合理的基於“餓”的懲罰應該是:

因為你在該吃飯補充能量的時間沒有好好吃飯,我們的理解是你不餓,你已經飽了。既然你已經飽了,那麼到下一次飯點之前,除了白開水,我們不提供任何食物供應。


這樣處理的原理在於,我們塑造的是孩子關於“進食規矩”的認知,而不是消極的懲罰:你在飯點沒有吃飯,就需要承受下一次飯點之前的飢餓。


這裡重點說明下,有的家長會說,“餓兩天”這條沒有效果,餓兩天還是不吃,更有一些說越餓胃容量越小,結果是啥時候都不想吃飯。我想說,如果家長真的有嚴格按照不吃正餐就完全停零食,到餐點才停供飯食的方法來,我是不相信孩子還是完全不想吃飯的,因為人有生存的本能,小孩子也不外如是。如果真的照做了孩子真的不吃飯,那我就強烈建議去醫院做個檢查,看看是否是孩子身體缺乏某樣食慾的營養元素,或者有哪些器髒不良導致的。


以上。


最後,針對你個人的提問,有幾點建議:


1、放輕鬆,家庭中所有人包括學校的老師忽略吃飯問題至少一個月。所有人達成一致:嚴禁談及或者討論孩子的不愛吃飯問題。但是,一旦孩子有好轉的跡象,就拼命放大他在吃飯問題上的進步。心理學原理叫做,進行正強化。但是如果繼續給他貼不愛吃飯的標籤的話,就是進行負強化,會越來越嚴重。


2、營造一個奇樂融融的就餐環境,大家都開心的吃飯。她可以不吃,但是必須坐在餐桌上。


3、零食和牛奶就不要心軟了。一旦隨意破壞規矩,會前功盡棄。


4、個頭矮小。當進食習慣調整過來後,會追上來的。不用擔心。


5、孩子假如不吃飯,就加大她當天的運動量。


最最後再強調:

不要經常在孩子吃飯的時候,用威脅(不吃就揍你)和哄騙(吃完了就帶你去玩)的方式去讓孩子吃飯!!!

這樣吃飯這件事往往成了不美好的事情,是一件任務和懲罰,在孩子心理吃飯成了消極的負反饋。家長若沒有兌現承諾,在孩子心理就是說話不算數的大人,以後家長管教他更難聽進去。

家長哄得的是一時,日後更是需要餐餐哄吃。

讓孩子從心裡覺得吃飯是件美好享受的事情,形成正反饋,他才會自覺吃飯,才是家長育兒省時省力的長久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