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的朱瞻基,犯了一个错,导致大明权宦频出,危害极大

文武双全的朱瞻基万里挑一。

这是朱亚文的《大明风华》宣传语,可惜的是人无完人,朱瞻基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过错就是开办了太监学堂,批红权的下放导致了明朝权宦频出,扰乱朝纲,对明朝的覆灭朱瞻基是有一定责任的。

宰相的废除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发后,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被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废除,防止了权臣的产生,原本属于中书省的政务被六部瓜分,皇帝的工作量有了巨大的提升。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一周内朱元璋处理的奏折就有1660本总计391件事务。朱元璋每天的工作量是十分繁重的。

己未给事中张文辅言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劄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上谕廷臣曰朕代天理物日总万几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苟致事有失宜岂唯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惟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卿等能各勤厥职则庶事未有不理。

文武双全的朱瞻基,犯了一个错,导致大明权宦频出,危害极大

明孝陵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开始设置辅官协助他处理公务。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仿照宋制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以殿阁名称命名的大学士。朱元璋所设立的殿阁大学士只是顾问性质,不具有参政议政的功能。

明太宗朱棣即位后,提拔解缙、胡广、杨荣等七人入文渊阁。内阁大臣自此之后,开始有了参与机务的权力。这被视为内阁的雏形。此时的解缙官秩为五品,此时的阁臣们虽然有了参政的机会,但是参与的程度并不大。

成祖入京师,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文武双全的朱瞻基,犯了一个错,导致大明权宦频出,危害极大

《大明风华》剧照

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期间,杨荣、胡广和金幼孜等人随从。朱棣驾崩于榆木川之时,杨荣与金幼孜等人密谋,将消息封锁,铸锡棺将朱棣暂时殓起。朱棣的一日三餐继续正常安排,同时杨荣与御马监少监海寿一起前往通知皇太子朱高炽,这才保证了皇位的顺利交接。秘不发丧的主意的参与者是“三杨”中的杨荣,并不是《大明风华》中杨士奇。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阁臣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金幼孜与杨荣的品秩升到了与六部尚书的正二品,与六部尚书平起平坐。随后,内阁阁臣杨荣升为工部尚书、杨士奇升为兵部尚书、金幼孜升为礼部尚书、黄淮升为户部尚书、杨溥升为太常寺卿。内阁由参与政事逐渐转变到参与决策。

票拟与批红

内阁的主要权力当属票拟权,所谓票拟就是将奏章给出内阁的处理建议,并将建议以小纸条的形式贴在奏折上,仅供皇帝作为参考。票拟最早出现是在明仁宗期间,成熟于明宣宗时期。

内阁相当于皇帝的智囊,向皇帝提出建议后,决策权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批红是皇帝对内阁的建议作出的反馈,这些反馈所用的墨水是帝王红,所以叫批红。批红权是帝王权力的象征,明初的皇帝们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都是劳动模范,他们都是亲自处理政务。到了朱瞻基,他开始偷懒耍滑,将批红的工作交给了太监,并办起了太监学校来提高太监们的文化水平。

朱瞻基此举,无异于将朱元璋的内侍不许识字的祖训抛诸九霄云外!

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

文武双全的朱瞻基,犯了一个错,导致大明权宦频出,危害极大

《大明风华》剧照

朱瞻基一偷懒,批红权下放给司礼监,内阁已经一半受制于太监。他在位期间,所任命的司礼监太监们还算比较谨慎守法,没出什么大事。原本是奴才的太监,摇身一变,便成了大臣们的主子。在朱瞻基驾崩后十多年后,大明就第一次尝到了太监干政的苦果。明英宗朱祁镇在权宦王振的唆使下,效仿朱棣御驾亲征,不仅葬送了大明五十万将士,还将自己置身于北狩的尴尬境地。之后,明武宗朱厚照时的刘瑾,明熹宗朱由校时的魏忠贤,虽然最终都解决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却是巨大的。

万历初期的新政能够得到顺利地贯彻,这与司礼监冯保也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新政能顺利实施,张居正不得不与冯保搞好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利用和相互配合,才有了“万历中兴”的成果。

无眠心语:

内阁的出现,极大减轻了皇帝的负担,提高了朝廷的工作效率。批红权的下放,导致了太监涉政,就像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一旦开启之后,就成了万祸之源。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目的是为了防止权臣的出现,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后世不但出现了权臣,还是宦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