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导读:近日,湖北卫视一档新闻节目火了,节目中记者在采访合肥援鄂医疗队队员,但字幕显示为“江苏省合肥市援鄂医务人员”。这一操作引网友纷纷吐槽写段子。子钰就是安徽人士,其实在子钰看来:江苏和安徽及合肥自古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就跟随子钰的脚步,全方位的解读江南省的今身前世。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爆发,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最终十万大宋军民集体跳海殉国。这一惨烈事件的发生,也标志着存在三百多年的赵宋王朝破灭,取而代之的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虽然不可否认蒙古人的铁蹄曾经让世界为之恐惧,但是治理江山不能单纯靠蛮力,再加上元朝统治者的仁义不施,让立国不足百余年的王朝最终走向了覆灭。

在人们的以往印象中,中国历史上签订的最多的丧权辱国条约除了后来的清王朝,最让人诟病的就是两宋时代了,后世人多认为它是个积贫交困的王朝。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宋朝,其实早在宋朝我国就萌发了资本主义雏形,商业相当发达。

宋朝当时的经济发展程度可以被称为华夏五千年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在这个时期,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和权威的银行,以及远跨中东、欧洲的海洋贸易也是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兴起。经济的繁荣,直接让百姓的生活水品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清明上河图(还原宋朝繁荣市场)

然而“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习惯了小资生活的宋朝百姓,在蒙古人奴隶制度的压迫下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开始怀念宋朝时的生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的统治下,在元帝国统治中原的时间内,帝国内百姓的起义就没有停止过。

作为新帝国的主人,忽必烈当然不能任由这些事的发生,这个时候朝廷必须想出对策,才能保证蒙古贵族的统治不会受到威胁。为了巩固疆土,“行省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此种制度至今仍被沿用。

江南省的前身“南直隶省”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随着元朝统治者的腐败继续,即使是很好的“行省制度”也不能挽救元朝短命王朝的历史宿命。但是和它短暂的国运相比,此项制度颇具有先进性,因而被作为前朝留下的遗物而给后世人给长久的继承下来了。

安徽凤阳人士朱元璋,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以后,并没有选择拿前朝的旧都作为新朝的首都,而是在今天的江苏南京建立了新的都城。其实,最早的时候,无论是在当时的大都(今北京)还是南京选择国都,都不是朱元璋内心的向往之地。出于多种原因朱元璋一度想将大明国都定在老家凤阳,并不厌其烦的陈述了一堆的理由:

南京距离中原太过遥远,不易威慑北方。(这一点在朱元璋死后的燕王谋反中得到证实)而凤阳这个地方,正好就处在明王朝的正中心,且凤阳还有长江、淮河作为天险防卫,运输粮食也很方便。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南直隶省版图

作为大老板的朱元璋都说了怎么多的理由,旁人也实在不好再说什么。但是作为当时的风水大师刘伯温,却是抓住了皇帝的命脉,说凤阳这个地方虽然很好,但怎奈您的家乡风水差些(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此话一出,虽然朱元璋在家乡建都的心愿很强烈,但是他也不敢拿大明王朝的国运来做赌注。

再加上之前那些文武百官也不愿意离开南京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陪着皇帝去那穷乡僻壤的地方去工作。所以,这时群臣开始纷纷上书劝皇帝放弃家乡建都的想法。

但大家知道这只是朱皇帝迫于无奈,暂时打消了建都凤阳的决定。皇帝的愿望没有达成,他们将来的日子也不好受。这时给皇帝一个台阶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们明白朱元璋想建都无非是想着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既然如此,就把皇帝的家乡划为“经济特区”,不能给其尊贵的政治地位,那就给它繁华,到时皇帝也会非常开心。

所以后来在一帮大臣的建议下,决定将江苏,安徽两省合并(过去上海属于江苏省,后来才将其划分出去成立直辖市),组建一个当时最大的行省——南直隶省。

这种建议既保留了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同时凤阳也一跃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算得上是在皇帝和群臣的想法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在洪武十一年,随着南直隶行省的建立,南京才随之被定为大明王朝的新首都。在此之前,国都问题一直悬而不决。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凤阳古城

江南省的诞生之初

其实早在东西两晋时代,我国的经济中心就开始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迁移。到了宋朝时期,由于江浙一带雨水充沛,所以粮食产量一直在全国占有很高的比重。像“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说法在当时就被广为流传。

明朝初年,南方鄱阳湖一代,自从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此大战以后,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广大的鄱阳湖一带终于在战火中换来了和平。在加上南方自古天气温暖,雨水充沛。这里的水稻每年最少收成两季,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这里的经济在短暂的时间里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和南方的稳定富裕相比,北方广大地区则是凄惨的很。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常年入侵,再加上天气恶劣,无论是军事安全还是粮食生产和南方都没法比。后来还是出于综合考虑决定,明成祖朱棣才被迫将国都由南京迁到北京,北方才在那时稳才定下来。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明故宫遗址

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整个中国当时北方的经济在元朝末年到明成祖朱棣迁都之前,整个北方的经济发展都处于荒废状态。再加上当时黄河泛滥,又缺少政治制度的照顾,整个北方的经济文化和南方比较相差的不是一丁半点。

我们知道只有经济繁荣,才能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才有闲情去发展文化娱乐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所以明清朝,科举考试的状元进士几乎都是出自南方。后来在洪武三十年发生的“南北榜”案,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在洪武三十年举行的一场科举考试中,发生了一幕,对今天的高考制度都有这很大的影响。原来考试结束后,发榜后竟然发现中榜的学子无一例外都是江南学子,而北方学子竟无一人上榜。

榜单一出,北方学子认为南方学子徇私舞弊竟而大闹考场。后来为了平息众怒,皇帝规定以后科举考试分南北两地学子分开录取。其实,这是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北方学子,这也为后来的高考各省学子本省竞争录取做了先例,因为教育水平确实存在差距。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文做了几年皇帝,就被自己的亲叔叔朱棣夺了皇位。朱棣是个善于打仗的皇帝,为了保卫大明江山安稳,他不止一次出兵北元。但是那时的国都还在南京,国家兵力都在南方,要想打仗就必须要从南方调兵。打仗就要吃粮,但是北方粮食自我供给都很困难,更别说给大军供给了。那如何快速把南方的粮食运送到北方?

这个时候朱棣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我们知道古代食盐是国家统一管控的,私人贩盐超过一定量就是杀头的死罪。这个时候如果有谁能拿到国家的特许经营,绝对可以发大财。

这时候朱棣就拿出经营食盐的经营特权给全国的商人,作为代价他们需要把粮草煤炭等战略资源,送达北方前线来换取盐引。

朱棣的这一举措,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北方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兴盛一时的晋商就是在皇帝的举措下,取得了先机,通过大量的物资交换在贩盐上賺了大钱。然后再将賺的钱投入全国各地的其他生意,从而形成了实力强大的晋商。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时候身处皖南的徽州商人们,也是第一时间看到了此种商机。他们利用比山西人更便利的运河水运模式以及"经济特区"(南直隶)的特权很快形成了更大的财团。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徽州商人的经历规模达到顶峰。当时的“无徽不成镇”就很好的说明了一点。也就是没有徽州商人在,这里根本算不上是个城镇,可见其实力之强大。

据说当时,盐商最为发达的两个城市就是南京和扬州了。那是因为徽州人多半来到这里经商。很多人说扬州等地的古建筑和皖南建筑很像,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是哪个地方模仿对方。但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徽州的商人有钱后,把家乡的建筑风格带到了如今的江浙沪地带。

据有效文献统计:明前期,南直隶省的税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朝廷官员一半都是出自南直隶省且随着每期科举逐步增加。

明成祖朱棣在把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以后,虽然将北京话定位全国通用官方语言。但是当时朝廷官员,甚至皇帝本人都是以说江淮官话为主要方言。

注:“(江淮官话主要诞生于江苏、安徽两省江淮地区的方言,即民间说法中江苏话、安徽话的官方称呼,广泛分布于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现今使用人口为7000多万)。"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明南京朝天宫

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上,南直隶在明朝都是巨无霸的存在。但是明朝统治者却没有半点担心南直隶有一天,会因为实力庞大而自我独立。主要原因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从南直隶的名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直接隶属于明朝中央政府管辖。不会出现南直隶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给分裂出去,从而对国家造成威胁;二,加上南直隶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全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那里的百姓生活富足安康。在这样大好的背景下,没有人会愿意放下好日子不过,去想着造反。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大明王朝的首任CEO朱元璋,其本身就是安徽的。对于南直隶的百姓来说,自己的家乡能出现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大家的爱国情怀空前高涨。他们想去拥护明王朝的统治还来不及呢,怎么还会想着推翻它呢?

后来清朝灭亡了明朝以后,为了解决这个隐患,拆分了南直隶,从那以后该地区也成为反清复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在清朝统治华夏的200多年时间里,单单发生的反清复明运动次数就达到了惊人的300多次。基本是造反年年有,五年一中反,十年一大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南直隶生活的百姓对明王朝感情有多深了。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清朝入关剃发,打压汉人自尊心

南直隶省改为江南省

从努尔哈赤十三幅铠甲起兵之后,后金在皇太极、多尔衮等人手里逐渐走向强大。随着清军入关,顺治皇帝成为大清第一位入主北京城的皇帝。

历史上南京作为明王朝的首都,后来朱棣为了军事上的安全,再一次将北京作为首都。也是从那以后,北京一直作为明王朝的首都存在着。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南京还是作为陪都存在着,行政级别和配置和北京并无区别。这样做,明朝统治者的初心就是为了将来北京失守,可以退回到南京继续作战。

随着满清入关,朱明政权的覆灭,清朝统治者认为既然北京已经作为大清的首都了。南京的政治地位貌似不该保留了,处于国家的统治需要,南直隶这个庞然大物也确实需要分割处理了。

这件事在《清史》中的原述为:


“南京著改为江南省。著改为江宁府,设知府,不设府尹。设官事宜,照各省例行。但向来久称都会,地广事繁,诸司职掌,作何分任,听总督大学士洪承畴到时酌妥奏闻。”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顺治(剧照)

简而言之:历史只能循序渐进,在原有的基础上稍作改动,一下子大动干戈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在满清入关以后,为了安抚人心并没有很明显的立马裁撤南直隶省。但是随着清廷设立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以后,此举间接表明了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地位被直接取消,而南直隶的行政地位也等于形同虚设。后来随着满清皇帝入关逐渐坐稳江山以后,满洲统治者决定继续采取前朝行省制度,决定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

“以保定巡抚王文奎,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淮扬等处,提督漕运海防军务,兼理粮饷。宿迁兵备道赵福星,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等处,赞理军务。”

据《世祖实录》记载,江南省刚刚组建而成的时候,出于当时的政治形势,清朝皇帝依然选择设有凤阳、安庐、江宁等巡抚,这种一省有多个长官的现象也为后来的江南省分而治之埋下了伏笔。虽然在行政级别各地长官没有悬殊的地位差别,但是实际上凤阳巡抚只是淮扬总督的小跟班,而江宁、安庐两地的巡抚只是两江总督跑腿的伙计,根本没有多大的话语权。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两江总督形势图

两江总督管辖辖区

清朝将明初设立的南直隶改名为江南省以后,一开始在行政领域的统辖中,江南省和明朝时期相比没有多大变化,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一带,虽然略有变化但是变化也不大。

依据《中国财政通史清代财政史》中论述,江南省作为当时国家的行省,经济上的发达是有目共睹的。其经济份额占到当时整个国家财政收入总额的三分之一,因为年代过于久远,清朝初年江南省的财政收入到底有多少,我们一时间很难搞的清楚。下面我们就以清朝后期,作为江南省的分支江苏的财政收入是多少来做个比较:“

可考证的光绪34年,即1908年,清朝全国总收入2.3亿两白银,除去各级维护费用,能存到国库内的约有4500万两白银。其中江苏一省赋税收入就高达4589万两白银,约为全国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同比只有153万两税收的贵州,江苏是其的29倍;现在的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州(不足2000万两)的两倍。

我们可以看出,光当时江苏一省的财政收入就可以提供整个清帝国的一切开支。如此庞大的经济总量,再加上江南地区英才辈出,活跃的经济总量,人才数量蓬发的精英荟聚之地,面对这样一个巨无霸的存在,再加上江南地区和前朝的特殊感情存在(前文已提到,南直隶是朱元璋的家乡),稍有不慎就会颠覆满清政权在江南地区的统治。所以,如何对待处置这块烫手的山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乾隆下江南图

江南左、江南右的设置

后金在努尔哈赤手里崛起,后在皇太极手里走向强大,在皇太极手里后金也从当时的地方政权一越成为全国统一性的帝国——清帝国。后来随着多尔衮带领着年幼的福临入主北京城,顺治也因此成为大清第一位入关的皇帝。和自己的父亲与爷爷相比,没经历过战场厮杀的顺治自然不懂得“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道理。

在顺治执政的年代,爱新觉罗家族已经爆发了大的内讧,大家各自内斗不再相信对方。除了皇族的内斗当然还少不了外患。此时东南的南明政权还在伺机而动;西南的吴三桂随时会有临阵倒戈的风险;西北的蒙古游牧民族无时无刻不再想着光复大元朝时的风光;国外还有葡萄牙、英国、沙俄等殖民帝国对着中国富裕的土地垂涎三尺。

顺治皇帝极度不满皇族的内讧,继而对皇族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最后迫于无奈,他只得重用汉人任职各地的封疆大吏。这其中,比如江南各省的当政一把手,二把手的职位长年在汉人官员手里。顺治的这种“吃里扒外”的行为,在当时颇为被皇族们诟病。

虽然重用汉臣,但是顺治不是没有想过一旦汉人权势过大,会不会颠覆满清政权。但又无人可用,出于权宜之计顺治只得频繁调动江南省的各级别官员。

顺治七年,朝廷决定将安徽各地的巡抚由操江都御史(操江巡抚)兼任。操江都御史始设于顺治二年(1645)七月,主管江防,亦兼巡江,操江都御史驻江宁。

顺治七年(1650),安徽巡抚事务归并操江后。此后两家合并,操江巡抚因此又称安徽巡抚。两家合并于顺治十六年(1659),同年的八月宜永贵被任命为安徽巡抚时手掌权利太多,《清史》中称:提督操江,兼巡抚安徽宁池太广,仍管光固蕲广黄德湖口等处地方军务,兼管巡江。大意就是江宁、安徽的军政均归他管。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清朝时期汉人的两江总督

因为宜永贵的缘故操江提督、安徽巡抚即被称为“安徽操江巡抚”

顺治十八年,清朝统治者忽然发现宜永贵的权力太大,加之江南省的重要地位,清朝统治者决定对江南省下手。这便是后来的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别命名为江南左(今安徽)和江南右(今江苏),之所以选择怎么做,清朝统治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清朝统治者明白,江南省无论是疆域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巨无霸的存在,对于这样一片广大的土地,管理起来相当困难。既然精力有限,那么不如将重要需要监视的地方单独分裂出去严加看管。对于偏远的地区,只要不犯上作乱随便管管就行。

如前面提到的宜永贵,此人坐管江南省这片富得流油的土地。朝廷无时无刻不再担心,他利用江南各地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谋反,宣布独立自治。

所以,在等到康熙登基以后,安徽操江巡抚就不再兼理军务,其操江事务由江南总督兼理,操标官兵亦改由总督管辖。安徽巡抚只管安徽等五府一州事务,此后重新改称安徽巡抚。

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会议,吏部题请裁并督抚一疏:湖广、四川、福建、浙江四省,仍各留总督一员。贵州总督,裁并云南。广西总督,裁并广东。江西总督,裁并江南。山西总督,裁并陕西。直隶、山东、河南,设一总督,总管三省事。其凤阳巡抚、宁夏巡抚、南赣巡抚俱裁去,伊等应驻何地,著确议具奏。”

1666年1月1日,江南江西总督郎廷佐向康熙皇帝提出建议,建议在凤阳巡抚裁撤后,其所属庐州、凤阳二府、滁州、和州,分隶安徽巡抚管理;淮安、扬州二府及徐州,分隶江宁巡抚管理。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康熙皇帝画像

凤阳巡抚裁撤后的江南左和江南右

仅仅半年之后,为了继续精简和分化江南省的目的,康熙皇帝干脆直接将凤阳巡抚一职裁撤掉。其原本管辖的疆域,暂时由江宁巡抚代为管理。并且康熙皇帝还以安庆府和徽州府两地的头一个字建省,将江南左改称“安徽省”;1667年,江南右也和安徽一样取江宁(南京)和苏州的头一个字,改江南右为“江苏省”,并且设立江宁和苏州为双省会,一个管苏北一个管苏南。

此时的安徽、江苏两省共有三省会:江宁,安徽、江苏两省共享的省会;安庆,安徽省会(江宁的“陪都”);苏州,江苏省会。

江南省分治的基本格局,至此成为定局。

江南左布政使司

江苏和安徽的百年风霜

公元1760年,这一年是乾隆皇帝登基的第二十五个年头,乾隆皇帝和其祖父康熙都是个坐不住的人,两人在位的六十多年时间里,分别七下江南。在康熙、乾隆感叹江南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时候,也被这里的势力强大所惊醒到。他明白这个地方一旦有不轨之心,对清帝国的统治将是巨大的威胁。所以,乾隆旋即下旨取消苏州首府的地位,取江宁(今南京)而代之,并将江宁改为“江南左布政使司”。同时安徽的首府则由安庆府代替。

可这一举措断断续续不足200年,在1938年又再一次被改变。

1938年,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是灾难的一年。在这一年,日军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大量的日本军队从上海沿长江一路沿江西进。因为日军的进攻猛烈程度超出以往,很快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紧接着就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国都的沦陷,让国民的抗战情绪严重受挫,直接让安徽省政府放弃了抵抗,仓促之下直接将省会由安庆调往了大山深处的六安县。同年六月,安庆沦陷。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民国南京政府遗址

1943年1月2日,日军再次进攻立煌,安徽省政府选择再次退让,直接将省会迁往叶集这个地方。仅仅过了5日,又再次迁至霍邱李家圩。等到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以后,因为之前屡次轻易迁动省会让原省会安庆百姓对省政府很不满,最后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国民安徽省政府放弃安庆定省会的想法,将省会选在了现如今的合肥。

后来随着内战的爆发,到了1948年安徽得到解放,之前的安徽省主席李品仙被撤职,安徽的省会再次由合肥迁往南边的安庆。后来随着战事的推进,为了方便作战布局,省政府再次决定把安徽省会迁往芜湖。也是从那时起,安庆作为安徽首府的时代彻底终结。

1952年8月7日,经过我党的战略考虑,经过毛主席的拍板,正式决定让合肥担任安徽的省会,也是从那时起,合肥这样一个小县城开始了它飞速发展的时代。

虽然和中东部沿海众多省会城市相比,如南京,杭州,济南,武汉,成都等百年名城比起来,合肥成为省会的时间不超过70年,这实在太短甚至可以忽略。但进入21世纪以来,合肥一直以傲人的成绩追赶着,相信在六千多万江淮儿女的努力拼搏下,安徽一定会迸发巨大的力量。

尤其是2019年,安徽省所有城市正式全面纳入长三角协同发展经济圈(江浙沪皖,三省一市),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可能就是历史的宿命,相信安徽江苏这两个亲兄难弟会在新时代背景下,再创新辉煌!

安徽与江苏的百年风霜:多方位解读江南省的今世前生

江浙沪皖经济圈

而进入民国,南京再一次荣耀的由地方省会升格位国都。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江苏的省会这次没有选择苏州而是选择了名不见正传的镇江做了江苏省的省会。(这里没有贬低镇江的意思,只是和苏州相比它知名度确实低了些。但毕竟镇江醋现在闻名于全国,现如今的江苏大学也坐落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选择镇江作为省会的原因,是考虑到镇江地理位置和南京比较近。兵法中称“掎角之势,相互拱卫”(虽然基本没什么卵用)。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权,都有这种想法,比如被戏称为北京七环的天津和石家庄。

建国之后,随着渡江战役的即将打响,江苏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还没有解放。江苏省被特殊的划分成了苏南行署区和苏北行署区,在行政级别上两地与省会同级别。苏北行署区的治所在泰州,苏南行署区的治所在无锡。

1953年,国民党彻底退入台湾,江苏省重新建立,南京成为了江苏省的省会。至此,江苏安徽两省的格局至今未变。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财政通史清代财政史》

《清史稿》:志三十三

《明史》:纪事本末

《明史》:刘基传

《明史》:卷一·本纪第一

《南京中国近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