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稱呼的東三省 歷史上曾被反覆區劃 最多時分了多少個省

人們習慣稱呼的東三省 歷史上曾被反覆區劃 最多時分了多少個省


黑龍江、吉林、遼寧,現今被人們習慣稱為“東三省”。

不過,這一概念卻在中間被幾經更改,歷史走了一圈,最終又回到了原來的稱謂。

公元668年,唐朝滅高句麗統一了東北全境;1287年,元朝設置遼陽行中書省,統轄東北全境;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中國。

只是在四百年前的明末,東北的名字以長城山海關為分界,被習慣叫做“關外”或“關東”。

人們習慣稱呼的東三省 歷史上曾被反覆區劃 最多時分了多少個省

這片富饒遼闊的白山平原黑水,在關內漢族統治者人眼中,尚是片化外之地。

豈不知,明朝末期,後金馬背民族已經悄然崛起。一代梟雄努爾哈赤憑藉十三副盔甲起兵,統一女真反抗明朝,最終在1644年入主中原,定鼎北京。

自此,關外不再是一片荒蠻的江山,一躍成為滿清王朝的龍興寶地。

為保護老家,清朝廷決定對“關外”實施“特別”統治,不設行省,由盛京、寧古塔(後改稱吉林)與黑龍江三位將軍率領八旗軍兵駐防看守,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管理。

《清高宗實錄》中記載:“定簡放東三省副都統城守尉例。論盛京、吉林、黑龍江等處,向因風俗淳樸,地方寧謐,是以三省旗員皆放本處之人,即副都統、城守尉大員亦有簡放本處者···”

曾經防範塞外少數民族侵擾的萬里長城,此刻也成了阻止關內漢人去東北的屏障。清廷明確規定,漢人未經允許不得私自前往關外,違者格殺勿論。

十九世紀後期,大清帝國與世界局勢都發生了劇烈變化。

西方列強將入侵的魔爪不斷伸向中國,作為滿清老巢的關外也難以倖免。關外地區最大的覬覦者,莫過沙俄和日本。這片廣袤土地歷經百年封禁,人口稀少,邊關形同虛設。

沙俄利用中國東北地多人少的空子,強迫關外住民入籍沙俄,製造沙俄對土地具有實際控制權的錯覺,並借《璦琿條約》《北京條約》搶奪了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一百餘萬平方公里土地。

直到晚清的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徐世昌、唐紹儀等人上書清廷,請求在關外設“省”,以治民政、守邊疆,御沙俄。

鑑於內外交困的時局,清廷迅速批准徐、唐二人的請求,制訂《東三省督撫辦事要綱》,廢止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將其所轄區域分別劃為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

東北改制後,清廷正式在三省任命巡撫,並置東三省總督一員。至此,東三省成為正式名稱,同時也稱之為東省地區,境內人口開始猛增。

人們概念中的中國東北,其範圍一般以山海關為南界,黑龍江為北界,由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同內蒙古東部(呼倫貝爾、興安盟、赤峰、通遼)所共同組成。

比較特殊的是,儘管東北幅員遼闊,但東北各地之間並不存在大型的天然地理屏障,主要因為東北多是平原與低緩山脈。而“東北平原”廣達35萬平方公里,為中國面積最大的平原,土質肥沃,還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

東北東北部為中俄界河黑龍江與低緩綿長的“小興安嶺”山脈;其東端為巍峨的中朝界山長白山,松花江、鴨綠江與圖們江皆發源於此;東北西端是蒼茫的“大興安嶺”,無際林海同內蒙古草原相接;東北南部是古老的燕山山脈與波濤平緩的渤海灣。自古以來。東北同中原地區密不可分。

但是在歷史的歲月中,東北地區的區劃變化非常大。最初,東北地區被擬定三個省,隨後改成了東北四省、九省、六省、甚至十九省。

在北洋晚期的1928年前後,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省份陸續成立。當時的東北地區包括了熱河省,這就形成了東北四省格局。

人們習慣稱呼的東三省 歷史上曾被反覆區劃 最多時分了多少個省

“九一八事變”後,熱河成了阻擋日寇推進侵略的鋒線,當時還曾爆發了熱河抗戰,可惜被湯玉麟等人打得一塌糊塗。

1932年,偽滿洲國在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扶持下粉墨登場。溥儀改長春為“新京”。偽滿洲國劃定的疆域,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

他們把原有的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東北四省改劃為十個省,興安省後來又劃分為興安東、西、南、北四省。偽滿洲國形成兩個特別市、十四省區劃。1937年,哈爾濱特別市撤銷,偽滿洲國政府新設通化省和牡丹江省,形成一個特別市、十六省格局。一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之前,當時東北地區最多有十九個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後,東北被南京國民政府重新劃分,被劃分成了九個省,分別是:

遼寧省(省會瀋陽,轄4市22縣),遼北省(省會遼源,轄1市18縣6旗),安東省(省會通化,轄2市18縣),吉林省(省會吉林市,轄2市18縣1旗),松江省(省會牡丹江,轄2市15縣),合江省(省會佳木斯,轄1市17縣),嫩江省(省會齊齊哈爾,轄1市18縣2旗),黑龍江省(省會北安,轄1市25縣1旗),興安省(省會海拉爾,轄1市7縣11旗)

幾年實踐證明,這種區劃非常不利於管理。到了四十年代後期,東北九省被合併為東北六省。分別是黑龍江省、遼東省、遼西省、熱河省、松江省和吉林省。

人們習慣稱呼的東三省 歷史上曾被反覆區劃 最多時分了多少個省

但這樣的局面,也僅僅持續了幾年。新中國建立初,由於戰爭已經基本結束,國家開始考慮區域重新劃分問題。

建國前夕,東北設有瀋陽市、撫順市、本溪市、鞍山市、旅大市(行署)、長春市、哈爾濱市等直轄市,這些省市隸屬東北行政區。另外單設了內蒙古自治區。這一格局從1949年維持到1954年。後來,黑龍江省和松江省合併、遼東省和遼西省合併、熱河省被撤銷。東北六省重新迴歸為東北三省。

由於內蒙古自治區已經建立,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管轄區被作了調整。建國初期,東北地區成為國家的重工業基地,瀋陽、長春、哈爾濱三個省會都是副省級城市,

遼闊的東北大地,盛產煤炭、木材、石油、糧食,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不言而喻。

進入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東北振興大業如火如荼。興旺、發達、開放、美麗的東北,一直是令人神往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