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实封一千户,千户侯能得到多少东西?

绊惹春风


1000户人家,我们就按照一户人家,只有五口人来算(实际上,我们知道永远不可能是这个数目,因为古代人生孩子都生了很多),但我们先按这种最低的算,这样可以避免很多误差,那么一千户人家就有5000人。

你是千户侯,那么你就拥有对这5000个人的支配权利,可以经常让他们帮助你做一些公共工程,比如说让他们替你造房子,替你种田,这就可以节省大笔开支,并且是5000个人,有的时候你还可以从这5000个人里面选一些身强力壮的人做你的护卫,甚至做你的死士。

并且,在这5000个人生活的地方,你可以随意的征收一块地方来用做你家房子的搭建,想想看,那可是5000个人所在的地方,放在今天可能不算什么,可是放在古代这5000个人,或者说这1000户人家,可能就是一个县城,一个县城全是你的地盘,一个县城的人都替你干活工作,想想就觉得非常的可怕,果然贵族是万恶的封建剥削者。

除此之外,作为千户侯,你还拥有一项最基本的权利,那就是朝着这5000人要钱,有意思吧,你不仅不给他们钱,你还可以从他们身上榨出钱,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所以说,农业税一直是一个大头,而你现在是千户侯,你就可以从你这5000个人身上收农业税了,对于他们耕种的土地,你进行征税,税率由你自己决定,就算是遇到荒年,你也可以照常征收,如果你的子民付不起,你还可以光明正大的将他们的土地收回,夸张一点说,你就是他们的王。

我们刚刚说了这么多,又是人力,又是财富,而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换句话说,这一些东西都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得到的基本模式。至于说,那一些看不到的隐形的福利也是有很多。

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封建社会贪污受贿的官僚数不胜数,但是如果你是千户侯,你压根儿就不需要玩得这么low,对于你这样的贵族,虽说不能明抢,但你完全可以用一些合理合法的手段巧取豪夺啊——你可是有着直接摊派和收税的权力的,这可比那些官僚贪污受贿来钱快多了啊。

就比如说,找一个荒年,非要征收大量的粮食,那么必然会有大量农民破产沦为你的农奴,想想看,都成为了你的农奴了,你岂不是就可以肆无忌惮的为所欲为了吗?像这样的手段极其残忍,轻而易举的就侵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这还没完,你虽然只有一千户,通过如上操作,你的财富越积越多,你可以拿着这个钱进行下一轮的土地兼并,且又因为你有千户侯爵位,社会上的大部分限制对你来说都不是限制,你可以肆无忌惮的继续扩张自家的耕地,用那些家奴和农奴以及沦为佃农的人进行耕作,不需要多久,你的家族必然会迅速成为当地一霸。

总而言之,又因为理论上你的爵位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所谓千秋万代,福荫后代,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实封千户能得到的东西,全部都是持久性的财富、权力以及荣耀,因此,一般这样的家族,只要不作死,不成为当地绵延百年的望族都不可能。


无笔


千户侯是皇帝赏给有功之臣的爵位,有权利向一千户以上的人家征税。一个千户侯一年的工资按照现在周大福金价来算,差不多20几万一年。还有其他的税收,下面我会为大家详细计算。

古代的县面积一般比我们现在的大,人口却没有现在多,经济发达的县1万多人,中等县差不多5千左右,千户侯属于中等级别的县。一个县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了,有些小县才几十户人家。

千户侯的总体收入(按照东汉末年千户候为例)

《史记》记载:“蜀汉江陵千树桔,……此其人皆与千户侯“

意思是谁有一千棵江陵桔树年收入就和千户候一样了。

千户候工资

东汉末年郭嘉的官职收入大概是960斛谷一年=28800钱=2.88斤金*360/克*250克(周大福金价)=20几万人民币

一斛谷差不多30钱左右,1万钱=1斤黄金,古代一斤金=250克,目前周大福金价=360元/克。

千户候爵位收入

1户人家有100亩地,每亩一年上交4升谷物,那么1000户,就是40万升=4000斛谷。按照现在的金价来算大约100多万人民币每年。

其他收入

建安九年,每户人家收租亩4升,绢二匹、绵二斤。绢锦收入为“户调”,列侯收取1/3。

1000户=2000匹绢/3=660斤锦,1000户=2000斤锦/3=660匹绢。

1匹绢大概400钱,1斤锦大概100钱。

660匹绢*400钱/匹=264000钱,660斤锦*100钱/斤=66000钱。

差不多33斤金*360元*250g=200多万人民币



所以千户侯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就以现在的物价来看也算是高收入了,我们国家人均收入现在差不多8000多,所以在当时还是很富有的。


小龙谈历史


何为“千户侯”?顾名思义,意为食邑千户的侯爵,可以向旗下一千多户子民征收税务,而这里的税务其实就是地税。

侯爵这个概念,早在商朝的时候就有了,这个爵位也传承了很多年,先秦时代,封侯的人是有封邑的,一般情况下封地同时也作为食邑地。 而千户候就是获得这种封赐,可以向其封地一千户人家收税,古代人不多,一千人差不多相当于古代的一个县了。


那么千户侯到底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为什么大家都争破头的去希望获得?整理一下,发现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税收,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可以向旗下一千户人家征收税务,有不少的农民,想要少交一点税,就把自己家的土地,记在侯爵的名下,把赋税交给侯爵,不仅比向朝廷的交的少,并且还能得到侯爵的庇护,可谓两全其美。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一下如今社会的税收来比较一下古时千户侯大约能通过简单的收税获得多少财产?从人口规模来看,千户侯也就是指一千户人家上交的税全部归侯爷所有,单以全国个税而论,2017年全国个税总额达10089亿元,人均缴纳670元,以四口之家为例,户均缴纳2680元,那么千户则是268万,年收入268万,放在今天也是年薪百万的高薪阶层,这还只是基本的收税,基本收入。


二 侯爵不仅明着拿国家赋税,暗地也有不少油水,也就是贪污受贿。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相信大家略微有所耳闻,封建社会为官做宰的人,步入官场这个大染缸,他们多少都是会贪污的,他们有着权力,这些权力,就是他们得到钱财的来源。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侵蚀、购买、巧取抑或豪夺等各种途径,购买私田。

囤积大量田地,然后再雇人耕种,出租土地,久而久之,在日积月累下,整个县都将成为他的后花园,每逢收成时收租可比收税高的多。

三 娶妻数量,有了爵位,可以娶妻纳妾,不像富商有些条条框框,受到限制,娶的妻子多了那么后代就会越多,这样家族势力会更加庞大,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开枝散叶,可谓繁荣昌盛。


四 爵位世袭,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千户侯家族持久的保障,爵位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正所谓强者恒强,福荫后世,只要不犯什么大错,得罪什么更高层人士,后代子孙基本上不用愁什么衣食住行,只需享受人生便可,不得不说这也是古代等级制度的弊端,除非来次社会洗牌,否则底层人士可谓难以翻身。

总而言之,千户候能得到的东西无非两点,财富和权力,而且这是一种持久性的。不过成为千户侯也不容易,毕竟曾经征战沙场的名将李广穷尽一生想得到“侯爵”,但是他却是到死都没有实现。


夏目历史君


什么是千户侯?

千户侯和万户侯一样,都是天子封赏给功臣的爵位。功臣因为有功,所以就可以在后来坐享封赏,可是,你的赏金、享受,又从何而来呢?就是划出一片地方,跟你说,“这里的赋税就都归你吃了”。

这片地方,可能有二百户,那你就是食邑二百户。可能有一万户,那你就是万户侯。也可能有一千户,那你就是千户侯。古代一个普通的县,也就几百户、上千户,封了千户侯,相当于这一个县的地税全都给你。

千户侯特权者一年的地税收入是多少?

以汉代为例,农民一户耕地约一百亩(当时一亩与今天的一亩不一样大),一亩地的年产量是粮食2石。你吃一千户的地税,税率是“十五分之一(十五税一)”。那么,你一年的收入就是一万三千石粮食。

可能很多人对一万多石的粮食没什么概念。

这样说吧,千户侯的收入是普通家庭收入的100倍

。倘使按照今天的眼光看,以底层普通家庭单劳力月入两千算。那么,千户侯光是地税,平均一月就能拿到25万元人民币,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

故而,千户侯是非常富有的。

千户侯的其他特权

千户侯最主要的盈利方式并不是靠老老实实吃自己那片儿的地税,而是因为靠吃地税变得很富有,从而通过侵蚀、购买、巧取抑或豪夺的方式,购买私田。你只要是把这大片大片的田买下来,几百亩,几千亩地买,以后就更加富有。你不必自己耕种,你雇人耕种,耕种者出钱租你的地,产出的粮食,基本上是一半留着,一半给你。比方说某家侯爷,一口气囤了二十万亩良田,这个地的田租和食邑田租比,就多得多了,因为出租雇农耕种,是拿一半的粮,而食邑只能拿三十分之一或十五分之一。

这就是为何历朝历代,会出现土地兼并的现象。

千户侯除非在朝廷上犯错,否则家境会一直很殷实,而小门小户的,遇见点事儿(父母病重需要花钱、婚丧嫁娶等),实在没钱就只能出卖土地了。于是,占有的多的占有的越来越多,占有的少的很容易一下就没了。

这叫“田宅无限,与民争利”。

爵爷们为什么这么贪?

就好比如果不加限制的话,一个人在大城市的核心区域有两套房,他会想办法搞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他甚至想搞下一整栋楼,一排楼,一片区域。全搞下来,然后让住这里的所有人都给他交租子。很多人没那么做,不是不想,是有心无力。而有些人,一直都在这么做,直至限购令下来。

不是爵爷贪,是人都贪。


豆子人民艺术家


在古代,平均一户的人口大约是8~10人,这一千户的人口就大约是8000~10000人。千户算是一个大城池了!以明代泉州府为例,当时的泉州也就只有5个千户所,5个大城池,能够实封千户就可以独占一座城池当城主了。这还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这要是放到大西北地区,可能200~300户就是一座城池了,实封一千户就可以拥有5座城池。千户侯可以获得这些地区的人头税,以及田税商业税赋的20%左右作为收入。

在清朝雍正以前,计税依据是按人口计算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头税,每人需要交人头税200文(康熙年),一个家庭平均需要交4个人头税(14岁以下孩子不需要交税,古代孩子多,头尾岁数差得大),折算一下大约是每户需要交钱800文,1000户人大约有纹银800两左右。按着清朝康熙年间的物价水平推算,知府的年奉也不过130两(处级干部)。

除了丁税,当时还有田税可以收。按着当时的情况,每人大约可以分地1~1.5顷,也就是100亩左右,一个家庭4个劳动力,大约可以分到400亩土地,一千户可以有良田40万亩,这粮税0.8~1升是要交到千户手里的,平均下来就是30万升左右,折算成收益就是3000石左右。

除此之外,古代城池是一个居民聚居地,往往会有过往商人在那做生意,这做生意也得交税,这些生意税的20%也得入千户的手。比如边关牲畜交易,一次几千头牛马的交易都是大几百万,沿海城市海船进港,一船货物得上多少税全都流入千户腰包。


优己


宋朝前诸侯是有自军队的,封为千户侯,就有千户的兵源了。

千户概念不清楚具体有多大地盘了,即每户有多少田亩,而春秋战国时分封是50里与500百里土地分封的。所以千户侯虽指属下人口数量,但实质仍是地盘有多大的表述。

宋以前的兵是全民皆兵式,即每一男青壮都首先是军兵,且自备军务物资的,因而秦国用割左耳记军功,再以军工分田的,从而秦兵是虎狼之师。

这就是军屯制。

宋以后才国家供养军兵的,才呈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且国家备份军用物资的。

但不论诸侯还是官管者,其司职是辖多大地盘外,主要是统御多少人及控多少资源。从而成为一个政治上的实力体,实力强弱就是势力,观察势力动态就是政治家行为。

当王与政治合并后,判定友敌成王的主要职能。自此民众不再有敌人,仅有仇人,敌人由王的敌人为敌人,即王划定的友为友敌为敌了。但这是中国人特色,其他国家或人群仍有坚持约盟与否认定友敌的,更有契约与否认定友敌的。

但当霸王时则顺者昌.逆者亡。从而王显得儒弱,体现为求和合,并用扶强抑弱式,希图自人群内有强势涌现为自己所用。然而当帝出现时,抑强扶弱,确保自恒定强势的。

这是入得诸侯或官管者心态心智源点。

但混入者只图收益高可耍威风,因而呈奉拜上司,欺压下司的状态。从而体现为奴才服伺主子,欺负奴隶的形式了。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顾名思义,“千户侯”就是意为食邑千户的侯爵,他是古代侯爵制度的一种,他有向一千户以上的人家征税的权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由此可见,被皇帝封为千户侯,那便享有千户人家的土地,那便是古文中所称“食邑千户”!



中国古代侯爵制度最早起源于奴隶时期,也就是先秦时代(夏、商、周),虽然奴隶时期总共经历2000余年,但是这“漫漫长夜”中仅仅才存有三个奴隶朝代,所以说和平时期还是比较多的,侯爵制度虽然在此时期已有雏形,但是因为战乱较少的原因,侯爵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回归侯爵制度的根本,它还是为鼓舞士气,激励士兵而产生的。反观东周末年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侯爵制度被秦国的“商鞅变法”因灌之以军功因素而大放异彩,真正得以容光焕发!在此后的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侯爵制度一直都在伴随着历朝历代的变换更迭中而被反复地改革传新。奴隶时代两千年多年,封建时代亦两千余年,而贯穿这五千年上下的侯爵制度也在与时俱进变换着……



在古代:“十人为一伍,选一伍长;十伍为一队,选一百夫长;十队为一营,选一千夫长;十营为一军,选一万夫长;万人以上调动得由将军统领,将军以下的最高级别军官便是万户长,万户长以下便是千户长,所辖也就是千人,差不多就是相当于如今的团长级别。但是这千户长与千户侯虽然都来源于古代,但是这两者还是有其根本区别的,“千户侯”属于侯爵制度,而“千户长”则是行伍制度,严格高低对此来看的话,千户侯还是高于千户长的。

东汉末年的《昌言》一书中曾提及到:“今通肥饶之率,计稼穑之入,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书中的“斛”也就是古人口中的“石”,由此可知,汉朝的一亩土地平均可以收入三石粮食,而根据荀悦在《前汉纪·文帝二年》中记载到:“晁错复说上之言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

其实虽然说汉承秦制,但是单纯从土地方面来说的话,汉朝的土地还是略小于秦朝乃至战国时期的土地面积的,因故汉朝宰相晁错说一百亩土地收入不过三百石粮食。按照这样来计算的话,一百亩地收入三百石粮食,那么千户侯所享有的千亩土地也就是收入三千石粮食,这还仅仅是满打满算生产的,而千户侯只能争得税收,也就是说实际上千户侯每年的收入小于三千石粮食。


小镇月明


在古装电视剧或者小说中,总是会提到“封侯拜将”这个词,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古代的英雄人物来说,这两者正是他们奋斗终生的目标。例如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戎马一生、鞠躬尽瘁,但是直至他去世,也未能封侯。

李广难封,除了朝堂争斗及李广个人性格问题,很大原因是因为封侯本身的巨大难度。在那个时代,想要获得侯爷爵位,如若不是继承祖辈的爵位,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难封的李广

侯爵的分封,开始于商周,那个时候分侯爵和王爵,当时的侯爵是第二高的职位。可是当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此后如果不是皇族,只能封为侯爵。

汉朝时期,侯爵分为“列侯”和“关内侯”,这两种通常就是古代文章中最常出现的万户侯和千户侯,不过各个朝代侯爵的级别各有不同,甚至在有些朝代还会封百户侯、十万户侯等,不过最常用到的,就是千户侯这个封号。西汉时期的霍去病英年早逝,因为立下赫赫战功,曾封爵冠军侯,这是一个列侯爵号,就相当于当时的千户侯。那么这样的一个爵位,在当时的社会中,到底能分到多少东西呢?

古代武将

曾经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记载,千户侯既食邑千户的侯爵,他们可以向1000户以上的人家征税。这也就是说,这1000户人家要缴纳给朝廷的税,此后就归千户侯所有。其实这样的赋税,远高于这些侯爷在朝廷中所拿的俸禄。可能是现在的人们对于农民所要缴纳的赋税没有概念,接下来就以汉代为例,来换算千户侯一年的收入。

古代武将

汉代农民手中的地是按户来划分的,根据史料记载,他们的一户地相当于100亩,一亩地每年所生产的粮食基本上在2石左右,一户人家每年的粮食生产就在200石,而一千户人家,所生产的粮食总量就在20万石。当时他们要缴纳给千户侯的赋税是“十五税一”,也就是相当于粮食产量的1/15。这样换算下来,一个迁户口每年所收入的粮食,在13,000石左右。

古代武将

当然,很多人对于粮食的单位也没有具体的概念,可是如果换算成具体的数字,也就是说千户侯每年的收入,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65倍。如果放在今天社会,这些千户侯绝对都在富人榜上有名,所以他们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非常富有的。除了巨额的财富以外,迁户口也拥有着更多的权利。在封爵以后,他们就享有不用像皇室交纳赋税的权力,这个权力会为他们带来额外的收入。

古代武将

这个时候不仅自己以前拥有的土地免税,很多地主土豪会将自己的土地安插在千户侯名下,他们给侯爷交比皇室更低的赋税,这样侯爵就多了一份收入,这些地主又少了一部分交税的压力,可谓是一举两得。同时在封侯以后,这个爵位就成了世袭制。古代的时候,父亲的爵位是传承给儿子的,这样一来,除了政治特权,还能在家族没落后保证自己的后代吃喝不愁。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电视、小说中,为什么那些将军费尽心思都想着封侯拜将的原因所在。


鸢飞九天2018


有向一千户以上的人家征税的权利。

见《史记·货殖列传》:“陆地牧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泽中千足彘。”

“燕秦千栗树,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江陵千树橘,与千户侯等。”

汉代谚语:“陈夏千亩漆,与千户侯等。”


海水清澈999


古代每户人数多,一户十来个人。一千户一万人相当于我们半个镇的人口了!这半个镇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并向千户侯纳税。。。想想都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