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入蜀之战勇冠三军,汉中之战阵斩夏侯

入蜀之战勇冠三军,汉中之战阵斩夏侯,以老兵的姿态进入五虎之列,这是黄忠在正史上留下的光辉足迹。

演义里,老罗更是为黄忠补充了更多丰富人物塑造的文学情节:激斗关羽展示武力、计夺天荡山展示智谋、落凤坡救魏延展示不计前嫌的大度、不服老而命丧夷陵展示一腔热血与忠勇。

然而,我们所熟知的那一位黄忠,只是距离生命终点的10年时间之内的黄忠。

无论是史书的记录还是小说的加工中,三国迷从不会看到过黄忠的老态龙钟;诚然,三国迷也很难会关注到黄忠曾经的年少青葱。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将黄忠与关羽、张飞、马超、赵云合为一传,也就是所谓的《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关于黄忠的部分也不过297字,加盟刘备军之前的数十年的戎马生涯,更是只有区区49字。

黄忠:入蜀之战勇冠三军,汉中之战阵斩夏侯


黄忠是南阳人,生年不详,家世也不详。

黄忠最初在历史中登场的身份,为荆州牧刘表阵营的中郎将,统属长沙太守韩玄。

“中郎将”这个官位在三国正史出现的几率并不低。北中郎将卢植、左中中郎将皇甫嵩、建威中郎将周瑜、武锋中郎将黄盖、宁国中郎将张郃。从重要性来说,中郎将在东汉体制还没乱的时候可算是高官,除了重号将军外,就属中郎将地位最高。不过随着东汉末年战乱的频繁,中郎将就渐渐变得不入流了,但至少也位在校尉之上,与杂号将军相持或以下。

多年以来给群雄界数一数二窝囊的小公司老总刘表打工,决定了前期的黄忠很难被过多的记录。

不过,黄忠虽不能算什么大人物,但显然也并非等闲的无名之辈。在笔者看来,他极有可能就是刘表在荆南地区防线多年来的真正指挥官。

黄忠:入蜀之战勇冠三军,汉中之战阵斩夏侯


为什么这么说?

刘磐,正史中最光辉的事迹是带兵到东吴治下作乱。黄忠,正是这位公子出击之时在大本营的后盾。

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再来,东吴孙家和刘表家族形同仇寇,长沙是孙家发迹的基业所在,孙策时代也曾屡次跨江往西攻打刘表而命丧,也正是为了报昔年的夺地盘之仇恨。

纪传体的史书,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特点。

正如,那一位消失在我们视野里的黄忠,或许可以在另外一部纪传体的记录中找到活动的踪迹。

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三国志·太史慈传》

有没有好的对手一起共舞,永远是检验成色的重要说服证据。

“生当于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太史慈临终前的著名遗言,大部分三国迷都耳熟能详。

不过倒不是很多三国迷会留意到一直长据东吴西南线,与太史慈分庭抗礼,让子义最后“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的X因素,很大概率是站在刘磐身后的黄忠。

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随后刘表病死,以汉相自居的曹操降下荆州的时间段内,黄忠则从历史的视野消失了很久。

时间线渠道赤壁之战后,三国正史大迷案发生了。

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及零陵太守刘度,四郡皆降,黄忠也自然地随韩玄加入刘备军,重登舞台。

似乎这一位忠字当头的这位将领,终于盼来了让大汉高升的机会。

论选武将的眼光,东汉末年无人出刘备之右。

收得荆南四郡,新编入阵的武将如此之多,刘备相中且最委以重任的一位武将是黄忠。

为什么不是魏延?不同于《三国演义》魏延在荆南反骨投刘的情节加工;真正在《三国志》中,魏延登场的身份可是刘备的部曲。

所谓部曲,就是私人的亲兵部队;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刘备器重魏延其实也没有错,他是正儿八经的刘备军的嫡系人马。

在经历了漫长的军旅生涯后,终于有机会为同是汉室血脉却胸怀天下的明主效力,不知道随主力军队出发入蜀的黄忠是什么心情呢,是否暗自许下诺言以后每役必奋勇当先?

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随刘备军队入蜀后,刘备与刘璋决裂,黄忠于葭萌关受任进攻成都,作战时身先士卒、勇冠三军。益州定后,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好歹地位是上升到了杂号将军的一档。

身先士卒、勇冠三军,这两个词意味住什么,不需细提。要补充说明的是“先登”一词,这两字绝对不是陈寿随便乱用的。

黄忠:入蜀之战勇冠三军,汉中之战阵斩夏侯


看古代剧集,观众们总爱用“炮灰”形容冲锋的士兵。

事实上,大部分炮灰可不是只是为了风头去做那一秒的英雄,而是他们不想做一辈子的乌蝇。

两军对阵,在前排冲锋的将士伤亡率相当高。所以这批将士的功劳最大、奖赏也最多,这也是为什么明明知道可能会死,但还是要往前冲的动力了。

看剧集,观众们总爱用“炮灰”形容这群士兵。对于出身平平的低阶武人来说。不要命地往前冲,是扬名立万且晋升军衔的唯一的机会。

“先登”代表的是士兵至高无上的荣誉,是真正可以改变普通士兵一生的专有名词。

反秦之战,刘邦率军攻下邑,周勃最先登城;攻秦期间,樊哙屡次先登,这两人在后来都成为了刘邦的大将。

可是,黄忠早在刘表旗下就已经晋升到可以镇守一方的将官的军衔,早不再是普普通通想要靠赌上生命而冲锋搏出头的士兵。

显然,已经很久没有为一个人拼过命的黄忠,有着非要急着证明不可的事情。

再接着,入蜀之后随刘备战汉中。在定军山,黄忠迎来了自己生涯最巅峰的时刻。

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在张飞于巴东郡、巴西郡击退张郃后、在曹刘两军于定军山相持大约一年的节点,法正献出奇计破夏侯渊和张郃组成的钢铁防线。

刘备先是率军夜袭张郃,放火烧敌寨四周的围栏,拖住了张郃军。一如法正所料,夏侯渊将主要兵力分给张郃来护着东围,自己则是冒险率轻兵护南围。

正是因为这个冒失的决策,一生深知“用兵贵在神速”的夏侯渊最终命丧在了出鞘的陈年老刀之下。

黄忠:入蜀之战勇冠三军,汉中之战阵斩夏侯


推锋向前的路上,黄忠狂给士兵打鸡血。两军短兵相接后,山谷内声音震天,曹军的西线元帅夏侯渊在乱战中被斩杀。

一位超卓绝群的军师搭档,一位值得为其挥洒一切热血的君主,一位亟待证明自己的将领完成了一次美妙绝伦的斩首行动。

不知道那一个夜晚,坐在定军山下,黄忠深情的目光望过去,会不会都是自己早年行伍陷阵的影子呢?

不同于威震华夏的军团元老关二爷,也不同于早就声名在外的西凉将门之后马孟起,只有在定军山那一个夜晚过后,黄汉升才真正拥有了入列五虎上将的资本。

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明年卒,追谥刚侯。子叙,早没,无后。

在受封为五虎上将后的第二年,黄忠就与世长辞,这是历史上的记载。

这个看似不怎么虐心的结局,正是黄忠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在人生的最后十年才遇上了刘备,早就断后全无后顾之忧的黄忠,余生又还有什么可追求的?

无非只是“大丈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而已。

黄忠:入蜀之战勇冠三军,汉中之战阵斩夏侯


出于这个角度的考虑,笔者非常认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黄忠最后因刘备而命丧夷陵之战结局的文学化处理。

无论是从“推锋”、“先登”这些作战风格描述的字眼;还是从消失掉的青年事迹,抑或是关二爷口中的“不与老兵同列”之“兵”字来看,黄忠很可能是一位100%纯粹从底层打拼出发的沙场老将。

哪怕是花了大半辈子打滚于乱世的行伍之间,也并不是每一位沙场老将都有办法像羽、飞、云、超四虎一样留下更多的武勇印记。

最终,黄忠还是做到了。

最终为黄忠这位千古典范军人留下了名垂千古的资本是什么呢?

他靠的不是士族或者将门的出身,也不是过人的帅才,而恰恰是在已经展示出“将才”的情况下,依然会为了主公无数次像力求“先登”小兵一样会去陷阵冲锋。

在下认为,这样一个老去的背影,以成为卡牌或者MOBA英雄的方式走进入了新一代的年轻目光。如果不是过分魔改的话,其实也未尝不可,这是题外话了

黄忠:入蜀之战勇冠三军,汉中之战阵斩夏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