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十五年前,我与友人温郁松一起游览南阳府衙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大杂院。如今修葺一新,在府衙前后走走看看,冬日的阳光洒在开阔的大堂前面,令人惬意。

在府衙燕思堂的东屋,我看到了几幅名人题字,内容是称赞1936年南阳的土地清丈活动。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什么是土地清丈,说通俗点,就是重新统计土地面积,厘清边界,做好界定和分配工作,而与土地清丈工作同时进行的,往往是人口统计。新朝建立,国家初步稳定,第一件事便是做这样的事情,土地和户籍涉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出台,关系地方利益,对于政府和老百姓,都是大事。

经野分田,厥为古制。谷禄不平,为政之弊。

堪丈农亩,裕国至计。既清地权,乃均赋税。

绩若南阳,共觇刊制。

——河南南阳县土地清丈专刊题词 孙科

行政必自经界始。

——河南南阳县土地清丈专刊题词 冯友兰

体国经野

——于右任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其中于右任等人写“体国经野”四个字,令人印象深刻。

这四个字语出《周礼》,体是划分,似乎还有以国为体的意思。经,经纬四野,也有划分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治理城内城外。

在春秋战国时期,城里面和郊区的人,叫国人,城墙外面的人,叫野人。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城墙内外,有着自由和义务之分,国人有一定的议事权,享受国家利益的同时,对国家也有一定义务,例如有义务纳税和打仗;

野人呢,相当与除了种地吃饭,拉呱闲话,对国家没有什么要紧的责任,是国人的奴役阶层,他们的作用就是供养国人。

当然,这种机械的划分越到后世越抽象。就像如今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区别,享受的政治权利大小和便利程度不同罢了。

于右任老爷子题写“体国经野”这四个字,是称赞土地清丈,对城里人,乡下人都有好处,是致力于治理国家的第一步。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而让我心有所思的是,国与野的划分。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南阳梅花寨,红色位置为府衙

在府衙的门前,有一副清末的南阳地图,内城面积并不大,里面却林立了府衙、文庙、兵营、书院、祠堂、火药局,所谓“国人”,能供城里人能居住的地方,面积很小。

这城里人除非住在这些事业单位和“国企”分配的内部房里面,其他能住的地方,地价不会便宜。住在城里,基本上是挨着政府机关驻地,临近学校和娱乐场所,能住这样的位置,一定非富即贵。而在集权专制的皇权社会,世袭、科举是入官的主要途径,城里这些人,排除一些做生意的富商,多数人应该都是公务员的家属。

这样一来,体国的含义不就是加强内部管理吗?本来就是自家人,自家人基本都是官吏及家属,那么管理自家人,就要靠一套伦理和法典,这伦理和法典,简单来说,就是儒学的外衣,法家的手段,阴阳家的投机。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所以看那府衙的楹联,都是儒家的修身反省和谆谆告诫。我们著名的词作家乔羽先生来南阳,游历府衙,写了几个字:“干部来此应多思。”

当时一群陪同的领导和观众都拍手称好。乔老爷子,应该是看了府衙不少的楹联,有感而发。

看府衙的几幅楹联:

“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

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

“春雨无私进衙先拜清风二字

青筠有节出府再留正气一身”

“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

但问一官两千石所造何功”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这些楹联读起来何等灿烂,不过实际做不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有一个偏见,就是条幅上宣传什么,实际上就缺少什么。以这样的眼光看了好多年,基于个人偏见和经验,总是觉得大差不差,你看那清代府衙楹联那么高大上,本应该清官无数,那为什么老百姓还说:“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呢?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冯友兰先生的父亲曾经做过短暂的清知府,冯先生在回忆童年的时候讲了一些衙门的事情。

知府靠地方的税收养活,但是知府所带的师爷和一批内务人马,是没有工资的,他们要靠知府大人靠派给他们的各种差役中获取“工资”,那么这里面的门道就有很多。据我所知,从收租用大斗小斗到写诉讼状,给人打板子下手轻重,都可以捞到钱。就看知府大人带的队伍有心够不够黑而已。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木驴展示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俗话说,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衙门的钱,下水的船。法无三日严,草是年年长,公门里面好修行啊。

国人的治理,自有一套阳奉的规则,和阴违的操作方法。嘴上仁义之乎者也,心里就要遵循“厚黑学”教主李宗吾的那一套求官办事功夫,脸皮要厚,心底要黑,“空、恭、绷、聋、弄”,即写官样文章要空,不能说真话;

对上司要外表恭敬,如同发自肺腑;对待下级和老百姓要有威严,绷着脸,说话要有大道理,最好引经再据个典,让人听不懂;对来自下面的大实话,要装聋作哑;当然摸爬滚打,想往上爬,少不了花钱,还要有门道、会弄钱。这在皇权社会,可谓做官必备技能。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看《万历十五年》里面说的那个海瑞,硬是一个愣头青,不按规则办事,不照常理出牌,节度使上任,别人都大摆筵席,他硬是写亲笔信告诫,满口仁义道德,弄得人人讨厌,连自己救命恩人徐阶的弟弟贪赃枉法了,也丝毫不留情面地逮捕,弄得众叛亲离,成了一个人人敬而远之的怪物,这样的官员,怎么能成大事?当然,我说的都“封建专制”时代的事情,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嘛。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体国”说完,该说说如何“经野”。《孟子》上记载: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说简单点,井田制,就是在地上画个“井”字,中间那块儿是公家天地,用来交租,其余八块田地由八户分别耕种,中间的地由八家共同耕种。野人,就是做这事的。野人没有什么地位,征战的劳逸,国人的消耗,基本上要靠野人的“同养公田”才可以。

井田制虽然后来开阡陌,均田制了,但是农村供血城市的格局,至今不变。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成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啊。把中国比作一个人的躯体,躯体再强壮,也要靠血液供养,没了血液,怎么生活?这就是国军失败的原因嘛。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南阳府衙地牢


中国不少朝代的改朝换代,都伴随农民起义,农民没法活了,就要揭竿而起。农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打天下,分田地,这个田地的分法最初也很单纯,就是平均分配,天下不患贫而患不均,地少了可以,但是不能不平均,大家都是人,凭什么他要比我多?

我们现在闹革命,你还信什么“国人”和“野人”,首先就是革命的对象,理由嘛,很简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样多好。老子把天下打下来了,老子也是城里人。但是我们既然改朝换代,就不能重蹈覆辙,我们要自己要: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国家出面管理一切。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相必诸位也能看明白,我是在说这个太平天国。想象着一个没有等级,男女平等的大同世界,想一想,都很美。

可惜,太平天国失败了。从生产力角度来看嘛,地区有不均,中国那么大,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差异必然存在,“国”与“野”不仅仅是行政的划分,也更是根据经济、地理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人为地要抹平这些区分,难免太乌托邦。中国的农村曾经长时间处在封闭、稳定的“井田制”思想笼罩下,治理靠乡贤,维持靠一代一代的年轻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儒家伦理、世俗道德、宗教教义以及一些阴阳迷信,在农村社会扮演着法律的角色。

可是工业革命,加大农村与城市差距的同时,也破坏了农村与城市几千年以来所处的平衡。农村成了工业生产和消费的一个环节,而不单单是“国”与“野”机械的划分中,被奴役、供养“国人”的那个主体。这个时候,靠自产自销,物物交换的传统农村社会就无法维持下去。

费正清先生在《剑桥中国史》上说,新学教育发展以来:“农村中比较有志力的分子不断的想城市跑,外县的向省会跑,外省的向首都与通商大埠跑”

“而且这种流动越来越变成时单向的迁移。”

这个现象,我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更是深有体会。大学毕业生向往北上广,农民工在大城市打工挣钱,农村只剩老弱病残幼,这现象也是中国如今的大问题。

在新学教育、工业革命以前,中国的国与野的虽然有划分,但是从对儒家、法家、阴阳家的因循方面,区别不大。虽然国与野有所区别,但两者所享有的价值观,儒家伦理等内容,可谓相同。

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里的楹联,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念和大户人家的家训、农民的俗语并没有太大差别。官员退休了,告老还乡,还能影响一方。而如今,这些规矩被颠覆,新学教育,也不再是四书五经那一套,而是西方所谓科学的课程划分。农村被掏空。成了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地方,城市对农村的需求从单纯的农业,升级为劳动力和人才的吸引。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五四运动以后,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等人,都相继在中国的农村开展过乡村改革实验。

晏阳初在《平民理论》中说:“中国社会是高度集权化的政治体制和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的统一,皇权只能管理到县,不能管理到分散的彼此隔绝的乡村社会。乡村社会实际上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绅士来治理。绅士身份是通科举制度相联系的,一般指具有生员以上身份的“民”,绅出为官,官退为绅。在正式的权力机构无法深入社会基层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绅士凭借自身垄断的知识权威和政府赋予的政治特权,成为地方基层社会的权威。

政府——绅士——村民。

但是,随着绅士阶层失去了基本的力量补充,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千年以来绅士阶层管理乡村社会的传统。”

陈独秀在《新教育是什么?》说,农学生只知道读讲义,未曾种一亩地给农民看;供学生只知道在课堂上划图,未曾在机械上、应用化学上供给实业界的帮助,等等,解决这个弊病——惟有社会与教育打成一片,一切教育都建设在新社会的需要上面,不建设在造成个人的伟大上面。”

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献计献策。不过都无法突破时代的格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人、野人,都是人民。

中国的户籍制度虽然正在瓦解,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依然很大,体国经野,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消除城乡差距,如何最大限度地追求一下自由平等的乌托邦价值观,是个问题。

南阳府衙,一部国家制度发展史!

河南巡抚于荫霖墓前遗留的一对石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