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哪四大梆子,分别分布在哪些地方?

愛可烘焙花脸胡


山西四大梆子包括蒲剧,最早形成的大戏,流行于晋南(运城、临汾、吕梁南部)

上党梆子,与蒲剧有同等文化资格,是最早形成的(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大戏,流行于晋东南(长治、晋城)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是由山陕梆子北上到当地,又结合当地方言、秧歌、道情戏发展而成。流行于晋中(太原、忻州、晋中、阳泉、吕梁中北部)

北路梆子,是由山陕梆子北上到当地,结合当地方言发展而成,流行于晋北(朔州、大同、内蒙古部分地区)


山里草娃


山西是地方戏发祥地之一


四大梆子


1.中路梆子(晋剧)


代表作:《打金枝》、《红娘子》、《千古恨》等

代表人物:孙丽红、谢涛、李月仙等

多在山西中部一带


2.蒲州梆子(蒲剧)


代表作:《窦娥冤》、挂画《西厢记》、《赵氏孤儿》等

代表人物:王有才、孙广盛等

多在临汾、运城一带


3.北路梆子


代表作:《金水桥》、《四郎拜母》、《李三娘》等

代表人物:杨仲义、张彩萍、詹丽华、郝建东等

多在北部大同、朔州、忻州一带


4.上党梆子


代表作:《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

代表人物:赵清海、高玉林、张保平等

多在长治、晋城一带


豫中李三


山西四大梆子的渊源及流传前面各位都基本说的准确全面,不须赘述。值得一提的从唐代起,由于统治者是山西太原人李唐王朝统治、宫庭音乐舞伶均以帝乡乐韵为主,蒲州梆子,晋地河东地区锣鼓乐盛行成谱有规,流传京师长安,唐朝师相山西众多,乡音乡韵成为官方首推娱乐项目。起推动作用的九龙口上起坐的唐明皇还是优秀的鼓师,从此蒲州梆子进京一发而不可收拾,晋地从南到北各有掩变,派生。宋、元都城迁移,各朝虽有变化,但不离蒲谱之宗。元代河东关汉卿,马致远等曲剧家更以蒲音蒲韵为本发扬广大,使蒲州梆子成为万方乐剧之宗,各地乐人优伶争相仿效,加入夹杂本地的方言,音韵自成一体,成为地方剧种。象关汉卿在蒲州(今永济市辖)柳巷感念先朝唐代柳宗元柳河东先贤谱曲牌《柳生芽》以示记念。现在秦腔剧中广为应用,秦地丧葬鼓乐也以《柳青娘》为名应用。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道教全真门龙门派七代宗师王常月把道教音乐以山西梆子音韵推行对形成全,真十方韵功不可没!现在蒲剧,晋剧,秦腔,道情,豫剧,京剧中的曲牌,如《普痷咒》《幽冥韵》《鸿雁赞》《小开门》《鬼王令》《三眼冒》等主旋律基本一致,和道乐相同,只是地方音韵元素多些。所以蒲剧(蒲州梆子)为百剧之祖,万戏之宗。所谓汉、徽班进城创京剧是一派胡言,无影无宗之说!


手机用户91698759431


山西四大梆子山西“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晋剧)、蒲州梆子(蒲剧)、北路梆子(雁剧)、上党梆子四大代表戏曲剧种.中路梆子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义庆班等。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炮烙柱》、《锋箭头》、《吉庆图》、《落马湖》、《北天门》、《抚琴》、《偷鸡》、《扫雪》、及昆曲戏《草坡》、《赐副》、《庆顶珠》等。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不过,此时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戏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为首的蒲州梆子、三庆班为首的京都花腔班、鸣福班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跃在中路地区,形成了多剧并存、争芬斗妍的时代。蒲州梆子: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山西蒲州与陕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陕州(今陕县)﹑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居黄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著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乱弹”流行。後来﹐分别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虽为两个剧种﹐但实同源於此。它们唱腔相似﹐戏路相通﹐今虽各有不同发展变化﹐然两地艺人均自称为“乱弹”。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阳竹枝词??乱弹词》中﹐称道平阳(今临汾)乱弹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异常出色﹐可知当时晋南乱弹流行的盛况。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间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记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黄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陕两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艺人一直有相互搭班演戏的习惯。嘉庆年间﹐北京有“山陕班”演出﹐直到光绪﹑宣统年间﹐蒲州和同州艺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须生郭宝臣(元元红﹐蒲州梆子艺人)和白长命(盖陕西﹐旦﹐同州梆子艺人)演出《鞭打芦花》就是一例。故京﹑津﹑直隶(河北)一向谓之“山陕梆子”。此外﹐他们还有过共同组班南下﹐在湖北襄阳老河口演戏的经历。山陕梆子对各地梆子腔剧种的形成﹐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北路梆子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约在明末清初,形成于陕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一带的以“奚琴”和梆子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山陕梆子”,开始向四周扩散传播,衍变为支系庞杂、势力强大的北方梆子系统,山陕梆子的北路蜕化出一个北路梆子新剧种。该剧种以其慷慨激越的边塞风骨,流布于晋北、内蒙、陕北及冀西北等广阔地带,受到 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赞赏。   明末清初,是北路梆子的形成期,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为北路梆子的成熟期,一是有了本地固定的班社,如:大成班、吉庆班、自成班、兴顺班、二如忘班,三顺园和老同庆班等。二是有了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剧目,如:乾隆时的《龙凤剑》、《朱仙阵》等,嘉庆时的《水晶宫》、《宝红裙》、《狮子洞》等,道光后的《美人图》、《闹皇宫》、《铁龙山》、《忠义节》、《日月图》等。   清同治至抗日战争前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班社众多,总数约有一百几十个,他们分别活动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最北部,个别班社更远涉库伦(今乌兰巴托)及甘肃等地。名家多若繁星,仅进京献艺享名的就有“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红”孙培亭、“云遮月”刘德荣、“盖七省”董瑞喜及“天明亮”、“捞鱼鹳”、“盖北京”等多人,本地名角更是数不胜数,“十六红”焦生玉、“十八红”马金虎、小“十三旦”郭占鳌等是其佼佼者。1954年,在文化部和省领导的关怀下,北路梆子剧种恢复,1955年建立忻州专区北路梆子剧团,后大同市、包头市、宁武县、丰镇县、五台县及雁北地区陆续建立北路梆子剧团,并在忻县、雁北创办戏校,依靠幸存的老艺人贾桂林、王玉山等发掘剧目三百多个,使北路梆子枯树新枝,重获青春。   北路梆子艺术基础雄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流畅,与此相适应,在表导演艺术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该剧种行当分为红、黑、生、旦、丑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脸、青衣合称“三大门”极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称“三小门”,侧重表学业。北路梆子音乐包括唱腔,曲牌、锣鼓经三部分。唱腔的主要部分为板式变化体梆子腔,还有部分用于专戏专人演唱的昆曲、吹腔、南罗、俗曲、民歌等。伴奏乐器,梆子腔用板胡、二弦、三弦、四弦和鼓板、梆子、马锣、水镲、小锣、铰子等,“昆曲”等间用唢呐与笛。   在晋北一带还有晋北道情(晋北地区神池道情、右玉道情、代县道情、应县道情等几大流派的统称)、河曲二人台、耍孩儿、灵丘罗罗腔、朔县大秧歌、广灵大秧歌、繁峙秧歌等小戏种。 上党梆子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当地人称“大戏”,晋南人称“东府戏”,河北邯郸一带称“西府调”、“泽州调”,也曾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定下“上党梆子”这个名字。 上党梆子过去的班社,除梆子外还兼演上党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和上党皮黄,共五种声腔。合称“昆梆罗卷黄”。近年来,昆、罗、卷已绝迹舞台,只是以梆子为主,有些剧团或唱些皮黄。 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板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匹六]、[垛板]等;曲牌体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铃]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调。调式是微调式;除[紧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类板式中的过门,都是宫调式的。伴奏乐器:打击乐是音响强烈的大锣、大鼓,弦乐是巨琴、二把和胡胡。 上党梆子的基础功叫“三把”。它运用起来稳健大方,雄壮有力;不足之处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观。表现手法是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强烈明快。行当方面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 上党梆子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富,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


展杰


山西四大梆子分别为蒲州梆子(蒲剧)、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以及尚党梆子

蒲州梆子形成于明末清初,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等地。

中路梆子,主要分布在太原以及其周边地区。

北路梆子流行于晋北、内蒙、冀北等地。

上党梆子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


谦虚的寒寒


山西省戏剧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晋南地区,是山西省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山西四大梆子是指山西省传统戏曲剧种中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一脉桕承,皆为梆子声腔的正宗。上党梆子,起源于素有深厚戏曲传统的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山西西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这四大梆子都是群众基础较广的山西戏剧剧种。


A信仰_258930162


山西省戏曲剧种四大梆子是蒲州梆子(蒲剧)、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蒲剧分布在晋南地区和豫西北地区;晋剧分布在晋中地区、晋北部分地区、内蒙古中部地区和冀北地区、陕北地区;北路梆子分布在晋北地区;上党梆子分布在晋东南地区。


翟建锋


蒲剧

晋剧

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并称山西四大梆子


美璃职场攻略


山西四大梆子

山西“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晋剧)、蒲州梆子(蒲剧)、北路梆子(雁剧)、上党梆子四大代表戏曲剧种.

中路梆子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义庆班等。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炮烙柱》、等。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不过,此时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戏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为首的蒲州梆子、三庆班为首的京都花腔班、鸣福班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跃在中路地区,形成了多剧并存、争芬斗妍的时代。

蒲州梆子:

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山西蒲州与陕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陕州(今陕县)﹑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居黄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著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乱弹”流行。後来﹐分别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虽为两个剧种﹐但实同源於此。它们唱腔相似﹐戏路相通﹐今虽各有不同发展变化﹐然两地艺人均自称为“乱弹”。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阳竹枝词??乱弹词》中﹐称道平阳(今临汾)乱弹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异常出色﹐可知当时晋南乱弹流行的盛况。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间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记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黄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陕两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艺人一直有相互搭班演戏的习惯。嘉庆年间﹐北京有“山陕班”演出﹐直到光绪﹑宣统年间﹐蒲州和同州艺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须生郭宝臣(元元红﹐蒲州梆子艺人)和白长命(盖陕西﹐旦﹐同州梆子艺人)演出《鞭打芦花》就是一例。故京﹑津﹑直隶(河北)一向谓之“山陕梆子”。此外﹐他们还有过共同组班南下﹐在湖北襄阳老河口演戏的经历。山陕梆子对各地梆子腔剧种的形成﹐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约在明末清初,形成于陕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一带的以“奚琴”和梆子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山陕梆子”,开始向四周扩散传播,衍变为支系庞杂、势力强大的北方梆子系统,山陕梆子的北路蜕化出一个北路梆子新剧种。该剧种以其慷慨激越的边塞风骨,流布于晋北、内蒙、陕北及冀西北等广阔地带,受到

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赞赏。

明末清初,是北路梆子的形成期,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为北路梆子的成熟期,一是有了本地固定的班社,如:大成班、吉庆班、自成班、兴顺班、二如忘班,三顺园和老同庆班等。二是有了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剧目,如:乾隆时的《龙凤剑》、《朱仙阵》等,嘉庆时的《水晶宫》、《宝红裙》、《狮子洞》等,道光后的《美人图》、《闹皇宫》、《铁龙山》、《忠义节》、《日月图》等。

清同治至抗日战争前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班社众多,总数约有一百几十个,他们分别活动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最北部,个别班社更远涉库伦(今乌兰巴托)及甘肃等地。名家多若繁星,仅进京献艺享名的就有“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红”孙培亭、“云遮月”刘德荣、“盖七省”董瑞喜及“天明亮”、“捞鱼鹳”、“盖北京”等多人,本地名角更是数不胜数,“十六红”焦生玉、“十八红”马金虎、小“十三旦”郭占鳌等是其佼佼者。1954年,在文化部和省领导的关怀下,北路梆子剧种恢复,1955年建立忻州专区北路梆子剧团,后大同市、包头市、宁武县、丰镇县、五台县及雁北地区陆续建立北路梆子剧团,并在忻县、雁北创办戏校,依靠幸存的老艺人贾桂林、王玉山等发掘剧目三百多个,使北路梆子枯树新枝,重获青春。

北路梆子艺术基础雄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流畅,与此相适应,在表导演艺术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该剧种行当分为红、黑、生、旦、丑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脸、青衣合称“三大门”极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称“三小门”,侧重表学业。北路梆子音乐包括唱腔,曲牌、锣鼓经三部分。唱腔的主要部分为板式变化体梆子腔,还有部分用于专戏专人演唱的昆曲、吹腔、南罗、俗曲、民歌等。伴奏乐器,梆子腔用板胡、二弦、三弦、四弦和鼓板、梆子、马锣、水镲、小锣、铰子等,“昆曲”等间用唢呐与笛。

在晋北一带还有晋北道情(晋北地区神池道情、右玉道情、代县道情、应县道情等几大流派的统称)、河曲二人台、耍孩儿、灵丘罗罗腔、朔县大秧歌、广灵大秧歌、繁峙秧歌等小戏种。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当地人称“大戏”,晋南人称“东府戏”,河北邯郸一带称“西府调”、“泽州调”,也曾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定下“上党梆子”这个名字。

上党梆子过去的班社,除梆子外还兼演上党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和上党皮黄,共五种声腔。合称“昆梆罗卷黄”。近年来,昆、罗、卷已绝迹舞台,只是以梆子为主,有些剧团或唱些皮黄。

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板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匹六]、[垛板]等;曲牌体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铃]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调。调式是微调式;除[紧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类板式中的过门,都是宫调式的。伴奏乐器:打击乐是音响强烈的大锣、大鼓,弦乐是巨琴、二把和胡胡。

上党梆子的基础功叫“三把”。它运用起来稳健大方,雄壮有力;不足之处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观。表现手法是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强烈明快。行当方面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 上党梆子具有粗犷、健康的艺术特色。台步、身段都有淳朴古老的特点,唱腔、音乐高亢、委婉、活泼,曲牌丰富,每种唱腔各有各的乐器和上演剧目。


快乐的嘟噜鼠


山西“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晋剧)、蒲州梆子(蒲剧)、北路梆子(雁剧)、上党梆子四大代表戏曲剧种.

中路梆子

晋剧,原名中路梆子,它是在蒲州梆子孕育下产生的一个剧种,起初主要活动在山西省中部地区,即清代的太原府、汾州府及平定州所辖的各县。后来,由于发展迅猛,流传地区逐步扩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直至成为今天山西省戏剧的代表剧种——晋剧。

比较出名的新承戏班有:介休的和盛班、徐沟的五义园、太谷的四盛和班、祁县的双庆园、太原的郝店班、汾州府的义庆班等。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以及鼓师杨青、宋兴儿,琴师彭根只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诗》、《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炮烙柱》、《锋箭头》、《吉庆图》、《落马湖》、《北天门》、《抚琴》、《偷鸡》、《扫雪》、及昆曲戏《草坡》、《赐副》、《庆顶珠》等。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吐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不过,此时的中路梆子,在山西戏苑中仍是一枝新秀,而以金和班为首的蒲州梆子、三庆班为首的京都花腔班、鸣福班为首的江南昆曲班等,仍活跃在中路地区,形成了多剧并存、争芬斗妍的时代。

蒲州梆子:

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山西蒲州与陕西同州(今大荔)﹑朝邑﹐河南陕州(今陕县)﹑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居黄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著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乱弹”流行。後来﹐分别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虽为两个剧种﹐但实同源於此。它们唱腔相似﹐戏路相通﹐今虽各有不同发展变化﹐然两地艺人均自称为“乱弹”。孔尚任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平阳竹枝词??乱弹词》中﹐称道平阳(今临汾)乱弹名小旦葵娃“花梆子”碎步异常出色﹐可知当时晋南乱弹流行的盛况。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间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中记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黄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陕两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艺人一直有相互搭班演戏的习惯。嘉庆年间﹐北京有“山陕班”演出﹐直到光绪﹑宣统年间﹐蒲州和同州艺人仍有在北京同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须生郭宝臣(元元红﹐蒲州梆子艺人)和白长命(盖陕西﹐旦﹐同州梆子艺人)演出《鞭打芦花》就是一例。故京﹑津﹑直隶(河北)一向谓之“山陕梆子”。此外﹐他们还有过共同组班南下﹐在湖北襄阳老河口演戏的经历。山陕梆子对各地梆子腔剧种的形成﹐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约在明末清初,形成于陕西同州和山西蒲州一带的以“奚琴”和梆子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山陕梆子”,开始向四周扩散传播,衍变为支系庞杂、势力强大的北方梆子系统,山陕梆子的北路蜕化出一个北路梆子新剧种。该剧种以其慷慨激越的边塞风骨,流布于晋北、内蒙、陕北及冀西北等广阔地带,受到

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赞赏。

明末清初,是北路梆子的形成期,清乾隆至咸丰年间为北路梆子的成熟期,一是有了本地固定的班社,如:大成班、吉庆班、自成班、兴顺班、二如忘班,三顺园和老同庆班等。二是有了比较丰富而完整的剧目,如:乾隆时的《龙凤剑》、《朱仙阵》等,嘉庆时的《水晶宫》、《宝红裙》、《狮子洞》等,道光后的《美人图》、《闹皇宫》、《铁龙山》、《忠义节》、《日月图》等。

清同治至抗日战争前是北路梆子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班社众多,总数约有一百几十个,他们分别活动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最北部,个别班社更远涉库伦(今乌兰巴托)及甘肃等地。名家多若繁星,仅进京献艺享名的就有“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红”孙培亭、“云遮月”刘德荣、“盖七省”董瑞喜及“天明亮”、“捞鱼鹳”、“盖北京”等多人,本地名角更是数不胜数,“十六红”焦生玉、“十八红”马金虎、小“十三旦”郭占鳌等是其佼佼者。1954年,在文化部和省领导的关怀下,北路梆子剧种恢复,1955年建立忻州专区北路梆子剧团,后大同市、包头市、宁武县、丰镇县、五台县及雁北地区陆续建立北路梆子剧团,并在忻县、雁北创办戏校,依靠幸存的老艺人贾桂林、王玉山等发掘剧目三百多个,使北路梆子枯树新枝,重获青春。

北路梆子艺术基础雄厚,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流畅,与此相适应,在表导演艺术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该剧种行当分为红、黑、生、旦、丑五大行。其中胡子生、大花脸、青衣合称“三大门”极重唱工;小生、小旦、小丑合称“三小门”,侧重表学业。北路梆子音乐包括唱腔,曲牌、锣鼓经三部分。唱腔的主要部分为板式变化体梆子腔,还有部分用于专戏专人演唱的昆曲、吹腔、南罗、俗曲、民歌等。伴奏乐器,梆子腔用板胡、二弦、三弦、四弦和鼓板、梆子、马锣、水镲、小锣、铰子等,“昆曲”等间用唢呐与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