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街亭之战中,为什么马谡要把军队驻扎在山上?他怎么想的?

中华万年无期


马谡并非真的只是书呆子,驻守山上应该是他思考后做出的决定。历史上,刘备曾评论马谡“言过其实”。书籍常把马谡认为是只懂理论没有实战的“书呆子”,历史结局没有办法改变,马谡的失败是事实。但整个街亭之战难道马谡真的不懂街亭的必要性吗?面对张郃极具优势的魏军,把军队驻守山上,很可能是马谡根据当时大局环境下做出的颇具无奈的决定。他的想法也很简单,保命和延缓魏军进攻。



街亭现在在甘肃省秦安县往北的陇城镇。根据古代史书描述,街亭是有南北两山,一条河和一条路从两山穿过,河靠近北山,街亭宽6公里,长十几公里,地带开阔。和《三国演义》中街亭易守难攻的地形描述有着一定出入。这里确实可以依托山地进行防御,进退均可,但大军也可以在此地展开部署,争锋相对。在《孙子兵法》中,对街亭类似要地有描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是故交地,吾将谨其守。”街亭正是这是四通八达,敌我双方可以往来均可的交地。兵书上交代对这种地形应谨守堡垒,切断道路,所以在街亭这样既有开阔平原可进攻又有山丘可供据守的地形地势,马谡要么在平原地区有城池依托据守,要么就上山居高临下据守,只能二选一。从下图街亭现今的地形图也能看出,街亭未必是个好防守的地方。

然而,街亭到底有没有可以用来依托的城池据守也是一个问题。街亭遗址的考古80年代曾经发现过很高规格的蜀汉古墓,通常认为是马谡墓,然而街亭遗址却极少发现古代城池遗址,所以可能并没有可以用于可供据守的坚固城池。街亭应叫街泉亭,在东汉至多应是县级行政地位,且位置离中原人口充足地区较远。东汉末年烽火连天,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街亭必定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连绵烽火导致的百姓流离失所,恐怕当时的街亭即使有县级的古城,也已经残破不堪。另一方面,张郃的军队到达街亭时间很快,几乎没有给马谡加固城池的时间。

曹魏更注重发展陇右军事地区,多次爆发战事的街亭并不是理想的安家生活区域。这样的情况下,面对曹魏实力派大将张郃的军队,马谡处于绝对劣势,又要完成任务。为上之策,可能就只剩下依托山地固守的选择,唯有等待诸葛亮完成战略目的来救援,才有赢的希望。所以马谡只能将军队驻扎山上,张郃也不是熊包,一到街亭就看出了马谡计策的利与弊,所以即刻包围马谡。

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准确记载街亭之战双方具体兵力。但依据诸葛亮北伐的兵力来推,马谡自身也只能带数千兵力。而当时根据《三国志》对《魏书》注引中,又说明曹真当时有五万兵马,所以在街亭之战,我们可想而知,马谡面对的是自身兵力多出一倍或者两倍的优势魏军。在街亭战场平原开阔的地带,野战能力强大且有骑兵相助的魏军足以靠人数优势碾压马谡的部队。所以马谡当时的想法则是避其锋芒,将军队在山上驻扎,减少我方劣势,使得曹魏不能快速增援到陇右。

纵观街亭一战的失败,负最大责任的应是诸葛亮。或许他低估了街亭防守的难度,或许他高估自己兵分三路能取得的战果。而马谡则在街亭一战中也有自己的计谋,依据现有地形和利弊条件,做出最有利于达到战术目的的决定,这才导致他最终将军队驻扎山上。


静听竹林风


看的远又安全舒适


用户3900671451732824


仔细看看书,他怎么想的书上都有。


胡-苍白色火焰


他仿效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个十足的书呆子。


用户2108481740067刘


上山自有其军事必要性。

蜀汉军以山地步兵为主,需要一个依托阵地阻击魏军,背山列阵有利于保证自己侧后安全。

从卫星地图可以看到,千河支流清水河通过街亭附近,正好就在蜀军依托的南山之前,取水并不困难。《孙子兵法》云:"绝山依谷,视生处高",背山面水是军阵布设的常态,马谡的做法并无不妥。

马谡“舍水上山”不是骄傲,反而是过分谨慎。

马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战经验,他没有自己的基本部队,骤然统领大军出征,也来不及熟悉下属诸军情况,实际上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因为不了解各营战斗力,没能把最坚强的部队放在一线。于是前军被张郃精骑轻易冲垮,不得不过早撤退上山,全军陷入完全被动。

有兴趣的的话,可以看我的头条文章《「三国乱弹」街亭之战的是是非非》


真正鳄鱼不哭


马谡屯兵孤山是有他的用意的,但是这些想法却都不符合当时街亭的实际情况。

第一,就是居高临下。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街亭之战中,魏军骑步五万人,而蜀军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马谡的兵力严重不足,因此他才会想据山而守,如果魏军胆敢进攻,蜀军居高而下,以逸待劳还可以打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但是马谡却错估了一个重要的事情,当时的诸葛亮根本不需要马谡打什么反击战只要马谡能够拖住魏军主力就行了。当时的蜀国正在猛攻战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将高刚已经有投降之意了,诸葛亮只需要马谡够撑到蜀军主力回援,而马谡却想用街亭之战作为自己军事上的一个亮点,打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最终却自食苦果。

第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破釜沉舟、韩信背水一战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兵退无可退自然会爆发出高昂的士气和惊人的战斗力,马谡自然也有这样的想法: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但是马谡却又没有考虑到,项羽、韩信都是没有办法而为之,而他则是自断后路主动把水源放弃。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来蜀军依靠泉水完全不必为水发愁,如果当道扎营的话蜀军就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张郃为了救祁山不得不进攻。而马谡主动放弃水源,据守孤山,就相当于把主动权拱手让人了,张郃把水源一断,就变成马谡不得不进攻了,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而把战略主动权拱手让人只能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马谡据山而守的目的,其实在兵书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却只知道照搬兵书而不考虑战场的实际状况,如果他能够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再加上王平的辅佐,那么守住街亭应该不会是太大的问题,如果能够守住街亭,稳固陇右,那之后的作战就有了更大的赢面,克复中原也不是没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失败,魏国也把防御重心从东吴转移到了蜀汉,蜀汉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机会,马谡即使是死也弥补不了他的罪过啊。


烟雨笑春风


还记得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吗?国民党精锐整编74师,全部美式机械化装备。在重点进攻我山东解放区时,爬上了孟良崮固守待援,结果被我华东野战军全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我军大获全胜。

即便一天仗没打过的人,也知道汽车和重炮上不去山。轻易丢掉这些先天优势,难道张灵甫是傻子?当然不是。人家就是要利用固守的机会,牢牢地吸住我军主力,然后四周的国民党大军再团团围住我军形成反包围。他在中间来个中心开花,战局将会是什么局面!

当年马谡据守街亭,何尝不是如此想法。

马谡之所以放弃山下扎寨而据守山上,正像他对王平所讲,我熟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计于我,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断我水道,我军岂不死战,可以一当百矣!

马谡想的和张灵甫何其相似。结果,当魏兵真正断其水道,士兵喝水吃饭都成了问题,军心自乱,哪里还有体力打仗,加上司马懿又放了一把火,士兵饥渴难耐,斗志全无,一触即溃。以一当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马谡是犯了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他没有实战经验,不根据实际情况去处理问题,是典型的纸上谈兵,这也是兵家之大忌。他这一闹不要紧,虽然自己没有被击毙,却成全了诸葛丞相挥泪斩马谡,丞相自己也上书后主自贬三级。更成就了一段《失街亭》的千古佳话!


文化一家人


登高望远!居高临下!想有先手的机会!


xingushi


如果记忆没有错,他被对手断了手源,包围了。但在今天的几百年前以来,火药武器为主的战争中,将军占领高处是优势,用踞高临下火力压制决胜,把握大,易打击敌人,保护自己。而古代兵器不适合驻扎,易遭火攻,围困。


元元125021907


把防御战想成了歼灭战,把长久战想成了速胜战,主观意识提高自己的力量,贬低对手的实力,这样的将领会取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