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极力反对马谡守街亭,为何马谡压上全家性命也要去?

李新仁


正史之中马谡并没有说压上身家性命也要去祁山,他自身无疑肯定是想去的,毕竟成了就是大功一件,但也没提他抢着去。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北伐之际,亲率领大军,打算突袭祁山,这时候需要一个先锋开路,军中很多人认为应该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将,比如魏延、吴懿这种的,但诸葛亮力排众议,自己提拔任命了马谡为先锋。

所以任命完全是出自诸葛亮一个人的意见,正史并没有提到马谡拿了身家性命去力争。

这也是诸葛亮最悔恨的地方,就是因为自己用错了人,导致失去了大好局面,后来为惩罚自己他主动上疏请求自贬三等。诸葛亮曾在战后对街亭之战的失败做了反思,认为此战“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这个“一人”其实指的就是全盘指挥军队的自己,诸葛亮在反思中也是将错误全都归结于自己。


马谡压上全家性命应该是在《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演义中,在要命先锋时,马谡自告奋勇为先锋守街亭,面对质疑,他还立下了军令状。

演义这样写或许是罗贯中老先生为了给诸葛亮减轻一点舆论压力,毕竟诸葛亮在演义里是圣人,是不会犯错,也是不能犯错的,因此把诸葛亮选马谡当先锋改成马谡自告奋勇,这样诸葛亮的负担就小了很多了,背上的锅也轻了不少。

诸葛亮虽然能力很出众,但他终究也是一凡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他也是会犯错的。总的来说,他已经做的够好了,其实只要马谡听诸葛亮原本的安排,不要瞎搞,依旧没多大问题,但谁知道这个马谡太不听话了,硬要瞎搞!

不过演义居然这样提了,我也就强行分析一波吧。

马谡赌上命也要当先锋,是为了有大作为,自此成为诸葛亮手下的大将,而不是一个参军。

当时蜀中大将稀缺,马谡其实想升官难度并不是很大,但前提是他得要立功,于是他就毛遂自荐当先锋了。

其实后来也确实是这样,战场是最好的试金石,王平因为街亭之战保住了实力,所部没有受到太大损失,能力得到了检验,结果就升官了,官位迁为讨寇将军,封为亭侯,自此走向了巅峰。

若是当时马谡成功了,或许他可以达到与大将魏延等人不相上下的地位了。


夏目历史君


马谡自幼熟读兵书。况且任参军后,常与诸葛亮探讨用兵策略,诸葛亮也十分赏识他。毫无保留的传授兵法于他,造成他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性格。诸葛亮也过高地估计了他的本领。委他以重任。马谡自认为他必能守住街亭。立下头功。所以他不惜立下军令状。可惜他有名无实,死读兵书。在街亭扎营时,王平对他山上扎营提出劝告,马谡反唇相讥:我自幼熟读兵书,承相诸事尚问于我。汝不必多言。于是王平分兵在街亭十里外安营扎寨。马谡只知道兵书所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屯兵山上。竟连军队吃水都抛于脑后。以致魏军断其水道而残败。




天高云淡839



枫叶满山4


众人知道马谡乃纸上谈兵之人,故反对其守街亭。马谡自已要去,是自不量力也!


叶荗盛


马谡一直想出人头地。

战争时期,当然需要展现出军事能力才能获得晋升,得到更多重视,获得更高地位。马谡一直担任参军,没担任过军事主官,这是晋升的硬伤。


四川達州


诸葛亮本来想让他露一手,结果惨败,太傲了仗着有诸葛亮撑腰,你们不服我,我做个样子让你们看看,结果败了,也没有人替他求情的。


第一加


你演义和电视剧看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