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說防寒——老車迷的冬季騎行鬥爭史

4年前的秋天裡,我曾在車友圈中做過一次騎行和季節的調查,請大家講一講最喜歡和最討厭什麼季節騎車。在“最討厭”的選項裡,除了海南和西南邊陲的幾個車友之外,絕大部分車友的選擇都是冬天。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本人。對車迷來說,在溫度適宜的季節裡騎行是愜意的享受,而冬日裡的凜冽寒風則是不折不扣的煎熬了。每一個較早玩車(尤其是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護具用品匱乏時期)的北方車迷,記憶裡都有一段抗拒寒冷的苦難史,足以刻骨銘心。

酸甜苦辣说防寒——老车迷的冬季骑行斗争史

所以,在這每年最冷的1月裡,將我車迷生涯中與寒冷作鬥爭的經歷分享給車友們,希望我這跌跌撞撞的一路,能讓你的冬行摩途少些嚴寒、多些暖意……

酸甜苦辣说防寒——老车迷的冬季骑行斗争史

那段不堪回首的開始

我擁有人生第一輛車的時間正是冬天。那是一輛產自上海的XF250A,當地人稱“一代幸福”,是修理摩托車的二表哥700元賣給我的。拿到車的當天晚上,我就騎著這輛破車帶著還在上中學的弟弟和堂弟,一車三人在城東的鄉村裡跑了大半夜。

酸甜苦辣说防寒——老车迷的冬季骑行斗争史

12月底的蘇北大平原,夜晚的溫度滴水成冰。在那個寒冷的夜晚,三個少年縮在一輛老車上瑟瑟發抖,在昏暗的車燈中穿過田間地頭樹林,還有那一座座沉睡在夜幕中的村莊……我們沒有頭盔和護具,只有我戴了一雙表哥修車時用的正面潑膠的薄手套,剛上路手就凍僵了。老家有句話叫“魚頭有火”,意思是人在冬天裡下水捉魚不會覺得冷(興奮使然)。我感覺摩托車也是“有火”的,它會讓痴迷者在騎行中將寒冷拋到腦後。可是,“精神勝利法”並不能讓寒風避開身體,該遭的罪是一點折扣都不打的。那個夜晚,擁有摩托車的興奮勁兒頂著我們跑到油箱見底,在停下來找加油站時,終於手腳冰涼撐不住了。那種全身被冷風吹透之後涼到骨子裡的寒意,現在想來都忍不住要打個寒噤。

酸甜苦辣说防寒——老车迷的冬季骑行斗争史

那個深夜裡,在某鄉政府駐地街上叫開私人加油站的大門灌上10元錢的汽油後,兩衝程發動機又“砰砰砰”歡唱起來,但我弟弟和堂弟說什麼也不想再上車了,臉都凍青了的他們強烈建議去加油站值班室裡暖和一會再走……

酸甜苦辣说防寒——老车迷的冬季骑行斗争史

那次薄衣夜行給我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3個人在第二天都感冒了。而這次出行也讓我明白:冬天裡騎摩托車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保暖,在衣著方面不能再像騎自行車那樣了。自行車是人力轉換動力,人在不斷活動時會自發熱,但摩托車的駕駛只是動動手腳的末端,再加上速度帶來的強風,人的身上不只是不能醞釀熱量,還會迅速進入低溫狀態。上世紀90年代初,我還沒聽說過什麼摩托車的騎行服(市面上也很罕見),能買到的騎行禦寒裝備只是全盔、皮手套,還有裡層羊毛、外層人造革的護膝。上衣的問題解決了好久——當時的軍用黃大衣袖子太寬鬆跑起來進風,普通的皮夾克下面太短也容易進風。後來,去當時還是邳縣的碾莊鄉(淮海戰役主戰場之一)烈士村走親戚,發現一件放了幾十年的厚呢子大衣(當時駐紮該村的國民黨部隊潰敗時丟下的,親戚的長輩同時撿到了一大包乾的胡蘿蔔,在丟棄了被別人撿走之後才知道那是人參),試了一下,大小正合身,在騎車時,把下襬交叉裹在油箱後面,正好能擋住吹向襠部的風……這件大衣一連為我遮擋了三個嚴冬的寒風,最後的下場是下襬不慎在氣缸上烤糊了,被我忍痛鋪進了狗窩。

酸甜苦辣说防寒——老车迷的冬季骑行斗争史

進入90年代後期,隨著收入的增加,換車的頻率加快了,防寒工作仍是重點。而且,經過前幾年的摧殘,膝蓋、肩膀、雙臂已經凍出了病根,上樓梯時雙膝痠軟,一遇到陰天就關節痠疼。凍了這幾年,總結出了冬天騎摩托車時最需要防護的幾個重點——膝蓋、肩膀、脖子、腳踝、襠部、手背和手指。以上幾處的任何一處保暖措施不到位,騎行就會變成煎熬,也會為日後留下病根。剛接觸摩托車的年輕人血氣方剛火力足,冬天騎行中往往圖省事在禦寒措施方面顧此失彼,等到身體出現不適之後,再後悔就晚了。我現在身上關節等方面的病根,基本源於接觸摩托車後的三五年裡,真是少壯不當心,老大受煎熬。

小偏方,大作用

進入2000年之後,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我,穩重多了、衝動少了,對摩托車的愛中多了幾分理性,對上一節中所總結的防護重點也是更加重視。先來說說脖子。剛接觸摩托車時,市場上能買到那種下沿用拉鍊連接的帶皮質護脖的全盔,戴上頭盔後,護脖正好能塞到領子裡,在騎行中一絲涼風都灌不進去。後來這種雜牌頭盔買不到了,市面上大多是那些看上去更時尚但取消了護脖的品牌盔,我的解決辦法是買圍脖,去商場裡買那種抓絨的大號彈力圍脖,在用時下部塞進衣領中、上部裹住鼻子,效果也很好。在這裡需要重點說明一下:冬天戴頭盔時容易“呼氣”導致面鏡模糊,圍脖套住鼻子和嘴巴,既不影響呼吸也能避免頭盔鏡片起霧。

酸甜苦辣说防寒——老车迷的冬季骑行斗争史

至於肩膀,我一直沒有找到太有效的保暖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上衣穿厚一些,在後來市場上各種規格和厚度的騎行服漸漸多起來之後,肩膀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襠部和小腹的防寒措施直到現在都是重中之重。跨騎車的駕姿決定了襠部就是一個風口,長時間駕駛中襠部就會在冷風中成為“冰點”並向周邊擴散,非常難熬。為了少遭點罪,我曾往襠部塞過報紙和其他東西,弄得鼓鼓囊囊的很不雅還效果一般。後來,偶然看到小孩用的大號紙尿片,瞬間靈感迸發……事實證明,紙尿片是我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有效、最簡單的襠部和小腹禦寒佳品,一片不行就兩片,至於怎麼貼,在這裡就不需贅言了吧?

酸甜苦辣说防寒——老车迷的冬季骑行斗争史

駕車時雙腿彎曲,膝蓋是最直接的迎風點。我最初的雙膝禦寒措施是綁那種最常見的內羊毛、外人造革護腿,但這種護腿在騎行中會隨著雙腿的動作往下滑脫,上部很快就會滑到膝蓋下面失去作用。後來,感覺這種貪大求全的做法是錯誤的,果斷拋棄大護腿,選擇了小型的野車護膝。硬殼越野車護膝小巧輕便、擋風效果好,正好能護住膝蓋,既能阻擋寒風還能在摔車時起到防護的作用。現在這種經濟實惠的護具在部品裡都有賣的,但我已經不用了——夾層帶類似防護品的品牌車服很多了,一套車服,從肩膀到雙肘再到雙膝,甚至連前胸和後背都護住了,透氣效果還很好,更方便、更美觀。說真的,每次去逛摩品店,面對那品種豐富的騎行裝備和服裝,再回想從前,那感覺的確是“天翻地覆”。相比我們這些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60後、70後車迷,新生代車迷真是太幸福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車,那麼多高品質的時尚騎行用品,玩車的路上要少吃多少苦頭。

當然,再好的產品都會存在缺陷,在騎行禦寒方面,並不能因為現在的用品多了就可高枕無憂,一些從前的老辦法永遠都不會過時。先來說說手部防寒。除了嫌麻煩沒用過電熱手套之外,我用過很多種冬季騎行手套,感覺厚的有效果但影響操控,薄的又作用不大。有一次騎越野車穿越林道,戴了一雙普通越野手套,跑了一天也沒覺得手冷。收車後琢磨了一會,找到了不冷的原因——我的越野車上裝了一對護手,這對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塑料護手擋住了迎面而來的寒風。冬天騎車,能擋住風就能避免熱量流失,一對薄薄的塑料風擋,效果會優於厚厚的手套。看看滿大街的電動車,車體前部那一塊塊、一片片的遮擋裝置,都是為了擋風。有鑑於此,我去摩配店裡對照冬天最常騎的那輛車的車把規格,買了一對與車漆同色的塑料護手,又經過反覆試驗,為車頭安裝了一塊能將氣流導向身體兩側和頭盔上部的擋風玻璃。這麼一折騰,從2005年冬天開始,我的冬騎比之前舒服多了。

酸甜苦辣说防寒——老车迷的冬季骑行斗争史

歸根結底,摩托車冬騎防寒的根本就是擋風,擋住了風就能避開寒冷。冬天騎車出行,只要單程的里程超過50千米,不論是否有雨雪,我都會在車服外面套上大號的分體式雨衣。能阻擋雨雪的雨衣,擋風效果強過一件車服,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擋塵泥了——套上雨衣之後,你的車服會在行程結束後乾乾淨淨沒一點塵土,省去了清洗車服的麻煩。大廠出品的優質分體式雨衣都有通風透氣的設計,也不用擔心套上去之後身上“呼氣”潮溼。總之,不論你現在的騎行裝備多麼高端,我都會建議你買一身質量好的分體式雨衣放在尾箱裡。至於腳部保暖,現在的車靴功能和質量都足以滿足防護、保暖等方面的需求了,不必贅言。

酸甜苦辣说防寒——老车迷的冬季骑行斗争史

時至今日,發現在騎行裝備領域也充斥著各種“科技”,價格也是越來越高。一般收入的普通工薪階層,幾千元人民幣買一件高檔車服,很多人都要咬牙心疼錢包,本人就沒捨得出手。其實呀,貴的東西不見得比便宜的好用,譬如手部保暖,我一對幾十元的塑料護手加一雙幾十元的手套,一天跑下來都不覺得凍手;幾百元一套的車服外面套上一身百十元的分體雨衣,遮風擋雨又避寒,還多了一個防塵耐髒的功能……

玩了這些年車,我的玩法是:能動腦筋解決的問題,絕不用錢去解決。動腦筋和動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把省下的錢拿去加油跑更遠的路,豈不是更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