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一月,这届父母已被熊孩子逼疯:会玩,才能亲子互救

一、孩子喜欢玩是天性

宅家一月,这届父母已被熊孩子逼疯:会玩,才能亲子互救


今天一大早同事发来视频。本以为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原来是孩子在家这段时间,拒绝写作业,让写作业就闹,平时除了玩就是看电视。


同事不断吐苦水:一写作业就头晕,不写作业窜天猴似的,把家里油瓶打翻,绿植拔掉,米也倒了。最后居然把我结婚戒指给扔了,实在没忍住,爆发了一顿。


同事表示,再这么闹腾下去,自己都要疯了。


事实上,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是大多数父母都头疼的话题。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的焦急之心能理解。


望子成龙心态下,被忽略的,可能熊孩子贪玩的益处。其实玩是符合孩子天性和成长规律的,孩子的学习能力能在玩耍中得到构建、实践和提升。


所以从小养成孩子在玩中学习的习惯,比阻止玩耍更有效,养成学习习惯其实也是培养孩子性情的关键。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称其为教育”。


教养育儿幕后的推手其实就是顺应天性,老师只是引路人。

\u0001

贪玩的天性,宁可疏不要堵。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通过玩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协助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协助,锻炼大脑和肢体协调性。

宅家一月,这届父母已被熊孩子逼疯:会玩,才能亲子互救


二、那么玩究竟有哪些好处?孩子为什么喜欢玩不爱学习?


1、"兴趣心理"作祟,没有不爱玩的娃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在《教育中的兴趣和努力》书中提到过,一个人去努力,虽然可以得到不错的学习效果,但是过程往往是被动而非主动的,而如果凭着兴趣去主动的学习往往更容易感觉到兴奋、快乐与轻松的,这就是兴趣心理在作祟。

这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何贪玩,不爱学。玩毫无疑问是孩子主动的,有兴趣的,快乐的行为。


闺蜜家的孩子八岁正读三年级,放假从来不爱写作业还喜欢踢足球。只要放假就会约上几个同学在小区踢足球,除非饿了不然就是回家睡觉。


闺蜜已经严厉批评过好多次,但是那些说教,孩子似乎一句也听不进,下次碰上可以玩的情况,又开始忘乎所以地玩。闺蜜家孩子爱玩踢足球其实就是兴趣心理作用下的主动行为。


2、急着压制的父母,你可能触发了潘多拉效应

古希腊有个神话,说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然而潘多拉越想越好奇。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谁知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恶,结果让它们都跑到人间了。心理学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

微博上曾经提及一个有趣的实验,只要是父母要求的事情孩子似乎都会做出相反的决定。实验者做了一个试验,三个孩子都在玩玩具,父母对每个孩子都说了不同的话。第一个孩子听到的是,“别再玩了,赶紧过来吃饭”,第二个孩子听到的是“再玩十分钟,看你要不要过来吃饭”,还有一个孩子听到的是“快点过来吃饭,不然我饭都倒掉了”。最后只有第二个孩子比较容易接受首先过来吃饭了。


孩子为什么喜欢和大人对着干,为什么我们不希望孩子太贪玩他们却越发地疯狂?孩子这种叛逆的行为,其实是因为“潘多拉效应”在作怪。


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宅家一月,这届父母已被熊孩子逼疯:会玩,才能亲子互救


透过玩有时候也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前提下让孩子尽情的玩不受约束。当然不是。因为孩子思想还不够成熟,心智发育仍然不健全,我们不可能放任不管把孩子养成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一边学一边玩才是一个孩子最好的童年。然而每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如何去衡量和取舍时间显得更重要,而父母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自我意识萌芽,玩是孩子“自己”的事。

幼儿期的孩子大脑发育飞快,他们会通过玩去实践自己的意愿。因为玩相对于其学习行为更简单更容易把握,孩子能够从玩耍中把握玩的技巧和技能。

玩能够让人精神愉悦,身心舒畅,这就是孩子自我意识自我选择的过程。

玩耍对孩子来说是有充分自主性的,父母不会因为孩子不会玩而气势凶凶,也不会因为他不会玩不喜欢玩而大发雷霆,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孩子不喜欢学习有时候也是父母给与太大压力的缘故。

就好像我们大人喜欢旅游不喜欢工作是一样道理的,因为旅游使人放松而工作因为重复会使人烦躁,还会有来自上司的压力同行的竞争。如何摆脱无趣而有压力的学习才是我们要思考和改进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玩也能够让人精神愉悦,身心舒畅,相对于复杂的学习过程我们更愿意去接受简单的的游戏,玩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相对于学习来说玩是一种简单习得的方式。


玩的过程是开心的,因为对玩有兴趣,身心的统一情绪就会高涨,不得不说的是玩就是一个投入较少而收获较多的过程。


著名的奥卡剃刀定律。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又称“奥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约1285年至1349年)提出。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好比人类倾向于趋利避害,选择玩也是孩子倾向于简单有效的心理要求。

\u0001

其实玩也是孩子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也体验了孩子自我意识的需求,孩子的自我意识其实就是通过玩去是实现的,玩也是锻炼大脑和肢体协调能力的过程,玩的好处真不小。父母如何去帮助孩子平衡玩和学习很关键。


三、如何去引导孩子离开玩的情景进入学习?聪明的家长这样做。


宅家一月,这届父母已被熊孩子逼疯:会玩,才能亲子互救


首先,利用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动机心理。

什么是动机心理?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 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 动机 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就叫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德森(J.D Dodson)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而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宅家一月,这届父母已被熊孩子逼疯:会玩,才能亲子互救


家长利用这个心理定律提高孩子学习的欲望,学习效果肯定事半功倍。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孩子之间的学习能力高低有一定差别,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能在玩和学之间达到平衡,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利用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把孩子的优势发挥到最佳。


其次,及时肯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催化“成就效应”。

所谓成就效应其实就是成就感的满足。他是一个人上进奋斗的动机之一。心理研究表明:那些“成就感”强的孩子往往容易有进取心。当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普遍比较高。如何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根据经验和考究我认为有以下方法可以参考:

.及时表扬。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我们都喜欢赞美的声音。说白了就是连小孩都懂得自己需要成就感。大量的研究和心理研究表明:那些长期得到家长老师表扬和肯定的孩子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也会比一般人高。我们会发现那些在班级里担任班长和学习委员课代表等职位的人更有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他们能够得到老师委以重任并能够有发挥自主性同时也就更有学习的动力了。

在家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即使是交给孩子一定难度的家务活同样受用。学习是必须在一个正面积极的氛围下进行的过程,如果每次因为孩子不懂不能够达到你的要求就批评责骂,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只要孩子每天能够进步一小点,日积月累就会有相对的效果,不要和别人家孩子做无谓的比较这样只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表扬她肯定她,这样她就能够在自我意识得到实现的情况下,喜欢上学习。

.物质奖励(投其所好)

我家孩子非常的喜欢超人的动画片,有时候如果她实在是没有学习的动力我会答应孩子只要她完成了我的要求我也会答应他的需求。从前有家长会质疑这种方法是一种外在的诱惑不是孩子需求的本质,他们会害怕孩子没有得到好的引导,长期依赖奖励方法最终被孩子要挟。


孩子还没到独立思考的年龄,幼儿期甚至没有太多思考的能力,需要我们家长的引导和帮助。长期的学习和反复的训练其实难免会显得枯燥和厌烦。学习除了开始是一个有趣和探索的过程,中间是需要有一个过渡期的,这个需要记忆的过程其实是没有太大乐趣可言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定的外部刺激去维持这个反复学习的行为。例如你家孩子喜欢吃东西就奖励她好吃的,如果她喜欢玩玩具我们也可以在这之后答应给她玩耍的时间,如果她是喜欢看动画片我们也可以适度安排,孩子的需求和娱乐时间是应该要满足的。就好像是充电一样,有了能量我们才有了前进的动力。

.名人效应(找到模仿对象)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名人效应已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名人代言广告能够刺激消费,名人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带动社会关怀弱者等等。简单的说名人效应相当于一种品牌效应,它可以带动人群,它的效应可以如同疯狂的追星族那么强大。

这个名人效应这里所指的名人是指有影响力的人,这个人不一定非一个名人不可,她也可以是老师,同学,好朋友等,只要她某一方面比孩子优秀就应该是孩子学习对象和模仿的对象。


例如,我家女儿的舞蹈老师,她不仅长得漂亮,身材婀娜,舞蹈更是炫酷。我家孩子经常提起她都说老师跳舞很棒也想要有她一样的身材。在她眼中老师仿佛会发光。我就会适时的跟她表示如果想要和老师一样就必须要在平日练习里学习中下功夫。

又比如孩子的同学每次考试都能保持第一二名,我就会鼓励孩子如果你想要达到同学这样子的分数,妈妈可以帮忙但是你也要努力才行,她也就会把这种羡慕化作动力投入到学习里。当然这些模仿必须以鼓励为前提,切忌好高骛远这样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宅家一月,这届父母已被熊孩子逼疯:会玩,才能亲子互救


最后,善用强化定律,进入学习马太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把一只饥饿的老鼠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立刻有食物滚下来。喂食就是强化,经多次重复,强化了老鼠踩杠杆这一动作。强化在反射形成和消退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这就涉及人类条件反射和习惯养成的特点。成长过程中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都是同时存在的。一个成年人长大后很难改掉自己一些行为上的坏习惯。这种情况往往可以追溯到幼年时期的行为规律。例如偏食,例如不睡午觉,例如不爱学习等。


强化定律就是在提醒我们,养成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杜绝孩子不爱学习的坏毛病。著名的马太效应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它也广泛应用于 社会心理学 、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等。美国科学史研究者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 ,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好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娃娃抓起,当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开始,家长就要学会启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强化孩子的学习行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考验的其实是家长的意识和毅力。


父母要具备的意识是:学习,其实是一个亲子共育的过程。


我是小鱼儿与小王子,关注我一起做成长型父母。笔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