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班固缘何说,位极人臣的霍光不学无术?


《汉书》班固缘何说,位极人臣的霍光不学无术?

不学无术:现在多用来指没有学问、本领、技艺。西汉时候,汉武帝作"太学"有五经,治儒术(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的'太学'的学术氛围和制度因此流传下来。那么,东汉之初,太学繁盛,大儒繁多,班彪自身大儒,和儿子班固修史书,再来看'不学无术',其中的'学'、'术'二字不似现在的单纯。作为治学严谨的班彪、班固父子,对于史书的著述,相当谨慎,毕竟可能对于后世深远影响,本着不能贻误后人的负责态度著述。那么,"不学无术"的原本意思当为"不通经学、不通儒术(权术)"。我们可以根据霍光的生平,去理解,这样也是班固采用的角度和表达的、希望被后人理解的。

霍光者,何人也。其父,乃平阳县小吏霍仲孺,在平阳侯(平阳公主——汉武帝刘彻姐姐)家里办事的时候,和侍女卫少儿私通,生了个儿子——去病,后来霍仲孺回家又生了个儿子——霍光。

霍光有个哥哥叫霍去病,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和歌姬卫子夫是姊妹。后来,汉武帝刘彻去看姐姐的时候,看上了卫子夫,霍去病(属于皇亲贵胄)的地位身份一下子升上去了,后来知道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行军途中拜访了下亲爹霍仲孺,气氛搞得尴尬而紧张。后来,霍去病就把年少(十几岁)的霍光,带到了长安、皇城,二十余年间,出入之间很受汉武帝的信赖,甚至最后成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训,不知学问之大也!"可以知道,帝王眼光、学识、权术、韬略不可小觑,何况是文治武功显著的杰出帝王汉武帝会看不出霍光'不学无术'吗?

"聪明莫过于帝王!"汉武帝刘彻当然能看出霍光的'不学无术',更重要的是看透了霍光的品性——忠诚,或者说"不善权术的耿忠""死忠"!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重要了——于未来年幼的"汉昭帝"来说,年富力强的霍光担任"大将军",统御国家的军事力量,维持休养生息的政策方针,与各个大臣相互制衡,绝对的力量绝对地保障了"汉昭帝"的顺利成长。

《汉书》班固缘何说,位极人臣的霍光不学无术?

历史证明,汉昭帝确实不孚众望,霍光也不负众望,遗憾的是"汉昭帝"体弱多病,早早驾崩。

一时间,霍光和群臣都是有些难受。等到迎立新帝的时候,群臣就有了各自的想法。霍光也有了自己的考量,政治风云中,霍光力挽狂澜,立皇帝、废皇帝,迎立新皇帝,一时间,霍光不知觉间,站在了权力的巅峰。不必任何的权谋,单凭是不二的威势,就令帝王将相生畏(宣帝和他同乘一车都觉得紧张,如芒刺在背),各种的利益也有形无形中涌向霍家。

而霍光还是简单和单纯,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没有'异样的心思',只是一心一意地辅佐汉室、周全自己。可是,他不知道,无形中的权力的漩涡已经席卷整个霍家,而他,才能和权术并不能和他相匹配。辅佐汉室已经够忙不应暇啦,霍家的管教、群臣的来往交集,他疏忽了太多。

两汉民风剽悍,而霍家骄横跋扈也不足为虑。但是,霍家人插手宫闱,把毒手插进了皇宫内院皇后的身上,虽然霍光当时以权势压了下来。终究为了后来灭族埋下了祸根。

霍光,治国、守国、守成,至于大汉的"昭宣中兴"有着不可磨灭、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因为不能治家,导致祸乱,最后族灭也是事实。所以,大概才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的评价吧?

说其"不学无术"也合乎情理,试想一下,汉昭帝年幼时候,托孤大臣中的上官桀就已经迷失,几次构陷霍光,被汉昭帝明察,坦言霍光"忠臣",上官桀父子甚至意图谋反,被霍光主持镇杀。从此之后霍光始终位极人臣,倘有二心,汉室岂不崩乱?

后来立皇帝、废皇帝时候、迎立新帝的时候,《汉书》也体现了霍光'不通五经、儒术'的证据和事实,策稿、例证乃是属官借鉴古史而来。

可霍光始终守住了汉室的传承、稳定和繁荣,虽然失了自己的家教造成了遗祸,一家一族没有守住底线,相比于一个国家皇权的混乱而言,或许是最好的结果。而汉武帝调教的、看重的,或许就是霍光这种'耿忠的品性',虽然最后可能有些迷失、偏颇,但对于大汉江山而言,无疑是更有利的。最后宣帝麒麟阁十一臣中把霍光放在首位,以此记载、表彰其功勋和贡献!

《汉书》班固缘何说,位极人臣的霍光不学无术?

"或许汉武帝看重霍光的,是其能够忠诚地延续自己的意志,带着看重的'汉昭帝'完成皇权的交接!虽然生了意外,结果总是好的,毕竟,那个跟了自己二十余年的霍光,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汉室的烙印。而霍光的不学无术之于贯彻自己思路的大局,反而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