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屈原《離騷》:上下求索卻不忍離去,只因對故土愛得深沉。

前言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史記》

根據《史記》的說法,《離騷》作於屈原第一次流放期間,當時他只有二十七歲。

很多人懷疑這個時間的準確性,認為《離騷》是屈原晚年被楚襄王流放時所作。並且,屈原在寫完《離騷》之後不久,就投水自盡了。

雖然沒有定論,但我認為司馬遷的記載還是可信的。讀《離騷》,能夠明顯感覺到屈原的血氣方剛和不屈不撓。他忽而把自己比作美人,忽而又上天入地,尋找佳偶。充滿失望和憤怒,卻又不失堅定和希望只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能夠寫出這樣的句子。

讀屈原《離騷》:上下求索卻不忍離去,只因對故土愛得深沉。


然而,在《離騷》的結尾,屈原卻寫道: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彭咸,是商代因勸諫君王不成而投水自盡的賢人。屈原在抒發了自己豐富的情感之後,還是決定效法彭咸。這是怎樣的決絕和預見?令他在二十多歲的年齡,就已經認定了自己的結局。

這一切,都在《離騷》的心路之旅中給出了答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楚懷王便將屈原流放。這一切,只是因為他的清高、孤傲,不容於權貴。

他回顧了自己的身世,回想自己的所作所為,並沒有發現任何做錯的地方。可是,為什麼還會陷入這樣的境地?為什麼那些小人蠅營狗苟、成群結隊,卻能夠得到恩寵?

屈原既委屈又憤怒,同時亦產生了迷茫:難道自己錯了嗎?難道就應該與他們同流合汙嗎?借女嬃之口,他勸誡自己: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但最終,他還是不願意妥協。

他回顧歷史:驕奢淫逸的后羿、太康和桀紂,都沒有得到好下場;而恪守道義的夏禹、商湯、周武,則成就了帝業。可見: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忠奸善惡的標準,是亙古不變的。而我屈原只不過沒有生在好時代而已,錯的不是我呀!

讀屈原《離騷》:上下求索卻不忍離去,只因對故土愛得深沉。


堅定了這個信念之後,屈原決定繼續前行。在想象中,他駕駛龍輦鳳車,來到了九天仙境,追求答案。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便是《離騷》的前半部分,司馬遷評價這一段,說道: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見畢。

可見,自古英雄惜英雄。

及餘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求索之路漫長而遙遠,屈原來到了第一個目的地:帝閽,也就是天宮之門。

進入天門,裡面就是仙人的居所,想必在那裡,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吧?屈原呼喚著天門守衛,可守衛卻對他不理不睬,彷彿沒有看見他。

屈原非常失望:原來所謂的天宮,也只不過是嫉賢妒能、渾濁不分的地方啊!可見,哪怕是仙人,也無法擺脫世俗的觀念。

後世的王勃讀到這裡,想必也是感同身受。不然,怎麼能寫出“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這樣的句子呢?


屈原離開天宮,四處遊蕩。一路上,他遇見了許多美人:

洛水的宓妃,雖然美麗卻放蕩不羈,這樣的女人不能接近;

有娀氏的簡狄,令屈原動心,他正猶豫讓鴆鳩去提親,帝嚳卻早已派了鳳凰,搶在了他前面;

還有娥皇、女英,正好,她們還未出嫁。可是,屈原卻沒有合適的媒人,能夠表達心意。

原來,那些美麗的女子,也只看重外在的東西,分不清善惡美醜啊!

讀屈原《離騷》:上下求索卻不忍離去,只因對故土愛得深沉。


渴望得到美女的芳心,實際上是渴望君王的賞識。沒有聘禮、沒有媒人,喻指無錢無勢。這裡又何嘗不是屈原對自己遭遇的悲嘆呢?


他再次失望而歸:難道這世上就沒有與我相配的人嗎?

屈原請求巫師為自己占卜,巫師則告訴他:何必拘泥於你的故鄉呢?這個世界非常廣大,總有賞識你的人。到遠方去尋找,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沒有媒人引薦,也能得到重用。

屈原恍然大悟:是啊,趁我還沒有被世俗玷汙,我要離開這裡。及餘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選一個好日子,駕駛著飛龍,繼續遠遊吧。

寫到這裡,屈原似乎已經下定決心,離開楚國。因為這個國家已經汙濁不堪,沒有希望了。

可是,他真的忍心離去嗎?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事實證明,他放不下自己的故鄉。

《離騷》的最後一段,寫屈原駕駛著各種神獸,在九州之內遊蕩。

從東方出發,僅僅一天,他就到達了極西之地。忽而遇見流沙阻路,赤水千里,他指揮著蛟龍緩緩渡過。

路途遙遠,行走艱難。屈原唱起《九歌》,跳著《韶》舞,以緩解旅途的寂寞。他走遍了神州的每一個角落,可是,卻仍然沒有找到理想之所。

也不知道過了多少時日,忽然有一天,他在雲端看見了熟悉的城垣,熟悉的宮殿。

讀屈原《離騷》:上下求索卻不忍離去,只因對故土愛得深沉。


那是楚國,是他的故鄉。

唉!既然楚國已經拋棄了我,我又何必再想它!屈原不斷埋怨自己。

然而,看見故鄉,他再也無法繼續前進了。他的內心深處,始終裝著楚國。即使那個國家再腐朽,也不能改變他的愛。

算了吧!哪兒也不去了,我將為這個國家而死!屈原下定了決心。


一年之後,屈原重新被楚懷王啟用。他一生為楚國盡心竭力,屢遭貶黜,其猶未悔。終於在最後一次流放途中,投汨羅江而死。

讀屈原《離騷》:上下求索卻不忍離去,只因對故土愛得深沉。


讀《離騷》,初時為屈原的遭遇扼腕嘆息,繼而為屈原的堅定擊節讚歎,讀到最後,又為他的一腔愛國忠誠淚如雨下。這是經歷了無數委屈和憤恨之後,依舊念念不忘的愛。

不在乎自身的榮辱境遇,不在乎國家的興盛衰敗,而始終愛它,始終不拋棄它,甚至於為它而死。愛得深沉,愛得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