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傳千年的“趙匡胤下河東”

誤傳千年的“趙匡胤下河東”

《趙匡胤下河東》劇照

宋太祖的故事廣為流傳,因此衍生出很多與之相關的文學作品。人們常說的“趙匡胤下河東”,實際上包含兩個版本:一個是史籍版的《趙匡胤下河東》,一個是戲劇版的《趙匡胤下河東》。

戲劇版《下河東》的劇情是:趙匡胤稱帝后拓展疆域,征討北漢,大臣歐陽方掛帥,呼延壽廷為先鋒。歐陽方背後私通北漢,暗約北漢軍共劫宋營,北漢軍偷襲宋營背後,趙匡胤差點當了俘虜。在緊急關頭呼延壽廷兄妹出馬,他們打敗敵軍,轉危為安。歐陽方奸謀未逞,反誣呼延兄妹謀反,並當著趙匡胤的面,以元帥身份斬了呼延壽廷……

忠臣死去,奸臣尚在,內憂外患的宋軍處境非常艱難。此時的趙匡胤身心憊疲,久攻不下,銳氣挫盡,只得撤軍。十五年後,呼延壽延兒子呼延贊和女兒呼延秀英長大成人,技藝學成。於是,他們決定殺死歐陽芳,為父報仇。後來,在石龍石信的勸說下,他們歸順了趙匡胤的大宋軍隊,齊心協力剷除了奸賊歐陽芳,河東就此平定。

史籍版的《趙匡胤下河東》,《續資治通鑑·宋紀五》載:宋開寶二年(969年)正月,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命李繼勳、曹彬、党進等率軍先行,又調諸路糧草至晉陽。2月27日,趙匡胤從汴京出發,經相州、磁州至潞州(山西長治),因雨滯留10餘日。3月21日,趙匡胤來到晉陽城下,將大隊兵馬駐紮在甘草池(晉祠鎮瓦窯頭南)。23日,趙匡胤命宋軍在晉陽城周築寨圍攻,修“長連城”準備決水灌晉陽。趙匡胤身先士卒,赤膊露體,親自指揮將士運土築堤。29日,宋軍決汾、晉二水灌晉陽城。晉陽被水圍困多日,城中甚慌。宋軍又於4、5月間,在陽曲、定州等地,連續擊敗增援北漢的遼軍。閏5月2日,晉陽一段南城牆被水浸塌,水湧城中,北漢人心驚慌,秩序大亂。趙匡胤登長堤觀看,見“水口漸闊,北漢人沿城設障,為宋軍所射,障不得施。時有積草自城中漂出,直抵水口而止,宋師弩矢不能徹,北漢人因以施功,水口遂塞。”

誤傳千年的“趙匡胤下河東”

趙匡胤水淹晉陽城

北漢大臣郭無為欲降宋朝,假意請兵夜襲宋營。北漢帝劉繼元選精兵千餘人,讓劉繼業、郭守斌前往助戰。誰知晚上風雨交加,東西難辨,劉繼業因馬受傷與部下回城,郭守斌迷路也退回城內。鑑此,郭無為也只好與手下人返回晉陽,趙匡胤又重新規勸後漢帝劉繼元投降大宋。

後漢太監衛德貴發現了郭無為的貓膩,揭發了郭無為謀反的罪行,劉繼元將郭無為斬首。晉陽城久攻不下,時逢炎暑酷熱,又兼陰雨多日,宋營士兵普染痢疾,苦不堪言。此時,遼國北院大王耶律烏珍又率領勁旅,夜間抄近路馳奔晉陽城下,在城西鳴鼓舉火,向城中傳遞信號。趙匡胤進退兩難,在太常博士李光贊和丞相趙普勸說下,於閏5月13日下令撤軍。第一次圍攻晉陽以失敗告終。

河東,唐代以後泛指山西。顧炎武《日知錄》第三十一卷稱:“河東,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師在關中,而其東則河,故謂之河東。”“趙匡胤下河東”所指河東,特指當時駐紮在太原的北漢政權。因地處黃河以東,故稱為河東。

北漢(951~979年)屬於十國之一。為後漢皇帝劉知遠兄弟劉崇所建,都晉陽(山西太原南)。北漢強盛時疆域有十二州(一說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地區。前後歷四主,共二十九年。


誤傳千年的“趙匡胤下河東”

《趙匡胤下河東》劇照

需要強調的是,人們所說的“趙匡胤下河東”,本身存在兩處誤點:一、當時的趙匡胤下河東,是從開封出發沿太行山北上,經過澤相州、磁州、潞州到達晉陽。這其實是上河東而不是下河東;二、歷史上河東泛指山西,而此處特指山西北部,這就造成了上太行與下太行的誤解,以及對“河東”方位的錯位。千年來所說的趙匡胤下河東,其實應該是趙匡胤上河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