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个很有意思的发明创造,在一个国家内实行两套管理体制,让不同生存状态的人有不同的归属感,很人性化。早在1000多年前,聪明的契丹人也发明了一套“一国两制”制度,并且通过实践证明还真是挺受用的。

聪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国两制”

契丹版的“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央建立两套管理班子,让契丹人管契丹人的事儿,让汉人管汉人的事儿。发明这样的管理制度,也是形势所迫。也许您不知道,契丹辽国在建立最初有280万人口,到快灭亡的时候有超过1000万人口,其中,汉人占了60%以上,土生土长的契丹人和奚人、渤海人等等少数民族加在一起才勉强凑够了40%。人口的多数都是汉人,国家特别重视也在情理之中了。

聪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国两制”

管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事务的,叫做“北院”。这个很好理解,北院肯定是管理北边事务的。管理汉人的机构叫“南院”,顾名思义就是管理靠南边一点汉人事务的。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面的萧峰,就是辽国的“南院大王”。

聪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国两制”

汉人,在契丹辽国是很受重视的。这要感谢汉人对耶律阿保机的扶持,其实耶律阿保机是个“汉人皇帝”。阿保机还没当上皇帝之前,是契丹部落的首领,他曾经被契丹部落的强硬分子赶下了台。当时他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离开了祖居地赤峰,来到了位于现在河北的栾城,在那里定居下来并跟当地汉人一起开发盐业,成了当时富甲一方的盐业大亨。他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后来东山再起,最终建立了大辽国。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耶律阿保机,我也肯定特别看重汉人,对不对?

契丹人对于汉人的优待,还表现在很多方面。2016年我去了一次巴林右旗,就是辽国上京城的所在地。当时,上京城的遗址刚刚开始考古挖掘,还没有遮挡。我站在古城墙遗址上尽可能地拍下全貌。远远看过去,上京城里面明显分为南北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给汉人居住的,有楼宇的遗址痕迹,而另一部分则是留给契丹人住的,没有楼宇,只有一个个圆形的搭帐篷的痕迹。汉人与契丹人在一个城市里和谐融洽地相处,想想就是一幅其乐融融地暖心景象。

聪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国两制”

对于生活在契丹人统治下的汉人来说,这种“一国两制”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它为汉族知识分子搭建了一个进入辽国上层社会,参与政治的平台,汉族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到中央任职,有的甚至还高居丞相的位置。契丹人对汉人的优待还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个规定特别能说明问题,假设,西西住在北京市海淀区,然后西西带着家人和邻居逃荒逃到了辽国,到辽国的政府寻求庇护。辽国政府不但会给我土地、给我安家费,还会把我们重新建立起来的这片家园命名为“海淀区”,让西西和家人邻居即使生活在异乡,也有在家乡的感觉。

聪明的契丹人也有“一国两制”

正是因为这种对汉族人比较重视的管理方法,让辽国的民族矛盾表现的不太明显。相比后来的蒙古人对汉人的奴役,契丹人显得宽容大度了许多。这也是辽国能够存在200年,并且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