镔铁之国的“一国两制”

辽-号称镔铁之国,至盛之时,疆域东至日本海,西到阿尔泰山,北至极寒漠北之地,南到华北平原;铁骑纵横之地皆为辽土。


镔铁之国的“一国两制”

泱泱大辽

契丹族群的凝聚过程及结果与以往不同,既不同于匈奴的游牧族群也不同于完全汉化的鲜卑族群(以北魏为代表),而是兼具“游牧——农耕”族群特点的凝聚。

契丹立国初期即打破了固有的长城防御体系,辽国第二个皇帝耶律德光从儿皇帝石敬瑭手中夺取到了燕云十六州,以致契丹骑兵可长驱直入华北平原,直抵黄河流域,对中原王朝造成直接威胁。


镔铁之国的“一国两制”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让中原王朝如芒刺背

终北宋一朝,除“三点一线”(太原镇、中山镇 、河间镇以及黄河天险)能作为牵制北国骑兵的绊马索外,几无险可守;

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 ,就是金军在西路军攻克太原后 与 东路军会师攻克了汴京。从而上至皇族贵戚公卿 ,下至平民百姓走卒,皆受至极凌虐! 靖康之耻,我辈当思之 !慎之 !戒之!


镔铁之国的“一国两制”

金军南侵路线图

话说回来,契丹在耶律德光在位期间基本上建立了“双重体制”的辽王朝。

其相关记载如下: “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俱无暴逆。

他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建国方针。即所谓“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基本国策。

耶律德光因为孙皇帝石重贵对他不敬,利用中原内部矛盾,出兵灭了后晋;过了一把中原花花世界的皇帝瘾。

但因御下不严,纵容军队荼毒百姓,最后在中原军民的共同反抗下,如过街老鼠般灰溜溜地撤了,在后撤过程中死在了河北栾城!一代枭雄就这样殒命异乡!


镔铁之国的“一国两制”

辽圣宗耶律德光

辽世宗继位后.更具体的在政治制度和政权机构设置方面采取了双轨制统治,推行南北两套并行的官制、政治制度。

为适应辽国经济结构的农牧并重,辽国政府在中央皇帝的“斡鲁朵”内分设了北面、南面两大系统的官职来领导全国和协调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具体设置了北南枢密院等机构。

北院系统的职官统管契丹本部扣其他少数民族事务;南院系统的职官主要统管汉人事务。

《辽史·百官志》记载“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宣矣。”

经世宗和穆宗两朝的消沉停滞,辽景宗励精图治,但在位时间不长,影响有限。

到圣宗一朝,正式开启了大辽的盛世。统治核心里以韩德让为代表的汉官权力提高、地位稳固。

镔铁之国的“一国两制”

辽圣宗开启辽盛世

前半段有韩德让、后段有张俭,辅助承天太后和圣宗继续推进大辽的封建化改革。大辽的封建化改革,多借鉴唐宋等汉人政权的封建文化,因此辽代的封建化改革一定意义上也是汉化改革。

改革过程中辽国统治者依仗和重用汉官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多数汉官对汉文化较为熟悉、对封建化改革的积极性也较高。承天太后和圣宗的执政思想里都具有汉化观念,因而重用汉官、推动变革。同时大辽发展到圣宗时期,无论是统治阶层中的汉官群体,还是处理汉人事务的南面职官,都已较之前代权力日盛、地位日隆。


镔铁之国的“一国两制”

与萧太后有不得不说故事的第一权臣-韩德让

契丹人虽然主要引进了中原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文化制度,但也没有忘记发展北部固有的畜牧业对他们立国的重要性。

据《辽史·兵卫志》载“滋番群牧,务在欧兵”。所以,在“胡汉分治”的制度下,辽国的军事骑射力量迅速强大起来。

这样,契丹统治阶级依靠先进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迅速成为经济上、政治上的北方强国。又依靠北部强悍的军力成为北方军事上的强国。而目在某些方面还超过宋朝。


镔铁之国的“一国两制”

辽、北宋、西夏三足鼎立

所以,终辽一世,就敢于主动地跟北宋进行军事的、政治的较量了。同时在三国鼎立的关系中,一直以主子的心态来处理和西夏 、北宋之间的关系。

史称:辽立国“二百余年,城郭相望,田野益辟。” 无不得益于“一国两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