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武则天称帝后的第六年,公元696年,归附大唐的契丹各部因遭遇饥荒,而穷困潦倒。

管辖契丹的营州都督赵文翙却对此不闻不问,不予赈济,激起了契丹族对武周统治的不满。

同年五月,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尽忠,与妻兄孙万荣起兵反唐,联合奚族等周边少数民族,杀死赵文翙,攻陷了营州,史称“营州之乱”。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契丹族发起的反唐斗争,非但没有为自己争取到任何权益,反而帮靺鞨族脱离了大唐监管,建立了存续228年,享有“海东盛国”之名的渤海国。

从肃慎到靺鞨

靺鞨族是居住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是当今满族的祖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

如,先秦时期被称为肃慎。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先秦时期

东汉时期被称为挹娄。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东汉时期

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勿吉。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被称为靺鞨,之后的辽金时期则被称为女真。

隋炀帝时期,常年居住于粟末水(今松花江中上游地区)一带的粟末靺鞨,因同高句丽交战失败而南迁至营州地区,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之下,迅速发展壮大。

被卷入营州之乱后,为了躲避唐军的征讨及突厥的侵扰,营州地区的靺鞨族在白山靺鞨和粟末靺鞨两大集团的带领下离开营州,渡过辽水,向着大唐统治力量薄弱的靺鞨故地(今牡丹江上游地区)进发。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东奔途中白山靺鞨首领乞四比羽被唐军击杀,粟末靺鞨首领乞乞仲象则因病去世,之后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整编乞四比羽军队,成为靺鞨族的最高统领。

随后,大祚荣联合靺鞨各部及高句丽遗民在天门岭处大败唐军。并于698年在东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六顶山)敦化盆地筑城而居,建立“震国”,自号“震国王”,以“靺鞨国”为国号。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此时,在营州之乱中趁火打劫的突厥族,已将势力范围拓展至渤海地区,切断了唐朝内地与东北的往来交通,使得大唐“王师道绝”,无力征讨,给了渤海政权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机。

封公立国

靺鞨族立国后的第八个年头(705年),武周政权落幕唐中宗继位,对靺鞨的态度由征讨改为招慰。

大祚荣之父在东奔途中曾被意图安抚的武则天封为“震国公”,大祚荣自封“震国王”正是承袭了父亲的封号,只是私自将爵位由“国公”提升至“国王”,从认可大唐封号这一点可以看出大祚荣并没有同大唐对立的想法。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唐朝爵位品级

如今得知大唐有意册封于他,审时度势后自然是欣然接受,还把自己的儿子大门艺送去大唐做了“质子”,以表对大唐的臣服之心。

713年唐玄宗继位时,契丹和突厥的骚乱已被平定,随后派崔忻从长安出发,经今山东蓬莱,乘船至旅顺口岸,在丹江口处沿鸭绿江上行至神州(临江市),转陆路经神化(抚松县)到达靺鞨都城敖东城(吉林敦化),令大祚荣改族号“靺鞨”为“渤海”,正式册封他为渤海郡王、左骁卫员外大将军。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渤海国下设州府

并将其统辖地区设为忽汗州都督府,亦称渤海都督府,任命他为忽汗州都督,这使渤海国成了隶属河北道的一个州级地方行政区。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河北道渤海都督府

大唐版一国两制

渤海国是建立于部落联盟基础之上的,立国之初的社会制度为“父子相承,世为酋长”的领主制,主体经济结构为以物易物,百姓居住方式为地穴茅屋,社会形态仍旧处于奴隶社会,远远落后于内地府州。

因此,大唐对渤海国实施不同于内地府州的羁縻制度。

羁縻制度是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的治边政策,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如渤海都督府),由可世袭的部落酋长担任地方长官,允许其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在效忠大唐的基础上,自理一切内部事务,包括且不限于行政机构的设置,官员的任命,律法的制定,且财政独立无需向中央缴纳赋税。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河北道北部三大都督府

如渤海国只需上贡虎皮、熊皮、海东青、人参、马之类的土特产即可,上贡频次也无强制要求。

这一制度源于秦朝的特别行政区划制——属邦制。

秦统六国废“分封”,立“郡县”时,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属邦制,维持当地基于宗法血缘的部落领主制,由各部首领自理内务,朝廷不予干预。

到了唐朝,边疆的羁縻制度和内地的郡县制共同构成了大唐的“一国两制”。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渤海国龙泉府遗址

渤海国在接受中央管辖时已建立了地方民族政权,所以大唐赋予了它更高的自治权和独立性,使其既是一个地方行政区,又是一个“藩属国”。

允许其保留自身的军事力量,对其不影响地区稳定的扩张行为也不加干预。

渤海国的第二代王大武艺,继位后便不断的吞并周边弱小部族,但大唐并未制止。

直到大武艺开始向北攻击黑水都督府(归附大唐的黑水靺鞨),向南越过渤海袭击登州(山东蓬莱),向中原追杀反对他的弟弟大门艺,严重扰乱东北局势,挑衅中央统治,才引得大唐以武力镇压,大武艺也于次年上书悔过。

其后渤海国一直保持恭谨之态,再无僭越之举,深得朝廷赞许。

大武艺去世后,大唐还因第三代王大钦茂政绩斐然而下诏令渤海为国,进封大钦茂为第一位“渤海国王”。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渤海国虽有“藩国”一般都独立性,但这都是建立在效忠朝廷,接受大唐“一国”统治的基础之上的。

主要表现在渤海王必须要经过大唐的册封才能成为合法的统治者,在被册封之前只能自称“权知国务”。这和域外藩国完全不同,如日本虽接受大唐册封,但日本国王对内的统治地位并不受册封的影响。而渤海王若没得到大唐的册封则名不正言不顺,无法稳定其对内的统治。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渤海国遗址

第六代王大嵩璘继位时,就曾因只被册封为“渤海郡王”,没有得到“国王”封号,而遣使朝唐,恳求加封其为“国王”。

历任渤海王在被册封为“国王”的同时,还会被任命为渤海都督府的都督,因此他既是“一国之王”,又是大唐的地方官,需要接受节度使的管辖,以及由朝廷派遣且地位仅次于渤海王的长史的监督。

海东盛国

唐朝虽有诸多羁縻府州,但存在时间超过220年,以“盛国”之名载入史册的只有渤海国一个。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渤海国能认清自己臣子的地位,恪守君臣之礼,在唐朝内乱之时也没有脱离大唐,虽拥有高度自治之权,依然自主自发的向内地靠拢。

除了派遣贵族子弟学习盛唐封建文化和典章制度,效仿大唐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外,还利用与大唐之间的朝贡、互市发展农业、畜牧业、造船业及航海业,将上京龙泉府打造成了当时亚洲著名的大城市。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渤海国龙泉府遗址

在地方管理方面也效仿大唐的“一国两制”,京府州县与部落领主制并存,这一系列唐化措施,使其快速从落后的奴隶社会发展为“海东盛国”,管辖范围也得到极大的扩展。

大唐帝国的“一国两制”,第一次将东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

唐后期的渤海国

自秦推行特别行政区制度以来,此后不论是哪个民族占据统治地位,都会沿用秦汉的“一国两制”。

也正因“一国两制”才使得中华大地上始终有一个能够平衡各地发展,融合不同民族,允许“和而不同”的大一统帝国,不像欧洲地区,上台后的统治民族(宗教)常会竭力驱赶其他民族(宗教),从而造成一城一国的局面。

而一国两制的意义也在于能够创建一个稳定的环境逐渐消除地区间的不平衡,如,唐代实行羁糜制度的地区数超过八百,到了明清时期,实行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只有西南边陲,北方地区已经基本融合为“一制”,足见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

参考文献:

《渤海人社会生活研究》,郝庆云 周郝

《东北满族先祖的社会发展简析》,李学成

《唐朝对边疆地区的一国两制管理体系》,李东

《一国两制理论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研究》,蒋晓伟 程维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