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启示录:有人活成无脸男,更多人活成千寻的父母

最近美国流媒巨头,世界最大的收费视频网站 Netflix,一口气上架了「吉卜力工作室」的所有经典之作。

这意味着之前拒绝串流平台的宫崎骏,接受了和Netflix的合作。谈及原因,宫崎骏的好友铃木敏夫代为解释说:我告诉他,收回来的钱,足够支付你的制作费用。

这个答案很耿直,也让人感慨万千。

《千与千寻》启示录:有人活成无脸男,更多人活成千寻的父母

我之前在一篇关于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文章中,也提到过,经历过50年代的成功后,60年代的伯格曼,潜心创作根植于内心拷问的作品,直到钱花完了,70年代才开始考量市场和观众需求,创作可以赚钱的作品。

宫崎骏如此,伯格曼如此,很多艺术家们也是如此。

终其一生都在谋生和艺术追求之间,寻找平衡,但令人动容的是,无论他们的生活境遇,是好还是坏,有钱还是没钱,他们永远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就像宫崎骏笔下的千寻一样,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险境,都能保持勇敢,坚强,保证自己不被异化。

能够活成这样的人,能够活出这样的人生,无疑是幸福的。

所以很多人感慨,我们曾经想活成千寻,最后,却活成了无脸男。

《千与千寻》启示录:有人活成无脸男,更多人活成千寻的父母

在《千与千寻》中,孤独的无脸男,被周围环境异化,疯狂的吞噬食物,却怎样也不满足,陷入了极度的虚无和空虚,他迷失了自我。

直到吃了河神的丸子后,才开始呕吐掉所有的欲望和虚荣,回归原本的自己,并被千寻影响,改过自新,得到救赎。

无脸男的形象,充满了象征意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就是我们自己。

但我认为大多数人的这种感慨,是一种缺乏自知之明的乐观。

事实上,在物欲纵横,金钱至上,信仰缺乏的今天,很多人没有那种幸运,活成无脸男。

更多时候,他们活成了千寻的父母,那两个因为贪婪吞食,变成猪而不自知,失去自由而无所觉的成年人。

他们被物欲操纵,被权谋洗脑,贪婪的吞食精神鸦片,沉迷于肤浅的快乐,醉心于盲目的劳作,直到失去自我拯救的能力和意识为止。

现实生活中,他们没有等来千寻的解救,只是以人的形象,猪的意识,过完这一生。最后,接受死神的屠宰。

《千与千寻》启示录:有人活成无脸男,更多人活成千寻的父母

他们,让我们意识到,活成一个人,活成一个真实的人,其实是一件需要努力,需要保持清醒,需要自制力的事情。

尤其这些年,眼见群众孜孜不倦的造神,乐此不疲的将神拉下神祗之后,我更是有一种感觉,成为神的幻觉,会蒙蔽人的心智,一旦人被绑架成为神,距离变成傀儡就不远了。

所以,在人世间,活成鬼,可恶,但活成神,很可怜。

唯有活成真正的人,真正勇敢,遵从本我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千与千寻》启示录:有人活成无脸男,更多人活成千寻的父母

很多人会很好奇,如果成为真正的人,成为真实的人,就会自由和快乐,那为何我们在犹豫,在纠结,在裹足不前呢?

其实很多年前,尼采在谈论,如何成为我自己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一个人,真正成为自己,成为真实的人,需要经历精神的觉醒,而精神觉醒本身,就伴随着痛苦,折磨,精神的至暗时刻。

而人们觉得主动寻求这种痛苦,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并不愿追求精神的觉醒,因此,注定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

尼采在他早期的作品《人性的,太人性了》中,表达了这种痛苦,他写道:

但可悲的是,一旦我们心中和头脑中,有了追求真理的想法,我们就再也不能相信那些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教条了,然而另一方面,人类的发展使我们变得如此脆弱、敏感和病态,以致于我们需要最有效的治疗和安慰——因此产生了人类可能因他所认识到的真理,而流血致死的危险。


拜伦在他不朽的诗句中表达了这一点:痛苦就是知识:知道最多的人,必须为致命的真理哀悼,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

《千与千寻》启示录:有人活成无脸男,更多人活成千寻的父母

尼采的解释,让我想到了之前我写一篇文章,谈论抑郁症时,有读者在下面留言,认为得抑郁症的人,是因为他们想的太多了,太敏感了,换言之,如果他们不想那么多,就不至于经历这种痛苦。

我当时没有回答,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

我个人的猜想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糟糕的事情,有些人对自己的痛苦感受置若罔闻,因为触及痛苦本身,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痛苦,但是有些人,会去思考这些痛苦,感受这些痛苦,因此,难免经历迷茫,深陷黑暗,甚至被痛苦的沼泽所吞没。

但是,这不是痛苦本身的错,也不是思考痛苦的错,而是因为,他个人的思想和见识,不足以支撑他走出痛苦的迷雾。

他在思考真实的自我之中,迷失了;他在触及痛苦的过程中,被痛苦吞噬了。

他需要有人帮他指点迷津,他需要寻求拥有这种智慧的人的帮助,他需要补充思想和精神的能量,帮助他经历黎明前的至暗时刻,直到曙光乍现,拨开云雾。

但很多人没有这种幸运,他们渴望渡过河,却淹死在河中央,还有些人呛了水,以后对渡河讳莫如深。

河没有错,没有携带渡河的工具,没有学会游泳,才是问题之所在。

《千与千寻》启示录:有人活成无脸男,更多人活成千寻的父母

就像在国人的概念中,善良意味着被欺凌,被欺骗,但其实,善良是人性中,一种非常强大的能量,软弱者善良,会遭遇可悲的命运,但自身强大者的善良,却仿若携带着比肩太阳的光辉,温暖每一个靠近的人,这种能量,让他升华了,从而拥有花岗岩般的坚强。

精神的觉醒也是,就像经历涅槃一样,熬过了痛苦,你就是自由而高洁的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所以,尼采才会问:你的良心怎么说?你将成为你自己。

成为自己,追求真实的自己,是一个人的毕生最高使命。

但是不寻求精神的觉醒,人就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他们眼中的自己,他们以为的自我,只是社会打造的扑克人,只是标签和模板。

《千与千寻》启示录:有人活成无脸男,更多人活成千寻的父母

那么,人该如何主动去寻求,这种精神的觉醒呢?

无数哲学家,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试图理解人类的思想,辨别其倾向、偏见、潜力、本质和起源。

但是尼采声称,在他之前的所有人,他们的心理冒险都是盲目的,因为他们毫无疑问地接受了,社会普遍的信仰和道德标准,更重要的是,害怕探索自己内心的深处。

迄今为止,所有心理学都被道德偏见和恐惧所困扰:它不敢深入到深处——《超越善与恶》

《千与千寻》启示录:有人活成无脸男,更多人活成千寻的父母

尼采认为心灵是由多维层次构成的,就像一座迷宫,十分复杂,所以,一个人很难全面而完整的认识自己的心灵。

人类怎么会知道自己呢?这是一件黑暗而蒙着面纱的事情;如果兔子有七层皮,人类可以经历七次蜕皮,但仍然不能说:这就是你真正的样子,不再是外壳。

所以,鉴于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很多人产生了畏惧心理,害怕探究复杂的内心深处,而停留在心灵的表层,这种不敢冒险的后果是,他们就像一只船,面临浩瀚的大海,却因为害怕,而不敢开出港湾。

但尼采直言:我做了一些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事情:我深入地下,我钻透了地基。

这么做的后果是,他深入迷宫,没有人知道他如何迷路,在哪里迷路,但是因为他比我们走得更远,钻的更深,所以,他知道我们为何迷路,在哪迷路。

一定程度上,他或许没有开自己的锁的钥匙,但是,他有打开我们的锁的钥匙。

这是阅读的意义之一,为了精神的觉醒,储备思想的力量,解惑的工具。

在开化和顿悟的过程中,创造了自己。

《千与千寻》启示录:有人活成无脸男,更多人活成千寻的父母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将这个过程形容为:他避免自己成为群体,他创造了自己。

这让他摆脱了,先前被赋予生命意义的,所有信仰和依附,摆脱了权威人物强加于个人的价值,而在浩瀚的宇宙中,以真实的,独立自由的模样,活出真实的自己。

我的自我教会了我一种新的骄傲,我也教会了人们:不再把自己的头埋在天堂的沙子里,而是自由地接受,你有一个尘世的头,它将为地球创造意义 ——《权力的意志》

一个人成为真实自己的道路,充满了挫折和困难,这会让人们难免回到平庸舒适的生活中,因为痛苦让人想要逃遁,但是,痛苦不是只有我们看到的消极面,还有巨大的价值。

就像尼采也好,宫崎骏也好,千寻也好,他们都经历了痛苦,但是直面痛苦的过程中,培养了克服痛苦的能力,让他们领略我们感受不到的满足,以及精神的自由。

这就是痛苦的智慧,痛苦的价值。

《千与千寻》启示录:有人活成无脸男,更多人活成千寻的父母

今年已经79岁的宫崎骏,已经花了三年时间,在创作新的作品,而这部作品还需要三到四年才能完成,这可能是他最后一部作品,他可能在创作过程中就离世,但是他依然坚持,并且作品的名字叫做《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我不用想都知道,这是一个精神觉醒的老人,最后对年轻人的劝慰和引导。

这些大师们,作为预言者,早就洞穿了我们的迷津,善良的给予指引,我们何必因为胆怯,懒惰,而置若罔闻呢。

最后,用尼采的话作为结尾:你的真实自我,远远高于你,或者至少高于你通常认为的你自己。

你应该为挖掘这个,高于自己通常认为的自己,而努力!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 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