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壁古堡北上

从张壁古堡北上

ERDOS(鄂尔多斯)时装说

这次旅行,保不定你们要来鄂尔多斯

01 你知道,面对同一个事实,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触见解。比方,深夜看出去的万家灯火,我中文系的亲同学叹口气说,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故事。她能就此写首诗,或者构思一篇情节跌宕的小说;我医学院的朋友,俯瞰同一片斑斓,良久,兴奋地说:这么多人家,得有多少人得心脏病啊!

严肃的,高端的学术话题,也能如此。比方,关于中国的人种起源。

一度,中西方人士认知高度同一:今天的中国人,是在今天中国的这片土地上,独立进化出来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周口店的北京人—山顶洞人……)

对这一“史实”,我们中国人自然是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特别同意“中国人是独立进化出来的”这个论点的西方人是什么人呢?当年的种族主义者。

他们考察说:北京人的脑容量不大,所以不聪明;北京人还很残忍:他们生活的洞穴里面,多见头盖骨,应该是把同类的其他部位都吃掉后,因为头盖骨可以当水瓢用,才留下来的。

他们的三段论就出来了:

因为北京人是中国人的祖先,

北京人残忍而愚蠢,

那么中国人就是低劣的人种。

这样的结论当然大谬不然,不过我们无须援引现代基因科学去气愤愤地反驳,这不是今天的重点。今天的重点是,我们要面对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即使大家认同同一个物理存在,也可能会给出大相径庭的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结论。

02 对于中国人来说,长城是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这么一道土包或砖包的“墙”啊,一万个人看它,就有一万个它。你想想文学家、民俗学家、军人、政客、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他们会怎样说长城?

(我们山西人喊声累——我们有两道哪)。

单从胡汉关系立论,传统主流视角,一般“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

这是有关中国历史的“标准叙事”。

解释成“白话文”,大概是:这个国家两千多年以来形成与发育的历史,不过是由正统的汉文化不断复制与粘贴的过程——从华夏中心地代,不到外延,终于变成今天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胡”,少数民族,永远是被 “收复 ”、“统一 ”或“重新统一 ”的地位。即使是像元、清这样的“胡人”(此处只是文化概念)立国的国家,它们之所以成功,也主要是因为它们的统治者能主动学习仿效 “先进 ”的汉文化而已。

(认真看宋朝疆域,汉文化中心论者,是多么自信啊)。

这个观念本来固若金汤。谁知道,上个世纪,1940年代,有个美国人,不同意。

03 这个美国人叫拉铁摩尔。不是拿铁,也不是摩卡,不是香喷喷的咖啡,是一个蒋介石说,比宋子文还像中国人的美国人。

这个美国人最拽的一点是,他去当时的中国北方(东北、内蒙古和新疆),不管到了哪儿,都可以用不止一种语言和当地最地气最地气的土著,自如地无障碍交流。

(这个人的轶事很多,随便问问度娘,几百上千条撞你的眼。我们且不说八卦,只说他的学术见解。)

他认为,中国,是历史上的北方和西北各少数民族通过主导或参与历史上中国国家的构建活动,铸就在中国的实体之中的。

他说:没有汉族之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参与到历史中国的建构当中来,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版图辽阔的现代中国。

中国学者唐晓峰、姚大力等等,把这位咖啡先生的观点,概括为 “从边疆发现中国 ”。他们进一步解释:长城边疆在拉铁摩尔的眼里,拥有主动参与中国历史的能力,而且事实上它就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

你看,这道伟大的长城,有些人把它的砖拆下来去垒猪圈,有些人,看墙不是墙,“视野可以超越政治与民族”(唐晓峰语),重新解释一个国家的过去和未来。

04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是想引出一个人来。

明天晚8点,(周四,3月12日),咱们老家山西大语文研学课堂第三次开课的主讲人,@任杰。

DUANG!!!

这位朋友,生于河南,定居太原,本是活跃在古中国华夏文化中心地带,他的文化观,却和八十多年前那位咖啡先生异曲同工。明晚的课上,他的开讲标题是:

从张壁古堡北上——探寻民族命运共同轨迹。

课前交流,他这样说:民族发展融合一直以来就是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草原民族被同化和融入了汉族,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命运共同体。

相比于咖啡先生从长城草原放眼,任老师选择了我们更亲切熟悉的地方:从张壁古堡北上,从呼和浩特敕勒川南下。在铁马冰河与觥筹交错中,拉扯着我们重新审视胡汉关系。

05 他说,张壁古堡有两座庙,可罕庙与关帝庙,一个是草原的灵魂象征,一个是华夏的信义符号。

这两座庙何以共存?

他说山西有一条线,吕梁-太原晋中盆地-恒山一线。这是山西的秦岭-淮河线,是中国的胡焕庸线。

他要从历史的天空一路向北,从华夏向四夷。从重耳到赵国,(赵国,华夏系统中与北方戎狄各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要讲一个梁启超认为

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要谈谈秦与匈奴的关系、汉与匈奴的关系。

他要从呼和浩特敕勒川一路南下,到太原,经历山川与天空,看中国何以迈向大唐。

06 我们就跟着他,一路领略各种风光:

从三晋山川,去往云中古城(托克托县古城镇)和九原城(包头市的黄河边)遗迹;

从昭君博物院的匈奴博物馆去往朔州的汉墓博物馆与广武汉墓群;

从嘎仙洞去往平城(300年迁徙之梦,邂逅大代到大魏,拓跋猗卢与文艺青年刘琨)和林格尔县的盛乐博物馆——鲜卑专题博物

我们还可能见识:

草原丝绸之路与国际化大都市如何地南北融合,东西融合——通过寻觅波斯、印度、西域、西凉、粟特人的影子;

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云冈石窟;

开启草原民族入主中原的先河(平城的明堂,卢继文《古城大同》)

隋唐盛世开创者……

07 走在路上,任老师会带着我们重新感知那些细节的温度,比方圐圙和马甲,比方《木兰辞》和《敕勒歌》。

在这条南下北上的路上,他要向你发无数的感慨:

人口的流动,城市化,婚姻与爱情,交通的快捷,网络的近与远,疫病的流行与控制……

他说:今日是历史长河中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融合时代。

他问:走在路上,回望历史,审视未来,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将走向何方?

大哉问也。

可是他的最后一句话是:

哎,妈呀,我想多了。

08

他就是@任杰

任杰,字富国,70后,豫西陕州人。

90年代初求学于开封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在陕县第一高中任教。后定居太原,曾供职山西科技出版社。

编辑,策划人,以编写地方文化读本、旅游类图书、专题地图为业,偶以闲作自娱。

喜山林之趣,好野史闲书,多行走晋绥大地,或躬耕于陕州南塬。

本周四(3月12日)晚8:00,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精彩——

分享人:任杰

主题:从张壁古堡北上——探寻民族命运共同轨迹

群规矩:

昵称格式统一:实名+职业(方便交流)

只谈风月(无边无际的大语文)

不涉广告

不谈政治(不懂。躲着走)

一次提醒,二次移出群聊。

有意者请加小编个人微信15513646575,我们邀请您进群(请一定备注想加大语文群,不然会被当成骚扰广告)。

但请注意,非诚勿扰。

从张壁古堡北上
从张壁古堡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