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机有必要在机尾安装后视有源相控阵雷达吗(如果有尾椎)?

歼20重型隐形战斗机


其实完全没有这个必要,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从战机装备后视雷达的作用来说,后视雷达的出现主要就是为了弥补机头前置雷达扫描角度不足的问题,但是在实战中如果要想将后视雷达实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并不单单只是装备有后视雷达即可。

首先后视雷达的作用就是用于扫描战机后方的空情,但是就算是扫描到身后有战机尾随,也需要能够直接朝后发射或者离轴发射角度超过180度的大离轴制空导弹才行,但是不管是对于直接后射导弹还是离轴角度超过180度的制空导弹而言,现阶段战机挂载制空弹的作用主要还是用于消灭前向视野范围内的敌机,所以导弹也都是前向正视挂载的,那么直接装备朝后发射的导弹就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而离轴发射角度超过180度的导弹受限于导弹空气动力学和尾部矢量推进舵的舵效限制,无法做到直接达到180度的大离轴发射角度,最多也就只能通过更大的飞行半径来达到朝后发射,所以摆在后视雷达路上同样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就是,要么能够实现后射导弹实战化或者研发出离轴发射角度超过180度的制空弹,否则就算是装备有后视雷达,其实际作战效用也基本全无。

而且后视雷达基本上都布置在尾椎内,但是不是所有的气动布局都适合布置尾椎,再一个受限于尾椎内部空间限制,实际上布设在尾椎内的后视雷达直径并不大,但是对于有源相控阵雷达而言,雷达天线直径的大小代表了雷达的性能高低,所以就算是尾椎内有后视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战机真实效果也不大,毕竟这个尾椎内的后视雷达受限于雷达天线直径限制探测距离有限,只能用于近距离格斗作战的火控指挥。

而且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和中距弹的射程越来越远,实际上隐身时代的战机近距离格斗的机会越来越少。就算是两架战机进入近距离格斗状态,对于被追击的战机而言,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通过更强大的机动飞行等方式躲避敌方战机追截,而且未来随着战机之间数据链信息感知能力的升级,实际上两机单打独斗的机会也只会仅存一会儿,很短时间内就会从两机单打独斗变成群殴。再一个战机用于格斗的导弹装备的导引头都是以红外制导为主,所以装备这个电子扫描的后视雷达实际用途并不大。

当然对于战机机头前置雷达探测角度有限的问题,也在一直改进之中,除了开发探测角度更广的机扫雷达外,包括苏57在内有些先进战机已经开始在机头两侧,和机翼前后缘襟翼上布置侧置雷达,和翼缝雷达来增强战机对全向范围内的扫描角度。

所以对于不管是现阶段已经开始普及的五代机还是未来六代战机而言,以现有的空战思维概念来说,装备后视雷达的实际用途并不大,反而是弊大于利。


魑魅涅磐


这个问题涉及到战斗机的发展历程了,老鹰航空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回答一下:

1、战斗机后视雷达的优势;

现代空战中,虽然已经出现了远距空空导弹和中距空空导弹,战斗机可以在100km距离的迎面方向对敌方目标提前发射导弹进行攻击,但是实战中距离越远的导弹往往实际命中率都不是很高。加上战斗机空战时速度都很快,一击不中必然就要进入到近距离格斗状态。这个时候尾追攻击就是最佳、最稳妥的攻击方式,敌我双方都要抓住一切机会强占尾追站位,毕竟大多数战斗机火控雷达在尾部空域都是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扫描盲区。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战斗机,比如苏-37,就在自身尾椎中配置了一台小型后视雷达,能够扫描后方中轴线上下60度左右的锥形范围。这样一来,当有敌机进行尾追攻击时,苏-37的后视雷达就会扫描并跟踪,从而让火控计算机计算其运动轨迹,并把射击参数输入给自己的导弹,从而进行反击,形成绝杀。

2、五代机的性能优势;

五代机是目前最先进的战斗机,典型产品有F-22/35、歼-20等,相比于以往的三代机四代机而言,这一代战斗机最佳的优势集中在网络化、隐身化、信息化三个方面。通俗的说,近距离的空中格斗/狗斗并不是这些战斗机最强的一项指标(当然机动性五代机也不差)。五代机在空战中会优先考虑无线电沉默,自身雷达关闭,单通道保持与己方预警机的数据传输,发挥自己的隐身作用,悄无声息的接近敌方战机,然后发动攻击,攻击之后悄然而退。面对四代机、三代机时可能已经击中对方,对方而无察觉。

3、五代机自身并不需要后视雷达;

一方面尾椎空间比较小,即使配置了后视雷达,其探测距离一般在30-50km之内,面对五代机式探测的距离还要更短,即便探测到也失去意义了;

另一方面五代机需要的是全系统全网络化的支援系统,在预警机、卫星的保障之下,很难有敌方战机能够进入到尾追区间而不被发现。


所以总的来说,尾椎配置后视雷达这种防御方式对于五代机而言已经失去价值了。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图片,如侵则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